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划总结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2025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重点工作思路
  • 阅读:
  • 时间:2025-07-02 09:43
  •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 今年来,宁波全面落实以“千万工程”牵引缩小“三大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决策部署,统筹发展和安全,大力实施农业强市“1135”行动,有力促进了农业更高效、农村更美好、农民更富足。一季度,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2.7亿元,同比增长3.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万元、增长5.5%,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63。乡村振兴实绩考核连续7次获评优秀市,勇夺全省首批“神农鼎·银鼎”。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全域一体,缩差工作加力攻坚。一是构建“统分式”系统谋划机制。打造“一圈两带十轴”的发展轴总体架构,9个乡镇、20个乡村入选第二批省级中心镇、重点村,均列全省第一。利用“自发自审”试点优势,安排专项债券涉农项目额度10.44亿元。二是构建“辐射式”协同发展机制。制定《“三带”一体协同发展方案》,推动四明山、杭州湾、象山港三个缩差重点单元向具有辐射功能的牵引带延伸。三是构建“集成式”全线推进机制。构建“指标动态跟踪+实时精准监测”指挥体系,搭建“市级政策框架+区县具体细则”政策矩阵,出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资金管理办法》等12项重大政策;新建项目开工率和投资完成率均居全省前列;“全市所有区(县、市)GDP超千亿”等12项标志性成果取得阶段性成效。

    (二)集成驱动,稳产保供新绘丰景。一是单产能力有效提升。实施粮油高产“十百千”培育行动,开展“虫口夺粮”保丰收工程,降低灾害机收损量;2025年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培训班在宁波举办。二是粮油种植面积大幅增长。5部门联合出台粮油产业稳定发展政策,优化种植结构。目前,全市粮油播种面积102.45万亩,增幅18.32%。其中早稻36.52万亩、增幅26.28%,旱杂粮19.03万亩、增幅105.73%。三是“菜篮子”实物量稳定增长。全市规模养殖场、能繁母猪存栏分别稳定在205家、7万头左右,满产自给率达75%以上;水产品总量46.45万吨,同比增5.29%;蔬菜产量160.89万吨,预计增幅5%左右。

    (三)项目为王,项目建设全力加快。一是加快建设农业农村项目。截至5月底,全市兴村类、城乡融合类重大项目138个,完成投资115.15亿元,投资完成率达69.2%,开工率100%。和美乡村建设扩面,294个村道提升项目开工率89%,平均进度68.6%。奉化渔港经济区入选国家沿海渔港经济区项目拟立项名单。二是加快打造宁波“农业公园”。召开全市农业公园建设现场会,统筹布局生态田园、农耕文化、现代生产三大功能,差异化打造“一县一园一特色”10个主题园区。三是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争取落实市级及以上财政资金3.78亿元,同比增长47%;累计新增高标准农田新建开工面积3.81万亩,全省第一。

    (四)强链扩面,乡村产业加速迸发。一是做大特色产业集群。实施乡村“土特产富”行动,做实“十桌百鲜”乡土文章,新增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1个、第四批省“土特产”名品12个。14条10亿级“土特产”全产业链列入省级培育,谋划打造百亿级“土特产”全产业链2条。二是做深现代设施农业。完善现代设施农业提升方案,建立2024-2028年宁波现代设施农业项目库,累计完成136个设施农业项目建设,总投资3.07亿元。以“两重”“两新”为抓手,申报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设施农业项目4个,总投资2.78亿元;全国现代设施农业现场会在宁波召开。三是做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开展《宁波市家庭农场促进条例》立法调研,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出台新型经营主体提质强能政策,对605家经营主体贷款贴息3539万元;余姚市三七市田螺山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入选“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典型案例”。

    (五)创新实践,“三项改革”富有成效。一是农业保险持续领跑。创设生鲜牛乳收入、海洋牧场大黄鱼养殖等2个特色农险,完善修订险种6个;累计拥有农业险种130余个,其中48个险种为全国、全省首创。二是乡村运营多元突破。探索出“业态自营--整村运营--跨村联营--全域整营”的梯次发展路径,全市93个行政村开展乡村运营,培育村咖、露营基地等新型业态838个,带动3.82万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全省乡村运营促富行在宁波举行;农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宁波片区组团与乡村运营双驱助力乡村振兴做法。三是青年入乡蓬勃发展。全面实施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布局建设青年入乡实践站点120个,成功招引青年300余名。构建乡村运营人才成长链条,成立省内首个“乡村CEO联盟”,将相关人才纳入市级“甬江人才工程”,全市累计培育乡村CEO320名,创新乡村CEO培育模式被《浙江日报》头版报道。

