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将持续高温,水产养殖动物处于摄食和生长旺盛期,排泄物和残饵较多,池塘水质和底质易恶化并滋生大量病原微生物,进而诱发病害发生。此外,雷阵雨、台风等天气多发,水质环境易变,并伴随低压、闷热天气,易引发水产养殖动物缺氧或应激死亡等问题。
一、病情预测
(一) 虾类
8月水温较高,虾类病毒病发病风险较高,如十足目虹彩病毒病,主要危害南美白对虾和罗氏沼虾。同时暴雨、强对流天气易导致水质波动,弧菌病等细菌性疾病发病风险增加。虾肝肠胞虫病同样需警惕,水温 24℃~31℃时易发病。
(二) 海水鱼类
8月,大黄鱼易发生白鳃症和寄生虫病,如锥体虫,该病流行于6~10月,本尼登虫病和盾纤毛虫病等也需警惕。七星鲈易发溃疡病。
(三) 淡水鱼类
这个阶段,淡水鱼赤皮病、肠炎病等细菌性疾病需重点防控。
(四)海水蟹类
8月易出现短时强降水或雷雨大风等天气,会造成水体缺氧和各项理化指标大幅变化,海水蟹纤毛虫病发病风险增加。
(五)中华鳖
8 月宁波气温较高,易发鳖溃烂病,温度越高,发病率越高。此外,鳖穿孔病等同样需要引起重视。
一、 防治措施
持续加强养殖生产管理,做好养殖水环境指标调控,适时合理使用增氧机,投喂对应养殖品种专用的优质全价饲料。日常养殖期间,要密切关注天气情况,预防台风、暴雨可能造成的溃堤、破网、逃逸等问题,要采取积极措施以减少暴雨造成的养殖水环境突变;对于一些达到商品规格的品种,应及时轮捕上市,保持养殖池内合理的密度,促进水产养殖动物生长。
(一)虾类
南美白对虾和罗氏沼虾,高温期间可适当提高水位,并少量多次换注新水,保持水体相对稳定;密切关注摄食情况,加强投饲管理;可用颗粒型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粉等对池塘底部进行定期消毒,以预防细菌性疾病;加强巡塘和增氧机使用力度,预防或减轻浮头。
十足目虹彩病毒病:以预防为主,维持良好稳定的水质环境,定期投喂多维、免疫增强剂等增强对虾体质。病虾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疾病大面积传播。
弧菌病:定期对水体消毒,维持水体pH值在8.0左右,有条件的可定期检测水体弧菌含量,避免弧菌含量过高引起对虾发病。检测出致病弧菌时全池泼洒聚维酮碘溶液(水产用),每天1次,连续3天。
虾肝肠胞虫病:以预防为主。采用含氯石灰(水产用)(具体用 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全池消毒,对苗种进行严格检疫,确保苗种不携带病原体。对进、排水体进行消毒处理,建立良好的对虾养殖生态环境,防止病原随水流进入养殖区域。尽量避免投喂鲜活饲料,已放苗检测到病原,可以适当降低养殖密度。
(二)海水鱼类
大黄鱼养殖期间可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等加强营养,提高鱼体抗病力;密切关注台风预报,预防鱼体擦伤、破网逃逸等大风浪造成的损失。
大黄鱼白鳃症:以预防为主。合理布局网箱,降低养殖密度,保持水流畅通;高温期减少投喂鲜饵,发病期间停喂3~5天;也可投喂大黄、黄连等中草药进行预防及治疗。
锥体虫病:可在饲料中混拌大蒜素(或新鲜大蒜)、南瓜子、槟榔、桉树精油等,一个疗程10天以上,重复两个疗程,每个疗程可间隔3~5天。
本尼登虫病:本尼登虫卵易附着在网衣上,需定期驱虫及更换网衣,更换网衣时可消毒网衣杀灭虫卵,在流行季节前可用三氯异氰脲酸粉在网箱四角挂袋,发病时可在饲料中拌吡喹酮预混剂(水产用)驱虫。
盾纤毛虫病:预防为主。加强苗种检疫,鱼苗运输、投苗、移网时避免机械损伤。加强养殖管理,勤换洗网衣,流行高峰期勤巡箱观察,定期镜检。感染初期,可视发病情况泼洒适量的驱杀虫药,同时拌喂低剂量抗生素以防继发性感染,及时清除死苗或濒死个体;对发病严重的,应及时倒箱和药物浸浴。
七星鲈溃疡病:开展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合药敏试验结果筛选敏感国标渔药抗生素拌入饲料投喂治疗。
(三)淡水鱼类
定期做好水体和食台消毒等工作,抑制病原滋生;加强增氧,改善养殖水体和底质环境;要科学投饲,避免投饲过剩或不足。
细菌性疾病:细菌病发生后,发病养殖池应适当减少投喂,养殖水体可用国标渔用消毒剂消毒,同时开展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合药敏试验结果筛选敏感国标渔药抗生素拌入饲料投喂治疗。
(四)海水蟹
及时更换新鲜海水,定期用含氯石灰(水产用)消毒,投喂优质饲料。
纤毛虫病:发生时及时将病蟹、死蟹捞出,避免感染其它池塘。捕捞时小心操作,避免机械性损伤,损伤的蟹及时消毒处理。适当增加换水,使用具备批准文号的投入品进行生物改底、改水,减少有机质沉积,可采用饲料拌喂苦参末、雷丸槟榔散等中药(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驱虫。
(五)中华鳖
做好日常消毒和水质调节工作;注意控制投饲量,避免养殖水体污染。
溃烂病、穿孔病:发生细菌性疾病时,保持水质清洁是关键,定期、定量更换新鲜水源,及时清除水中污染物,防止水质恶化引发病情加重。在日常管理中,处理鳖体时需谨慎,避免造成鳖体受伤,从源头减少病菌感染几率。可依据药敏试验结果,在饲料中精准拌喂国标渔药抗生素,实施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