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我市气温较高,受夏季台风或副热带高压影响,会出现短时强降水或雷雨大风等恶劣天气,易造成水体缺氧等各项理化指标大幅变化,引发水质恶化。7月是水产养殖动物的生长关键期,而恶劣天气易引发应激和各类病害发生,也是水产养殖病害防控关键期。
一、 病情预测
(一) 南美白对虾
7月水温升高,南美白对虾病毒病发病风险较高,如白斑综合征,十足目虹彩病毒。同时暴雨、强对流天气易导致水质波动,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和弧菌病等细菌性疾病发病风险增加。
(二) 海水鱼类
7月,大黄鱼易发生锥体虫病,该病流行于6~10月。水温 23—27℃ 时易暴发刺激隐核虫病,需引起高度重视。
(三) 淡水鱼类
这个阶段,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溃疡病、细菌性肠炎病等细菌性疾病需重点防控。
(四)海水蟹类
7月易出现短时强降水或雷雨大风等天气,会造成水体缺氧和各项理化指标大幅变化,海水蟹弧菌病、蜕壳不遂症、固着类纤毛虫病发病风险增加。
(五)中华鳖
7 月宁波气温较高,易发鳖溃烂病,温度越高,发病率越高。此外,鳖腮腺炎病等同样需要引起重视。
二、 防治措施
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持续高温晴热天气,水体耗氧量增多,水质易变,应合理使用增氧机、预防水体缺氧,并提前做好生产安全防护。
强化投饲管理。投喂新鲜优质的饲料,并根据吃食情况适当调整投饲量,避免过量污染水质。同时可选择维生素C钠粉(水产用)、黄芪多糖粉等免疫增强剂拌料投喂。
做好定期消毒工作。可定期使用溴氯海因粉(水产用)或聚维酮碘溶液(水产用)等国标渔药消毒剂全池泼洒,抑制病原滋生。
(一)南美白对虾
放养不携带病原的优质苗种,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养殖过程中应关注天气变化,根据虾苗生长和料台摄食情况稳步提升投饲量;在蜕壳期应适当提高水中钙离子浓度;注意定期测定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含量,做好水质管理。
病毒病:以预防为主,维持良好稳定的水质环境,定期投喂多维、免疫增强剂等增强对虾体质。病虾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疾病大面积传播。
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和弧菌病:定期对水体消毒,维持水体pH值在8.0左右,有条件的可定期检测水体弧菌含量,避免弧菌含量过高引起对虾发病。检测出致病弧菌时全池泼洒聚维酮碘溶液(水产用),每天1次,连续3天。
(二)海水鱼类
适当降低养殖容量和养殖密度,养殖过程中适量投喂国标渔药中成药、渔用多维、免疫增强剂等增强鱼体体质;及时清除网箱附着物,确保网箱内水流畅通、溶氧充足;加强日常检查,掌握鱼体健康水平。
刺激隐核虫病:发病时,对于局部感染的病鱼可采用低盐度或淡水处理;对于整个养殖区感染的,可采用网箱内吊挂硫酸铜硫酸亚铁(水产用)和次氯酸钠溶液(水产用)等驱虫制剂,及时清除病死鱼。
锥体虫病:可在饲料中混拌大蒜素(或新鲜大蒜)、南瓜子、槟榔、桉树精油等,一个疗程10天以上,重复两个疗程,每个疗程可间隔3~5天。
(三)淡水鱼类
根据天气情况,适时选用国标渔药含氯消毒剂或聚维酮碘溶液(水产用)等定期做好水体消毒,抑制病原菌滋生;科学投饲,不过量投喂;做好水色观察和调节,预防蓝藻暴发和倒藻现象发生;定期合理补充维生素C,增强鱼体体质。
细菌性败血症、溃疡病、细菌性肠炎病等细菌性疾病:细菌病发生后,发病养殖池应适当减少投喂,养殖水体可用国标渔用消毒剂消毒,同时开展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合药敏试验结果筛选敏感国标渔药抗生素拌入饲料投喂治疗。
(四)海水蟹
台风暴雨过后要注意保持适宜、稳定的海水盐度,可在饲料中添加蟹用多维、三黄散(水产用)等增强抗病能力。蜕壳期每隔15~20天,用过氧化钙粉(水产用)调配后全池泼洒以提高水体钙离子浓度,防止蜕壳不遂。
弧菌病:发病时可全池泼洒消毒剂聚维酮碘溶液(水产用)或次氯酸钠溶液(水产用)(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
蜕壳不遂症:全池泼洒茶籽饼,或用虾蟹脱壳促长散拌饵投喂,开增氧机等促进蟹脱壳,然后大量换水。
固着类纤毛虫病:发生时及时将病蟹、死蟹捞出,避免感染其它池塘。捕捞时小心操作,避免机械性损伤,损伤的蟹及时消毒处理。适当增加换水,使用具备批准文号的投入品进行生物改底、改水,减少有机质沉积,可采用饲料拌喂苦参末、雷丸槟榔散等中药(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驱虫。
(五)中华鳖
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做好日常消毒和水质调控工作。可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等增强体质,以增加抵抗力,减少应激反应,密切观察鳖摄食情况和行为变化。
溃烂病、鳖腮腺炎:发生细菌性疾病时,保持水质清洁是关键,定期、定量更换新鲜水源,及时清除水中污染物,防止水质恶化引发病情加重。在日常管理中,处理鳖体时需谨慎,避免造成鳖体受伤,从源头减少病菌感染几率。可依据药敏试验结果,在饲料中精准拌喂国标渔药抗生素,实施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