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县市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生态立县20年 宁海实现绿色崛起
  • 阅读:
  • 时间:2025-08-12 11:40
  • 来源:宁海县农业农村局
  • 作者:宁海县农业农村局
  • 尽管烈日炎炎,在宁波市宁海县桥头胡街道双林村感受到的却是心静自然凉。溯溪而上,眼前是扑面而来的郁郁葱葱,耳畔是潺潺不绝的溪水叮咚……

    如此“原汁原味”的绿水青山,使得宁海成为全省第二个生态“大满贯”的县域:“全国生态示范区”“国家生态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去年,宁海还跃升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百强县第一位。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20年来,宁海并未止步于“治山理水”,而是大胆探索绿色导向机制,将生态资源升华为可量化、可交易、可增值的战略资本。当地通过驱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度融入新型县域经济发展的血脉,以“山水林田湖”为棋盘,重新定义县域经济的内涵。

    当下,县域竞争的核心已悄然演变为生态资本运营能力的较量。解码宁海路径,对于正在推进发展方式转型的全国2800多个县域而言,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创新让山水有了“价签”

    5月19日,宁海西门城楼广场,“自宁海出西门”仪式如期上演:演员扮演的“徐霞客”身披明代衣冠,跨上白马,从古城门下缓缓而出,马蹄声叩响青石板。他脚下的西门土地,也是宁海一条登山步道的入口。

    这条步道,曾是一条被青苔覆盖的古道。2009年,宁海在霞客古道的基础上向西延伸400公里,建成全国首条500公里国家级登山步道。它将散落的108座古村、18条溪涧和7座低矮山峰解剖重组,巧妙编织成网,也揭开看山看水的新价值坐标:原本“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地理困局,在空间重构中蜕变为“步步皆场景”的文旅新产品。

    数据显示,登山步道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每年仅步道经济带来直接收入2亿元以上,带动农产品销售6亿元。

    依托步道这张网络,宁海充分发挥生态优势,2011年率先提出“大景区”战略,2016年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2019年成为宁波市唯一、全省三个之一的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023年被评为宁波首个省5A级景区城。2024年,全域旅游接待人次1095.6万,同比增长9.81%,旅游收入94.7亿元,同比增长7.7%,实现从“默默无闻”到“全国县域旅游30强”的跃升。

    宁海的探路方向很清晰,将普通山水、传统的碎片化景点通过精心的叙事和体验设计,打通、整合成为一套令人心动的体验体系。而艺术赋能,是抓手之一。

    在深甽镇柘坑戴村,东华大学等高校师生团队将党群服务中心、时光小卖部、榧树角观景平台等“普通看点”,通过设计转化为“文旅亮点”,在“时光小卖部”前,一个写着“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柘坑戴等你”的指示牌已成网红打卡点。

    “去年累计接待参观考察团队300余批近万人次。”在柘坑戴村党支部书记竺兆英给出的数据中,不难看出,虽地处偏远,这里却处处散发着乡村振兴的澎湃活力。

    早在2019年,宁海便出台《宁海县关于推进艺术振兴乡村工作的实施意见》,创新推出艺术振兴乡村行动,以艺术手段作为小切口打开两山转化的通道。宁海为此启动了“艺术家驻村”“艺术提升品位”“设计改变生活”等艺术振兴乡村三大行动,柘坑戴村便是因艺术而改变的村庄之一。数据显示,2024年,宁海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65。

    制度破冰为山水“增值”

    不久前,宁波铭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年产25万套汽车门板配件项目评审会,在宁波市生态环境局宁海分局举行。3个预审专家在技术评审的同时,发现了企业委托中介打包完成生产线及污染防治建设,存在设备过量、生产流程冗余等情况,预审专家立即提出参考方案。

    “企业可适当精简设备,分区分类排放治理,升级工艺流程,实现清洁生产……”会后,这张特别的评估意见交到了企业面前,对铭辉汽车建设项目提出了优化生产工艺和安全生产、污染防治等方面管理建议。

