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务通知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第281号建议的答复
  • 阅读:
  • 时间:2025-07-01 11:13
  •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 作者:
  • 类别标记:A

    甬农函〔2025〕54号

    朱涛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优化完善宁波市水稻、小麦等种子供应链的建议》收悉。该建议对于完善我市农作物种子供应调度机制、改进农作物供种工作、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我局将认真研究,积极吸纳。现根据有关清单式答复的要求,答复如下:

    序号

    具体诉求

    答复内容

    1

    提早做好种子需求量精准统计。可以通过乡镇街道农办对所在管辖区域内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进行统计,做好报表,上报县市区有关部门,统筹安排,如存在个别品种不足等情况,联合农技专家、农办进行选品指导,指导农户合理选种,或者由乡镇牵头,对不足品种统一协调,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及后期会出现的问题。

    我市高度重视水稻、小麦等良种保供工作,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措施确保全市农作物种子供需平衡。一是强化预警。根据2024年度种子生产情况,于2024年11月印发《宁波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做好2025年晚稻种子供应紧缺情况应对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及早谋划,通过加强种子收购储量、引导农户做好自留种、合理调整品种结构、强化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方式应对2025年可能出现的晚稻种子供应紧缺问题,确保我市晚稻生产用种需求。二是强化调度。通过“浙农粮”种业直报系统掌握当前全市粮食供种情况,该系统由各区(县、市)每隔半个月分别报送春夏播和秋冬播作物种子供需情况信息和农作物种子市场价格信息,主要包括各品种的预计种植面积、预计用种总量、预计需商品种量、已备商品种量和已供商品数量等。2025年以来,已调度8次,充分掌握全市农作物种子供需情况和市场价格情况。同时,向主要供种企业了解当前备种情况,根据各地种子管理部门数据汇总分析,了解品种发展趋势,为全市种子调剂提供依据。三是强化指导。为指导农户科学选种、用种,我市每年及时发布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其中主导品种以增产潜力大、抗性好、品质优、适应性广为主,同时兼顾生育期适中、适宜机械化操作等特点。每年开展水稻、小麦等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通过现场观摩培训、网络直播等形式推广高产优质的农作物新品种,为农户种植品种提供更多选择。2025年,推介发布种植业主导品种76个,主推技术53项。四是强化储备。做好全市农作物应急种子储备,2025年全市共储备农作物应急种子100.84万公斤,其中市级储备50.84公斤,目前已根据各地请示情况,动用市级早稻储备种子“甬籼15”11.5万公斤,市级杂交晚稻储备种子“甬优538”1.75万公斤。

    2

    统一价格,统一渠道。在进行需求统计后,可由农事服务中心、农合联、合作社等主体单位对接种子采购、分发事宜,统一到政府指定点进行采购,既能确保种子质量问题,做好粮食安全生产,又能为农户节本增收。

    我市水稻种子主要由宁波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当地种企,以及浙江勿忘农种业、浙江可得丰种业等外市企业进行供种,包括国有企业和民办企业。受企业经营策略差异、市场种子供需关系等因素影响,不同水稻品种种子价格存在个别差异。同一水稻品种,因销售数量不同也分为经销商价格、大户价格和零售价格,但基本符合种子市场行情。2025年,我市将持续组织全市“绿剑”系列执法行动,聚焦农业“芯片”,开展春秋季种子市场、夏季良繁基地等执法行动,销售环节重点检查种子标签、购销台账、经营备案、植物检疫证书等,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套牌侵权、“三无”种子、未审先推等违法行为,保障全市用种安全。截至目前,已检查种子生产经营单位191家次,对26批次种子进行监督抽检,对8起违法行为进行立案调查。

    3

    进行数字化改革应用。在这互联网+时代,数字化应用场景也越来越多,种子销售也可以由本地注册用户根据自己种植规模,在线上应用场景,观看种子剩余数量,销售情况等应用,更加便捷的享受服务。

    数字化改革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一方面,通过浙政钉、微信群等渠道将主推品种和销售主体信息推送给乡镇、种植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加强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技术指导和信息共享,确保种子供需情况精准一致;另一方面,结合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探索建设大数据种业专题库,整合种质资源、品种信息、生产经营等全链条数据,形成统一资源池,实现规范化管理和高效利用。

    感谢您对“三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附件:关于我市种子管理情况的答复说明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2025年6月13日

