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标记:A
甬农函〔2025〕69号
民革宁波市委会:
贵单位在市政协十六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宁波水产种业振兴的建议》收悉。经商市科技局,现答复如下。
一、夯实平台建设,加强育种技术研发创新
我市现有与水产种业创新相关的省部级以上学科平台包括:宁波大学的水产学浙江省登峰学科、海洋生物技术与工程国家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水产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海洋高效健康养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农业农村部绿色海水养殖重点实验室,浙江万里学院的生物工程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浙江省水产种质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水产种业与绿色养殖技术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等,目前已发布了多个水产养殖品种的基因组图谱,并建立了相关的基因组数据分析平台,在滩涂贝类和海水蟹全基因选育育种、大黄鱼和中华鳖性控育种等技术创新上取得了重要突破,培育出国家审定的大黄鱼、缢蛏、文蛤、青蟹、梭子蟹等高产、抗逆、优质水新品种11个,有力地支撑了浙江和宁波海水养殖产业持续发展。
下一步,我局将进一步推动宁波大学、浙江万里学院与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国内顶尖高校院所的深化合作,力争在水产种业方面获得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突破,进一步加强水产生物信息学、人工智能等学科体系的建设,着力加强倍性育种、基因编辑等水产前沿育种技术攻关,实现水产种业创新的精准性、高效性,推动宁波现代渔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健全良种体系,提升种质保护与推广效能
我市目前拥有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场2家,国家水产原良种场2家,省级水产原良种场8家,市级水产种质资源场(库)17家,建成了较为完善的水产种质资源保存体系,针对区域特色和土著品种编制并发布《宁波市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名录》,明确各保护品种的保存方案,并给予责任主体专项运维经费支持。成立宁波市水产原种与良种审定委员会,为全市水产良种选育和测试评价提供咨询和指导,明确了国家水产新品种申报的规范性要求,按要求组织开展我市选育水产新品种的性能测试。我局每年发布宁波市渔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并组织市、县(区市)、乡(镇、街道)等各级水产和渔业推广部门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宣传和推介,对于获批国家审定的水产新品种,给予选育单位专项推广经费支持,力促成果的快速落地应用。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养殖生产的实际需求,协同有关单位加强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评价和功能基因挖掘,为水产良种高效选育提供技术支撑。进一步完善水产良种的性能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力争在国家级水产新品种测试站创建上取得突破。推动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龙头企业开展水产育种联合攻关和创新,逐步构建水产商业化育种体系,更好地支撑未来水产养殖产业的发展。
三、整合产业链条,打造水产种业产业集群
目前,我市拥有水产种苗繁育主体70余家,其中2家入选国家水产种业阵型企业,4家入选省级水产种业阵型企业,水产种苗年生产能力达到1000亿单位以上。为更好的服务和支撑区域水产养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我们在宁海蛇盘涂、象山毛湾布局了水产种业园区,引进中国海洋大学和浙江万里学院、中国水产科学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宁波大学建立了宁海海洋生物种业研究院、宁海渔业创新研究中心、象山(宁波大学)水产种业创新研究院,同时宁波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宁波农商集团有限公司等市属国资企业先后进驻宁海、象山水产种业园区,建立了宁波海洋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宁海水产科技有限公司,这些高校科研院所和市属国企的加盟为种业园区的发展注入了的活力和资源,有助于水产种业集群的形成和龙头企业的培育,为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和推广服务综合体奠定了基础。同时,以宁海海洋生物种业研究院等创新载体和龙头企业为平台,集聚了一批包括双聘院士在内的高层次人才,带动了水产养殖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等相关成果的高效产出,进一步借助省、市科技特派员和基层技术推广队伍的力量推动了成果的快速落地转化,初步构建起水产种业育繁推一体化的产业链条。
下一步,我们将大力支持水产种业龙头企业,特别是已入选国家、省级水产种业阵型企业的发展,鼓励其深化产业链,打造成为技术领先、产能充足、模式先进、品牌响亮的种业核心龙头。同时积极引导国有资本投入与支持,整合产业链资源,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研发合作,集中力量培育具有宁波辨识度的本土优势和特色水产种业品牌。
再次感谢您对宁波水产种业振兴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您能一如既往地关注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2025年6月25日
(联系人:曾钢 联系电话:89186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