    像这样,宁海借力专家智库力量,在环评报告评审过程中,对企业生产中使用的原辅材料、生产工艺、末端治理及安全生产等方面提出“降本增效”管理建议。这一全省首创“评审增值”服务,扩大“多评合一、打捆环评”改革成效,创新“容缺受理、并行审查”工作机制,27个“千项万亿”重大项目环评提前审批率、服务好评率皆为100%。

    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并进的时代命题下,制度的创新与智慧的赋能成为关键。近年来,宁海纵深推进环评审批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改革,前置预审升级服务、智慧审查普惠服务、链式管理长效服务等系列增值化服务,以“放”促“管”,释放“服”利,从“窗口”到“门口”。

    今年3月份,全省首个生态环境智慧审批系统“环智通”正式运行。该系统依托“项目对接+文件审查”双模块标准化体系,建立24小时在线预审机制,形成“申报—研判—反馈”服务闭环。

    以往复杂项目常常需要多部门多层次多轮次会商,如今,宁海通过开发AI辅助决策系统,实现“零纸质”对接,截至目前,已完成项目对接50个,问题识别率达80%,审批时效压缩60%,办事成本降低80%,预计每年为企业减损超百万元。

    宁海县的制度创新,还体现在对市场机制的充分运用上。比如,在加强重大项目环境要素保障上,宁海全年完成排污权交易131笔,解决54个项目排污权缺口32.4余吨。健全生态保护补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山林、湿地等资源资产化路径,积极落实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政策,完成省林业碳汇先行基地创建,省首批基地建设通过专家评审验收,完成四种竹木复合材料碳足迹核算和碳标签开发,完成全省首笔“跨省”林业碳汇交易。

    制度创新的裂变效应正在重塑区域发展逻辑,不仅让“绿水青山”有了更清晰的经济价值,也为山水生态环境带来了可持续的“增值”动力。

    追风让山水有了“产能”

    5月8日,随着最后一台机组成功并网,国网新源浙江宁海抽水蓄能电站全面投产发电。作为甬绍舟地区首座大型抽水蓄能电站,其总装机容量达140万千瓦,年发电量预计超14亿千瓦时,成为华东电网重要的灵活调节枢纽。

    “全面投运后,每年可节约标煤1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6万吨。”国网新源浙江宁海公司相关负责人说道。电站使宁波清洁能源上网占比从6.87%提升至7.37%,并有望带动新能源产业链集聚,形成“以绿引资、以资促产”的良性循环。

    宁海抽水蓄能电站,是这座浙东县域发展新能源的缩影,是产业布局,更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刻践行。

    宁海将新能源发展提升到战略高度,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大力推动新能源项目开发,聚焦光伏、氢能、水电、风电等重点领域,构建了具有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体系。这种系统性思维,体现了地方政府在绿色发展中的前瞻性和战略性。

    早在2009年,宁海就已经从光伏产业延展来“切入”储能风口赛道。

    彼时,作为今天宁海光储领域“老大哥”、当时宁海唯一的光储企业——东方日升,刚刚在2006年生产出第一块单晶体太阳能电池片,尚在摸爬滚打阶段。

    此后几年间,宁海密集释放出政策联动性,将“光伏+储能”上升为全县三大主赛道之一,仅光储及相关产业政策就出台了近20个,引育扶持“赛道好”“赛马佳”的潜力企业,助他们破土而出。东方日升也在一路护航中迅速发展,2017年营收首次破百亿元,2022年达到293亿元。

    一组数据可以窥探出当时的“爆发力”:2023年,宁海光储规上产值同比增长高达82.3%,拉动全县规上产值增长20.3个百分点,也强力助推宁海GDP赶超竞争对手,晋级“GDP千亿县”。

    “未来,宁海要做的是紧扣‘先进、新型’两个关键词发力,调整赛道的能级,进一步提升在全国乃至全球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发展中的位势。”宁海经济部门相关负责人说道。

    如今,宁海经济的“含绿量”正持续上扬,以“双碳”目标为引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近4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