    (联系人:詹姗姗  联系电话:89186280)

    附件

    关于我市种子管理情况的答复说明

    近年来,我局紧紧围绕保障农业生产用种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扎实推进种子储备供应、优新品种推广、种子市场监管等工作,进一步夯实农业生产基础。

    一、主要工作

    (一)全力保障种子储备供应

    一是强化预警。根据2024年度种子生产情况,于2024年11月印发《宁波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做好2025年晚稻种子供应紧缺情况应对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及早谋划,通过加强种子收购储量、引导农户做好自留种、合理调整品种结构、强化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方式应对2025年可能出现的晚稻种子供应紧缺问题,确保我市晚稻生产用种需求。二是强化调度。通过“浙农粮”种业直报系统调度掌握全市种子供需情况,截至目前,完成8期农作物种子供需情况调查表和农作物种子市场价格信息调查表。同时,向主要供种企业了解当前备种情况,根据各地种子管理部门数据汇总分析,了解品种发展趋势,为全市种子调剂提供依据。三是强化储备。做好全市农作物应急种子储备,2025年全市共储备农作物应急种子100.84万公斤,其中市级储备50.84公斤,目前已根据各地请示情况,动用市级早稻储备种子“甬籼15”11.5万公斤,市级杂交晚稻储备种子“甬优538”1.75万公斤。

    (二)加速优新品种推广应用

    一是推介发布主导品种。以优质增产、节本降耗、提质增效、绿色生态、质量安全为导向,推介发布种植业主导品种76个,主推技术53项。二是抓好示范推广。大力推进粮油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和模式攻关,重点推广“扬麦”“浙油50”“甬籼15”等优质高产品种,通过应用“专家蹲点+示范方辐射”模式,将优良品种与精准栽培技术配套推广。据实割测产,今年全市5个小麦百亩示范方亩产突破450公斤以上,其中3个示范方亩产达500公斤以上,鄞州区示范方平均亩产达559.96公斤,创我市小麦百亩示范方单产新纪录。三是加强技术指导。建立“专家进村+包干指导”清单化服务模式,组织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通过建立包户主体清单、按月对接技术需求等方式,确保技术到户到田。今年以来,市县两级累计举办培训班、观摩会30余期,培训农户1600余人次。

    (三)从严加强种子市场监管

    一是加强种子质量生产监管。协同所在区(县、市)种子管理部门对辖区内水稻制繁种基地开展检查,经调查核实,2024年我市水稻制繁种面积6.2万余亩,较2023年增加近1万亩,主要位于宁海县、余姚市、象山县和奉化区,其中宁海县作为国家级制种大县,制繁种面积达2.98万亩,占全市48%。同步开展甬优1540、宁81等水稻种子田间纯度鉴定,从源头保证生产用种安全。二是开展“绿剑”系列执法行动。聚焦农业“芯片”,开展春秋季种子市场、夏季良繁基地等执法行动,销售环节重点检查种子标签、购销台账、经营备案、植物检疫证书等,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套牌侵权、“三无”种子、未审先推等违法行为,保障全市用种安全。截至目前,已检查种子生产经营单位191家次,对26批次种子进行监督抽检,对8起违法行为进行立案调查。

    二、下步工作

    (一)进一步精准预测与需求统计。综合考虑种植面积、作物品种、气候条件、市场趋势等因素,提前精准掌握种子需求规模。一方面,继续通过“浙农粮”系统定期调度农作物种子供需情况,另一方面,加强与基层农业农村部门、种粮大户、种子生产企业等主体的紧密沟通,开展需求调研,进一步提高供需情况调度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同时,实时跟踪需求变化,科学调整种子储备与调用计划,确保种子供应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

    (二)进一步加强“良种+良法”推广应用。深入开展良种选育推广行动,大力推广优质稻米品种,确保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加快熟化优化的高产高效关键技术推广应用,开展水稻、小麦等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通过现场观摩培训、网络直播等形式推广高产优质的农作物新品种,组织实施粮油作物高产竞赛,打造一批粮油作物高产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三)进一步推进数字化转型。一方面,通过浙政钉、微信群等渠道将主推品种和销售主体信息推送给乡镇、种植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加强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技术指导和信息共享,确保种子供需情况精准一致;另一方面,结合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探索建设大数据种业专题库,整合种质资源、品种信息、生产经营等全链条数据,形成统一资源池,实现规范化管理和高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