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的农家菜,土味道!”上周末,宁海县深甽镇柘坑戴村柘坑小学内热闹非凡。这块闲置数十年的老校舍如今变身柘坑戴村文化大院展示阵地,村民戴大妈热情地招呼游客,身旁是香气扑鼻的农家菜。焕然一新的老校舍诉说着文化大院的新故事,也带动了一批村民在家门口创业,为村庄发展注入新活力。
近年来,深甽镇党委锚定“党建纽带+文化赋能+工坊驱动”路径,以党组织为轴心撬动资源整合,让沉寂的老建筑与闲置地块焕发新生,柘坑戴、南溪楠等主题文化大院相继落成,成了村民口中“看得见变化、摸得着幸福”的共富阵地。
让闲置资源“活”起来,是破局的关键。“刚开始推进项目时,村‘两委’拧成一股绳,光是闲置地块的选址、论证就绕村走了十几趟。”柘坑戴村党支部书记竺兆英回忆起当初的场景,语气里仍带着一股韧劲。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镇党委牵头成立“红色攻坚组”,从职能科室抽调精干力量,联合村两委班子、党员分片包干,下沉一线推进“微改精提”。土地审批卡壳了,攻坚组带着政策文件逐户讲解;工程建设遇阻了,党员带头上阵协调矛盾。就这样,37个难题被逐个攻破,累计盘活村集体闲置老会堂、废弃校舍及周边荒地1000多平方米,流转土地251.5亩。
“沉睡”的资源,很快转化成了发展动能。清潭村盘活闲置老宅,打造出融合进士文化、古色韵味和艺术气息的“文化大院”,开业半年就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营收超50万元。“我们还开发了剧本游项目,针对学生、亲子、青年设计不同玩法,古村一日游套餐一推出就在朋友圈火了。”清潭村整村运营主理人张芝铭说起这些满脸自豪。
有了场地,更要注入“造血”能力。为此,镇党委组建党员先锋队双向对接,精准匹配7名农村工作指导员、文化特派员,引进中国人民大学、东华大学团队跨省联建“思政教育基地”,全过程参与整体规划、空间定位和产业方向谋划。如今,时光小卖部、柘坑小学等20多处艺术景观成了网红打卡点,竹编果盘、文创雪糕、时光主题明信片等60多款特色产品供不应求。不仅如此,镇党委还结合本地产业需求,规划了南溪嫂、清潭研学等5个共富工坊,统一推广望海茶、多味笋、深甽烤鸭等特产,带动500余名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
“单打独斗难成气候,抱团发展才能走得更远。”随着各村文化大院渐成规模,深甽镇积极响应片区组团化发展理念,着力打造“团建柘坑、研学清潭、美食大里、宿游南溪、艺术沙地”的错位互补精品游线,逐步形成“一村一品、区域集群”的特色发展格局。目前,片区间的联营租赁业务收入已达80余万元。
“我们将统筹片区党建资源与发展规划,重点破解联营过程中的利益分配、项目协调等难题,推进‘党建联建、品牌联名、产业联兴、服务联享、人才联育’五联工程,让文化大院真正成为共富路上的‘加油站’。”深甽镇文化大院片区联合党委书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