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务通知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第126号建议的答复
  • 阅读:
  • 时间:2025-07-01 15:23
  •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 作者:
  • 类别标记:A

    甬农函〔2025〕70号

    薄永明、蔡克锋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提升种业企业创新能力的建议》收悉。该建议对于完善我市种业企业培育机制,促进种业振兴有重要意义,我局将认真研究,积极吸纳。现根据有关清单式答复的要求,经商市科技局,答复如下:

    序号

    具体诉求

    答复内容

    1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部市联动”项目、省市重大联合攻关项目中,布局种业项目,迭代实施“科创甬江2035”中现代种业项目,支持我市有条件的企业牵头申报,充分发挥我市种业优势地位,提升种企创新能力。

    我市围绕种业强市目标,高起点推进现代种业规划布局,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现代种业发展实施意见,2022年迭代升级制定《宁波市高水平推进种业强市建设行动方案》及配套政策,为种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与保障。在《宁波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中强化现代种业科技创新,提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一体化部署。制定《宁波市农业农村科技专项实施方案(2023-2025年)》,支持创新型企业围绕水稻、瓜菜、林特、畜禽、水产等特色优势品种,开展种质资源挖掘与精准鉴定、新品种选育、种苗制繁、良种良法配套等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下一步,我市将依托宁波“科创甬江2035”和省“尖兵”“领雁”计划,强化特色优势品种育种和生物育种关键技术研发攻关部署,对承担省种业重大专项的按规定给予经费配套支持,争取突破一批种业领域的“卡脖子”瓶颈。建立健全符合育种长周期特点的科研项目申报、实施、考评、验收机制,对实施成效明显、有望取得原创突破的重大育种项目给予持续支持。

    2

    支持企业的高素质、高学历人才申报科技部门主管的国家级、省级人才计划部分。

    深入实施甬江人才工程引进类,把农业领域作为重点支持方向,对入选人才(团队)项目给予最高2000万元的创业创新资助,2024年共遴选支持农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和团队项目13个,同比增长85.7%,累计遴选支持人才和团队47个。将农业高层次人才纳入全市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对符合条件的农业高层次人才,按规定均可享受生活安居等方面支持。

    3

    支持以企业为主体,联合相关院校,企科合作,创建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生物育种研究及应用集成中心。

    围绕蔬菜、水稻、水产等宁波特色领域的种质资源挖掘、精准育种、基因育种等方向,支持宁波大学、宁波市农科院等单位创建市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12家,其中宁波微萌种业有限公司、宁波三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分别获批农业农村部西甜瓜白菜数字种业重点实验室、华南生猪育种重点实验室。支持天邦水产、微萌种业等种业创新企业创建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6家。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种业关键技术攻关,坚持创新引领与需求导向并重,累计立项实施种业重大专项60余项,财政总补助近2亿元。下一步,继续支持和布局建设以现代种业为重点的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载体、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研发平台,加强对宁波种业、宁波微萌等种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提高种业科技创新源头供给能力。

    感谢你们对种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附件:关于我市种业企业培育情况的答复说明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2025年6月23日

    (联系人:詹姗姗  联系电话:89186280)

    附件

    关于我市种业企业培育情况的答复说明

    近年来,宁波市紧紧锚定“种业强市”建设目标,聚焦打造全国现代种业创新先行地、龙头企业集聚地、体制改革实验地,迭代政策举措、优化机制保障、强化技术支撑,种业发展水平全国、全省领先。全市累计通过国家审定新品种27个、国家登记或省级审定(认定)品种286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312个,国家种业阵型企业6家(占全省40%)。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顶层设计,推进现代种业全方位发展。系统性重塑种业管理体制,对种植、畜牧、水产种业实行归口整合、统一布局,积极探索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2022年出台《宁波市高水平推进种业强市建设行动方案》,在此基础上印发《宁波市现代种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宁波市种质资源库(场、圃)管理办法》等文件,建立种子种苗政策性保险制度,形成“1+10”种业政策体系,市县两级落实种业发展资金2亿多元,撬动社会资金超10亿元。建立人才引育机制,为产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累计引进农业领域博士及以上人才350人,入选“甬江人才”工程47个、“浙农英才”计划30名。

    (二)强化合作创新,聚合种业集聚式发展动能。推动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校科企融合的种业培育发展体系,培育有核心竞争力产业主体,构建多层次协调发展种业产业格局。充分利用中国工程院、中国农科院、浙江大学等重点科研院校,共建研发中心,开展联合育种,组建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11个,建设水稻、瓜菜、畜牧、水产等育种团队66个。坚持项目带动、企业推动,2022年以来,全市实施种业提升项目建设27个,总投资2.6亿元。

    (三)强化品牌效应,打造七大种业经济矩阵。巩固宁波种业和微萌种业两大龙头企业先发优势,做强岱衢族大黄鱼、拟穴青蟹两大特色水产种业,全方位培植浙东白鹅、象山红美人、岔路黑猪等特色种业产品品牌价值。宁波种业“甬优”“甬籼”系列水稻推广面积突破8500万亩,种植区域涵盖全国 17个省(市、区),连续多年位居国内杂交水稻种业企业前十。宁波微萌种业有限公司建立以长三角和黄淮海地区为中心的销售服务体系,2024年销售额达3.25亿元,跃居国内瓜菜种子销售额前二,带动农业产值超260亿元。  

    (四)强化服务保障,优化种业发展环境。成立全国首家“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联合市公安机关破获全省规模最大的种子侵权案,查获侵权种子4.72万公斤,涉案金额200余万元。深入开展“三联三送三落实”活动,66个科研团队、353名科研专家深入一线服务,百亩以上大户科技服务全覆盖。保障重点种业企业用地需求,微萌研发中心、育种基地、水稻种子储备库、智慧渔谷等重大种业项目顺利落地。

    二、下步工作

    下一步,针对提升种业企业创新能力,主要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深化种业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逐步形成科研院所、种业企业、社会组织、科研人员共同参与的种业研发体系。允许科研类事业单位实行更加灵活的管理制度,允许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拥有更大自主权。二是强化种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针对优势种业单一、突破性新品种不足现状,在巩固提升杂交水稻、蔬菜西瓜、大黄鱼等优势种业基础上,以榨菜(雪菜)、杨梅、柑橘、水蜜桃、浙东白鹅、对虾、青蟹、蛏子等特色产业为重点,深入挖掘地方品种遗传优势,探索开展数字化精准育种和全基因组选育,推动高产、耐逆、抗病新品种不断涌现。三是推进种业创新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参与部省重大育种项目,支持省市重点实验室开展基础性、公益性研究,争创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推进国家级、省级种业阵型企业标准化建设,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重点支持2个农业农村部企业重点实验室牵头或参与相关种业攻关任务。四是推动种业成果高效转化利用。深化农业科技人才联盟等有效载体建设,构建科研、推广、应用等纵向一体的成果转化机制。科学规划种业生产区域布局,建设一批优势种业生产基地和良(原)种场,在具备条件的区域开展新品种示范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