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余姚泗门镇谢家路村一处河道里,郁郁葱葱的水生植物繁密挺拔,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MABR)高效运作,清澈的渠水缓缓流淌,宛如一条美丽的“风光带”。这是该市推进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建设的生动缩影。
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建设主要利用物理和生物作用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水体氮磷浓度,有效防控农业面源污染。近年来,余姚市农业农村局积极践行农业绿色发展理念,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把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建设作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重要举措,大力提升农田生态环境质量,有效降低农业面源污染风险。
泗门镇谢家路村作为典型的平原水网地区,面临着农田排水直接汇入周边河道易引发污染的挑战。为破解这一难题,该村创新采用“底泥改良+生态氮磷消减”拦截沟综合治理模式。在河道内设置生态浮岛,种植美人蕉、菖蒲等水生植物,搭配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MABR),既能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又能美化环境,实现了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的双赢。
大隐镇章山村地处山区,农田排水易携带泥沙和养分进入下游水体的问题较为突出。该村因地制宜建设生态拦截沟,利用美人蕉、黄菖蒲等水生植物构建生态缓冲带。此举不仅能减缓水流速度、促进泥沙沉降,还能进一步吸收氮磷,为农田生态修复筑牢防线。
菁江渡周边区域农田生态拦截沟(兰江街道段)毗邻姚江流域,肩负着重点解决农田退水对姚江水质潜在影响的重任。该工程创新采用“沟—塘—田”循环系统,将拦截沟与生态塘紧密串联,借助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的协同作用,进一步提升净化效果,让净化后的水体重新回灌农田,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为农田灌溉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全市生态拦截沟建设有力推动了农田生态环境的提升,这些项目以科学的治理模式、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和生态与景观整合的建设思路,为余姚市农业绿色发展树立了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