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务通知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第70号建议的答复
  • 阅读:
  • 时间:2025-06-30 17:33
  •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 作者:
  • 类别标记:A

    甬农函〔2025〕41号

    苏林贝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培育乡村农业科技人才的建议》收悉。该建议对于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助推科技兴农、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完善乡村科技人才支撑具有重要意义,我局将认真研究、积极吸纳。现根据有关清单式答复的要求,经商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人力社保局,答复如下:

    序号

    具体诉求

    答复内容

    1

    完善教育体系

    1.深化高校服务乡村振兴行动。根据《高校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在全市10所宁波高校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乡村学院,8所高校开设涉农学科专业,其中宁波大学水产生物学,浙江万里学院生物工程等学科入选省登峰学科、省一流学科,宁波大学水产养殖等4个涉农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组织高校师生深入基层开展乡村实践,宁波大学“大学小镇”、浙江万里学院博士服务团、浙江药科职业大学“浙药专长-助共富”、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院乡相联”等入选全省教育助力共同富裕典型案例。

    2.健全分层分类培训体系。优化1个市级农民学院、10所县级农民学校、N个基层农民田间学堂的“1+10+N”现代乡村人才培育体系,全面补强乡村人才总量、加快提升乡村人才质量、有效调节乡村人才结构。2024年培育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头雁)267人、高素质农民2989人次、农村实用人才9205人次。落实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支持农业农村领域技能人才培训,积极举办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通过“以赛代培”方式培育优秀技能人才。

    3.定向培养基层农技人员。开展全市基层农技人员定向培养计划,引导激励广大农技特岗生在基层担当作为,培养一支有理论素养、实践技能、创新能力、服务意识的青年农业技术人员队伍,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2020年,在余姚、奉化等地试点实施乡镇农技人员定向培养,累计定向培养乡镇农技人员47人。

    2

    构建服务与保障体系

    1.完善高端人才引育机制。依托“甬江人才工程”、农业科技人才联盟等载体,发挥涉农科研院校、农业科技企业的引才作用,加速引进优秀紧缺人才及团队。对入选“甬江人才工程”创新人才、创业人才给予一次性50万元项目资助,双创团队按A、B、C层次分2期分别给予500万元、300万元、100万元项目资助。

    2.创新运营人才引进模式。试点实施“乡村CEO”运营模式,在全国范围招募一批懂农村、善经营、会管理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参与乡村建设,全市引育乡村职业经理人300余人,涌现出以奉化庙后周村、宁海葛家村、鄞州城杨村等为代表的优秀运营村庄。如奉化区引入65名专业乡村运营人士,引资8300余万元带动37个项目落地,带动村集体与村民显著增收,相关工作经验也在《农民日报》专题报道。

    3.强化乡村人才服务保障。统筹推进全市基层医生进修行动、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城市优秀教师援乡计划、银雁返乡行动等优秀人才下乡工程,推动农村工作指导员、科技特派员和文化特派员涉农乡镇派驻全覆盖。常态化开展“农创贷”“兴农贷”等活动,全市涉农贷款余额近9000亿元,同比增长13.3%,创新推出“浙里兴农”信贷产品,为现代“新农人”创办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3

    优化评价体系

    1.建立乡村振兴人才分类标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需求,探索建立全市乡村振兴人才分类目录,将农业技术能手、乡村工匠名师、部省级奖项主要完成人等乡村人才纳入全市人才评价标准,有效激发农业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2.强化成果转化导向。深化涉农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实施“以绩代评”机制,以“高能级称号、高规格奖项、高层级职务、重大项目参与”为核心,设置量化赋分申报及标志性业绩直接申报方式,突出业绩贡献导向,鼓励农业人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3.优化乡村重才留才环境。积极推荐“新农人”担任“两代表一委员”,参评“金牛奖”、“现代工匠”等各类荣誉,选树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先进典型。强化现代“新农人”宣传力度,全面展现现代“新农人”“十路人才”代表风采,2024年,全市举办甬上“新农人”系列活动23项,推介“新农人”典型案例48个,推出“新农记”专栏报道23期。

    感谢您对“三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2025年6月23日

    (联系人:罗方园  联系电话:89186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