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标记:A
甬农函〔2025〕66号
鲁华芳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促进农业青年人才发展的建议》收悉。该建议对于强化产业留才、实行资金助才、促进项目育才、实现乐于成才具有重要意义,我局将认真研究、积极吸纳。现根据有关清单式答复的要求,经商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答复如下:
序号 | 具体诉求 | 答复内容 |
1 | 明晰发展定位,强化产业留才 | 1.持续强化“以产聚才”。深入实施特色产业人才集群培育行动,深挖“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延长“产”的链条,强化“新农人”与乡村特色产业的有效衔接,推动人才组建集群、抱团发展。全市累计创建省级土特产名品32个、省农业品牌目录28个,涌现出余姚榨菜、象山红美人柑橘、奉化水蜜桃、浙东大白鹅、镇海小番茄等地方特色产业。其中“象山红美人师傅”培训品牌入选浙江省第一批“浙农智富”品牌,年产值达7亿元以上,柑橘“新农人”培养高地——象山柑橘学院,为橘农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服务。 2.有效推动“以才兴产”。深入推进农业“双强”行动,实施甬江人才工程、“浙农英才”计划、现代种业发展项目等,聚焦智慧农业、生物育种、疫病防控等“高精尖缺”领域,推行“产业+人才”模式,锻造专精人才集聚地,壮大乡村特色产业。镇海区依托南岚湾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等高能级农业平台建设,引进落地首个农业领域院士级专家工作站。宁海针对性引进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所等种业研究机构,集聚高层次专业人才30余人,推动水产建库保种工作,新增青蟹、缢蛏两大特色种质资源库。 3.科学规划用地保障。合理安排建设用地规模、结构和布局,以及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有效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需要,为入乡青年提供多元化的职业选择和发展空间。稳妥做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工作,盘活农村闲置的土地要素资源,增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收入,北仑区、余姚市、象山县获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 |
2 | 加强政策扶持,实行资金助才 | 1.加大财政支农投入。2024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农林水累计支出139.8亿元,同比增长15.9%,超过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幅。在刚性支出逐年增加的情况下,稳定保持农业农村领域投入力度,安排市级财政预算624万元用于支持农村人才培育和新型农民培训。开展“以人才链为牵引、产业链为基础、创新链为驱动、资金链为保障”的“四链”融合发展集聚区建设,给予市级资金支持300万元/个。 2.完善涉农扶持政策体系。当前我市已构建了较为完善、齐全的涉农产业扶持政策体系,含农机购置补贴、设施农业补助、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性农业保险政策等。同时市农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承担农业融资担保平台职责,重点服务适度规模农业经营主体和优质农业项目,为乡村人才创业就业提供政策支持。完善乡村人才金融政策支持,常态化开展“农创贷”“兴农贷”等活动,创新推出“浙里兴农”信贷产品,为现代“新农人”及创办企业提供50万-200万元的信用贷款额度。 |
3 | 打造孵化模式,促进项目育才 | 1.建强创业创新阵地。布局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业产业强镇、青创农场等农创平台,联手海内外农业高层次人才、大学科研团队等优势资源,累计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3个,浙江省现代化农创园3个。 2.创新成立合作平台。首创成立宁波市“现代‘新农人’产业资源合作共享平台”,整合生产经营、精深加工、物流仓储、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资源,引导“新农人”抱团发展、资源共享、合作共赢。打造“国有主体+市场化运营+农户受益”一体统筹的产业共富项目模式,提升村集体造血能力,建设“共富工坊”1015家。 |
4 | 培育职业农民,实现乐于成才 | 1.重塑农民培训体系。优化1个市级农民学院、10所县级农民学校、N个基层农民田间学堂的“1+10+N”现代乡村人才培育体系,全面补强乡村人才总量、加快提升乡村人才质量、有效调节乡村人才结构。新增首批全国县级优质农民田间学校3家。 2.提升农业职业教育能力。探索政校联手、产教联动、校企联合的职教模式,成立以浙江万里学院现代农学院为基础的宁波现代农学院,全域推广“培训+产业+品牌”发展路径,全市培训机构入选浙江农民大学省级专业院2家,首批全省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高校4家。 3.强化涉农专业学科设置。优化高校、中职学校涉农学科专业,推动涉农院校回归“三农”人才培养主责主业。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园林技术专业和园艺技术专业,在校生1237人;余姚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开设宠物养护与经营、家庭农场生产经营、农机设备应用与维修、休闲农业生产与经营专业、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和园林技术专业,在校生1197人;宁波市四明职业高级中学和宁波市北仑职业高级中学开设园艺技术专业,在校生109人。 |
5 | 弘扬工匠精神,推动专业用才 | 开展“农创客进高校”、定向培养、专场招聘等活动,鼓励大学生投身乡村创业实践。深化涉农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建立多工种农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制,开展乡村工匠系列评审,发挥科技特派员、农技指导员、文化特派员等帮扶作用,促进双创人才向乡村集聚。推荐“新农人”群体担任“两代表一委员”,参评“宁波市荣誉市民”、“金牛奖”、“乡村工匠”等各类荣誉,选树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先进典型,增强“新农人”群体的身份认同感。 |
感谢您对“三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2025年6月6日
(联系人:刘易作 联系电话:89187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