夏末秋初,海虾迎来丰收季。连日来,宁海县强蛟镇峡山村村民趁着晴好天气,将刚收获的海虾晒制成虾干,宁海湾畔处处是忙碌的“晒秋”图景。
清晨,峡山村村民薛荣川和妻子尤青莲便开启了一天的忙碌。两口大铁锅架在灶前,薛荣川麻利地将提前备好的新鲜姜片码进锅底,随即从水箱里捞出刚从码头运来的鲜虾。“我们这海边海虾好吃,得选活蹦乱跳的,下锅一定要用猛火。”薛荣川介绍,水开后只需加入姜片、酒,不额外加水,这样烤出的虾味道才佳。随着他的动作,数百只鲜虾“哗啦”落入锅中,虾壳迅速泛红,海虾的鲜甜顺着热气弥漫开来。
待海虾煮熟,尤青莲便将其捞起,运到阴凉处,均匀铺在晾架上翻晒。“我们海边晾晒有优势,海风加上阴凉的地理位置,能让每只虾干都保留特有鲜味。”尤青莲说,要等虾干表面水分完全干透,才会进行打包。得益于宁海湾咸淡水交汇的独特环境,这里的海虾个头大、肉质紧实,经传统工艺晒制的虾干外干里嫩,嚼起来Q弹有劲道。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晒秋”是宁海湾渔村流传多年的传统习俗,最初是为延长海鲜保存时间。如今,这门手艺催生出的特色海味,不仅是本地人的心头好,更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尤青莲自己就经营着一家渔村特产店,虾干是畅销品,店铺年产值可达上百万元。“我前两天和朋友刚来买过,今天再来买十斤。”游客姚娟边挑边说,宁海湾的虾干既能当零食,又能用来汤面、煮冬瓜汤,怎么做都好吃。
随着“晒秋”习俗逐渐发展为特色产业,当地村民也在传承手艺的同时适应市场需求。“现在改用低盐配方,更符合大家的口味。”村民郑亚琴介绍,眼下虾干新上市,每天边晒边卖能卖五六十斤;到中秋、国庆期间,日销量能达一两百斤;临近过年时,不仅虾干销量激增,月销量可达一两千斤,黄鱼干、鳗干、风鳗等其他晒制海味也十分走俏。
为了促进“晒秋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近年来,强蛟镇政府也积极发力,探索“渔旅融合”新模式,为乡村发展找到新赛道。政府还搭建起村级产业共富平台,助力乡村振兴。据统计,去年宁海湾虾干、鱼鲞的年销售额达2500万元,这门“晒”出来的生意,实实在在成了村民们增收致富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