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畜牧业生产工作聚焦稳产提能、创新提质、安全提级,多措并举,全方位抓实抓好畜牧业提质发展,确保市场供应平稳有序。
主要工作举措
(一)强化稳产稳供。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坚持把稳产保供作为战略要求,着力构建绿色安全、生产高效、环境友好、布局合理、产销协调的产业格局。一是做稳做强生猪优势产能。现有规模猪场205家,生猪规模化程度94.6%。规模猪场在生猪产能稳定、出栏、存栏和繁殖母猪存栏等方面发挥了稳定器作用。二是实施绿色提升工程。全年共实施规模畜禽养殖场绿色改造提升13家,累计投资达1.02亿元。三是持续做强种业和加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8个畜禽种质列入种业强市项目,推进了北沙牛、甬青獭兔、奉化水鸭、振宁黄鸡、象山白鹅等畜禽种质资源的“育繁推”一体化创新型企业培育。四是开展畜禽养殖示范创建。创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1家,创建数字化牧场1家、美丽牧场6家。
(二)加强防疫护航。扎实做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保障了动物疫情平稳。一是扎实做好畜禽基础免疫。开展春秋季和护航亚运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专项行动,全市免疫畜禽1809.13万头(只、羽),应免畜禽免疫密度达100%。二是“先打后补”改革覆盖所有区(县、市),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6个,规模场全部开展扫码免疫。三是全面实施常态化综合防控。做好动物疫病监测预警,落实监测排查、清洗消毒、检疫监督、屠宰监管、调运监管、无害化处理风险管控等常态化综合防控措施。重大动物疫病整体免疫合格率在91.7%以上。四是推进无疫小区创建,3家无非洲猪瘟小区创建通过省级评估,2家无疫小区创建通过国家级评估。
(三)规范屠宰监管。一是严格产地及屠宰检疫,做好生猪运输车辆定点消毒与产地检疫工作的衔接,全市完成产地检疫畜禽767.6万头(羽),屠宰检疫畜禽404.4万头(羽)。二是强化调运监管。严格落实畜禽运输车辆备案制度、省外调运前备案和落地报告制度。全市共有198辆畜禽运输车辆纳入备案系统管理,累计调运省外动物及产品3.6万批次。三是提升屠宰质量监管。严格落实入场查验、待宰巡查、肉品检验、非洲猪瘟自检、“瘦肉精”检测、无害化处理及清洗消毒等制度。2023年累计屠宰生猪196.6万头,菜牛8.2万头,家禽199.5万羽,屠宰环节未发生重大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四)强化扶持服务。一是优化畜牧产业扶持,在稳定生猪新增产能奖补、种业、防疫等政策基础上,加强政策集成,完善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加大对设施畜牧的投入。二是加强金融支持,创新推出政策性生猪价格指数保险,单头生猪最高亏损赔付1000元,平均费率为5.14%,市县两级财政给予65%保费补助。2023年全市累计投保养殖场 137个、生猪 51.58万头,合计保费2651.33万元,赔付 4075.46万元,赔付率153.71%。持续实施贷款贴息。有33家规模猪场享受贷款贴息449万元。三是深化企业纾困解难。结合“四下基层”“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和“三联三送三落实”等活动,排查并协调解决畜牧业实际问题60多个。
下步工作重点
(一)夯实稳产稳供基础。优化生猪产能调控,构建完善生猪生产调控机制,保持能繁母猪合理存栏,稳定在预警绿色区间。做强优势产能,稳固59家市级以上生猪产能调控基地的生产能力,规模猪场保持在205家以上。持续推进绿色提升工程,计划推进设施畜牧项目10个。
(二)筑实动物疫情防控屏障。深化全市域全病种“先打后补”改革,加强重点场所、重点环节的监管和监测,推行政府购买兽医社会化服务。全市应免畜禽免疫密度达到100%。推进疫病净化,创建无疫小区、净化场各1个。强化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
(三)提升绿色安全水平。加强畜禽屠宰行业管理,全面推进生猪屠宰质量管理规范(GMP)改造,创建省级生猪屠宰标准厂1家。加强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创建“两化”达标场(示范场、标识场)30家以上。深化畜禽污染资源化利用,粪污资源化利用率持续稳定在98%以上。
(四)深化畜牧业创新发展。加快特色畜禽集聚区建设,推进象山白鹅、岔路黑猪等特色畜牧集聚区建设,打造聚链式集群发展模式。深化科技和种业创新,实施畜禽种业提升项目8家,创建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数字牧场、美丽牧场5家以上。加快农牧融合发展,探索“秸秆换肉”“粪污转肥”,延长产业链条,打造一批多业态融合发展的畜禽经营主体。深化数字赋能改革,迭代升级“智慧牧业(甬牧惠)”应用场景,推进检疫检验“双证”无纸化改革,优化检疫、调运、屠宰、无害化处理、耳标溯源等重要环节信息化监管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