    (六)赋能增势,强农兴村取得突破。一是种业强市建设有力推进。重塑种业产业空间,开工实施种业项目27个,总投资达1.8亿元。修订宁波市现代种业发展政策,种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取得突破,经验做法入选全省种业振兴典型案例11个,数量全省第一。二是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谋划并提报农业农村部农机重大项目48个、总投资18.7亿元,5个农机研产推一体化项目通过部级初审,涉及中央资金5000万元。我市自主研发的智能纯电动履带式旋耕机实现全国首个市场化应用。三是乡村经济活力激发。稳妥开展32个村社二轮到期延包试点,2个村社基本完成延包合同签订;农村承包地流转率达到72.3%,居全省前列。联合市委组织部等4部门印发《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若干措施》,全市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24.01亿元,同比增长6%。四是安全治理从严抓实。抓好群众身边腐败问题整治,截至5月底,“三资”问题整改1581个,“三补贴两项目”问题整改35个;慈溪市“群治分”模式打造乡村数治新格局入选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我市累计达到6个,数量全省第一。上半年农业安全生产高水平运行,未发生渔业安全生产事故,农产品质量安全市级例行监测合格率100%。

    二、存在问题与不足

    (一)强而大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还不多。现有各类主体超2万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95家,但领军企业少,上市农业龙头企业只有2家,入选全国农业企业500强企业仅2家。

    (二)乡村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贡献度还不够高。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为1万多元,占可支配收入比重为19.8%,增速4.7%,低于可支配收入增速1.2个百分点,乡村产业联农带农富农仍需加强。

    (三)乡村运营内生动力还不足。村庄同质化竞争突出,特色IP与差异化场景缺乏,部分村干部市场化运作能力不足,多元运营主体协同机制待完善。

    三、下步重点工作

    下一步,将以“1234”重点工作举措推动全市“三农”事业取得新成效。

    一是围绕“1”条主线。即坚持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这一主线,在‌深化统筹推动‌10条发展轴建设的基础上,研究具有宁波特色的“三带”一体化发展实施路径(“三带”:环象山港共富圈、沿四明山共富示范带和沿杭州湾城乡融合带,深度融合全市发展轴规划,串联全市域发展薄弱地区)。出台山区海岛乡镇高质量发展政策举措,制定“山海牵手·全域共兴”三年行动方案,构建市内新型帮共体模式。坚持项目为王,积极争取2025年中央5000亿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等重大政策支持。实施“一项目一策”督导,分类推进项目建设,加强对梅山国际农产品冷链供应链平台项目等8个省级标志性项目的指导,确保建设进度快于时间进度;对于宁波北部综合保供基地项目等16个进度偏慢(年度投资完成率低于50%)的项目,持续跟踪调度;对于3个未开工项目,在7月底前确保开工。

    二是夯实“2”个基础。一是进一步夯实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保供基础,实施撂荒地清零计划,争取超额完成全年粮食面积、产量目标,确保实现粮食生产“十连增”。计划完成现代设施农业项目70个以上,总投资约6亿元;推动我市自主研发的2万吨南极磷虾船“甬利”号于11月下水试运营。二是进一步夯实“三农”人才基础,继续加大人才引育政策力度,将乡村策划运营人才(团队)纳入市级“甬江人才工程”(入选者提供最高50万元个人奖补、300万元团队资助),真正把“新农人”、农创客、乡村CEO引育用留工作,当做一件事关三农长远发展的大事来抓, 高标准打造120个青年入乡实践站点,吸引青年入乡发展,形成“政策虹吸-实践孵化-产才融合”的良性循环。(如我市奉化区出台“六项举措”支持青年入乡发展,最高可获9万元的乡村人才生活津贴,拟进一步研究,全市推广)

    三是推进“3”项改革。一是进一步完善强村富民机制。抓好市农业农村、财政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若干措施》的实施,重点对薄弱村进行帮扶,增强村集体自我“造血”功能。同时,计划出台《宁波市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部署农民财产净收入倍增计划。二是进一步探索乡村运营路径。在组团运营、乡村CEO的实践基础上,继续探索“业态自营-整村运营-跨村联营-全域整营”梯次发展路径,重点在盘活闲置资源、打破行政壁垒、培育新型业态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和实施路径指导。三是进一步做精“三资”监管体系。会同司法局出台《宁波市村级重大事项“合法性审查+合规性指引”指导意见》,今年实现村级合法性审查全覆盖。制定村级合同管理、债务监管、货币资金存放等十类事项的合规性指引,继续扩容小微权力监管“制度工具箱”。

    四是打造“4”大标志性成果。一是种业强市建设再提级,细化现代种业强市指标体系,出台行动方案,实施育种关键技术攻关、种业企业培优等8大工程,推动种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年产值达50亿元以上。二是“十链百亿”全产业链再提升,启动土特产全产业链“十县千亿”三年行动计划,提升“阿拉宁波”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全力推动“土特产”全产业链数量达16条,其中百亿元2条,种业产值从原来的287亿元突破至600亿元。三是智慧农业发展再提能,聚焦“AI创新运用”“智慧农业技术生态圈”“设施农业智慧赋能”等关键领域,促进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装备的普及应用,加快推进设施农业智能化提升项目22个、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建设3个。探索建立农事服务联盟10个以上,高标准建设数字农业工厂15个以上。四是田园风貌改造再提速,在和美乡村建设基础上,结合全域国土空间整治、高标农建设,进一步优化田园产业布局和种植结构,在不改变土地性质前提下,艺术赋能,打造宁波十大农业公园,努力把田间地头打造成为诗意田园、采摘乐园、晨昏游园、生态丽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