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县市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宁海农创合伙人结对开启农家庭院创富新路
  • 阅读:
  • 时间:2025-07-11 14:43
  • 来源:宁海县农业农村局
  • 作者:宁海县农业农村局
  • 7月10日上午,宁海县清潭村进士文化大院里人头攒动,深甽镇乡村文化大院片区组团发展行动暨金穗同行农创合伙人结对仪式在这里举行。宁波市文化特派员段红娇团队、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小裤脚教授团队、留学生及本地青年与当地村民共同谋划农家庭院的致富新路。

    “我要把杂货铺改造成农产品展销中心。”清潭村村民孔珠春登台分享了文化创业计划。在她的规划中,店铺玻璃展柜区将展示自家养殖的放山猪肉、放山牛肉,还要给农产品设计一整套的文化包装和品牌形象。话音刚落,中国人民大学设计专业的研一学生牟思雨立即举手“抢单”:“我和团队成员王嫣然可以帮您设计展区、拍摄养猪视频,还可以开发季节性产品包装。”农创合伙人一拍即合,台下顿时响起一片掌声。

    现场这样的场景不断上演。姜佳仪、杨旭金团队结对了大里村王秀蓉的驿站改造提升项目;王艺馨、葛玳妃团队则与南溪村严姣蓉的民宿咖啡计划达成合作;杨景欣、徐日倩团队抢到了南溪村张利珍的多肉植物园改造项目,将提供从多肉包装设计到营销推广的全方位支持。这些团队将来到项目所在村庄,通过实施乡品重塑、共富货架、乡院星火、农创1381、金穗同行等五大专项行动,帮助农户提升产品价值,让“土特产”变成“金招牌”。

    “农家庭院作为文化大院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先期运营吸引客流,建立运营团队与村民之间的情感联系和利益纽带。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让村民切实看到希望,为后续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丛志强表示,以“刨金”为核心主题,重点突出了经济价值转化。在实际推进中,团队将采取差异化策略:对于有创业能力的农户,支持其自主创业;对于暂时不具备创业条件的农户,则着重挖掘其现有产品潜力,通过产品重塑、包装升级、品牌打造等全方位提升产品价值。

    “我们创新打造的‘文化特派员+大学生+大院主理人+农户’四方共创模式,实现了资源活化与人才培育的双赢局面。”深甽镇镇长陈云松介绍说,该模式通过系统整合各方优势资源,让沉寂的农家庭院焕发新生,成为带动村民增收的“聚宝盆”。这种协同化、体系化的工作机制,既避免了零敲碎打式的资源浪费,又确保了发展成效的可持续性。在具体实践中,文化特派员负责挖掘乡土文化内涵,大学生提供创意设计支持,大院主理人统筹运营管理,农户则通过参与经营实现“庭院经济”增收,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据了解,活动结束后,专业团队将持续为农户提供全链条、多维度的赋能支持。在产品端,通过专业设计力量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在运营端,协助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在销售端,不仅拓展线上线下多元渠道,更注重培育农户自主营销能力,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