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务通知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市政协十六届四次会议第31号提案的答复
  • 阅读:
  • 时间:2025-06-30 17:30
  •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 作者:
  • 类别标记:A

    甬农函〔2025〕39号

    市民革: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大力培育“新农人”助推乡村振兴的建议》已收悉。经商市委金融办,市委组织部(市委人才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现代“新农人”引育工作

    (一)重塑现代农民培育体系。为补齐乡村人才培育短板,我局依托宁波开放大学,挂牌成立宁波农民学院培训基地,在全市建立了1个市级农民学院、10个县级农民学校、多个基层农民田间学堂的“1+10+N”的现代乡村人才培育体系,全面推进农民培训机构专业化建设。同时,积极探索政校联手、产教联动、校企联合的职业教育新模式,结合现代农业和农业新质生产力特点,精细设计培训教学内容,为各类“新农人”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培训服务。至今,新增首批全国县级优质农民田间学校3家,全市培训机构入选浙江农民大学省级专业院2家,入选首批全省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高校4家,数量占全省五分之一。累计培育乡村振兴“头雁”777人,培训农村实用人才11200人次,培育高素质农民3230人,乡村人才振兴的活力不断涌现。

    (二)推广乡村运营有效模式。为破解乡村人才匮乏和资源稀缺的发展瓶颈,2023年11月,在奉化区试点招聘“乡村CEO”,用市场化改革引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为全市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样本。目前奉化区已引进65名专业乡村运营人士进驻乡村,落地项目37个,吸引资金8300余万元。2024年来,我市在各区(县、市)全面推广乡村CEO模式,通过举办乡村CEO路演大赛,举办大美“甬”村—农村职业经理人(乡村CEO)专题班等方式,我市的乡村CEO从“试点”发展到“范式”。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引育乡村CEO 300余人,涌现出以奉化庙后周村、宁海葛家村、江北环云湖四村、鄞州城杨村等为代表的优秀运营乡村。

    (三)引育并重壮大现代“新农人”大军。为育精育强农业高精尖“头雁队伍”,我局不断细化乡村优秀紧缺人才招引颗粒度。依托“甬江人才工程”、农业科技人才联盟等载体,“一人一策”引进高层次人才,赴重点涉农高校开展“奔甬而来”专场招聘5场次,会同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累计引进农业领域博士及以上人才350人,全职院士人才1人,入选“甬江人才”工程47个、“浙农英才”计划30名,具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特质的头雁队伍逐渐成形。坚持外部招引和本土培育相结合,组织实施新时代“领雁工程”、基层医生进修行动、优秀教师援乡计划、银雁返乡行动、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头雁项目)、现代“新农人”高级研修班等人才培养项目,组织13名现代“新农人”代表赴日考察学习,分层分类推进乡村“十路人才”培育,目前全市已累计培育现代“新农人”3.8万人,为我市推进“千万工程”迈向更高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二、关于现代“新农人”服务优化

    (一)构建创业创新平台体系。我局始终坚持以“平台育人、平台聚才”的理念,全力打造以“聚才引才、创业帮扶、联农促富”为一体的青年入乡实践站点120个,提供就业岗位450个以上。联手海内外农业高层次人才、大学科研团队等优势资源,全力推动农创平台孵化功能提质。全市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3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5个、“浙农英才”工作站4个,浙江省现代化农创园3个,镇海区列入2024年乡村人才振兴先行县培育试点,平台集聚效应显著增强。如镇海涌·望现代农创园以创建“乡村人才振兴试点县”为契机,不断扩大乡村人才基数、优化人才结构,园区累计引进新农人近200人,培育农创客55人,省级乡村工匠3名,1人入选全省百强名师,入驻“三关六码头”“时新农场”等知名大型企业10余家。

    (二)建立资源共享合作机制。为有效引导我市现代“新农人”抱团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提升市场竞争力,2024年我市首创成立宁波市“现代‘新农人’产业资源合作共享平台”,汇集30余家乡村青年人才主导的新型经营主体,通过整合生产、加工、流通、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资源,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技术、市场、信息等要素方面实现优势互补、补链延链,优化销售、仓储与物流管理,提升宁波本土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完善市县两级农创客发展联合会,组建“英才之家”等系列活动社团,完善“三农”智库专家管理合作机制,定期组织开展现代“新农人”学术、科研和创业创新交流活动,引领人才跨界融合,促进乡村人才融入全市人才“朋友圈”。

    (三)推动产业人才深度融合。为进一步强化“新农人”与乡村特色产业的有效衔接,打造具有地区影响力的特色农产品品牌,我局全域推广“培训+产业+品牌”的发展模式,开展定制化专业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培树一批具有区域标识、产业特色、竞争优势和影响力的“浙农智富”品牌,全市涌现出海曙“新茶农”、象山“红美人师傅”、宁海“阿蛏嫂”等区域特色人才集群。象山“红美人师傅”、宁海“阿蛏嫂”入选“浙农智富”品牌。举办宁波地产绿色优质农产品产销对接会,组织近百家绿色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企业与供应链企业现场对接,开设“绿色优质农产品首发店”,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有效破解“生产端优质不优价、消费端优价不优品”的双向堵点。全市累计创建省级土特产名品32个、省农业品牌目录28个。

    三、关于现代“新农人”激励保障

    (一)增强乡村人才身份认同。为增强“新农人”职业身份认定,提升农业从业认同感和成就感。目前,我局牵头正在编制乡村振兴人才专业目录,已初步形成涵盖特优人才(B类)、领军人才(C类)、拔尖人才(D类)、高级人才(E类)、基础人才(F类)五大层级,涵盖“浙农英才”“丰收奖”等40余项农业特色荣誉、奖项等认定标准的专业目录,以填补农业人才认定标准空白,进一步激发乡村人才创业创新活力。持续深化涉农职称评审制度改革,打破学历、资历等壁垒,建立多工种农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制,支持农民申报高级职称,截至目前,全市29名农民获得高级职称,参加涉农类工种评价1655人,发证1277人。

    (二)强化乡村人才政策支持。为进一步优化农村创业创新环境,我局会同财政、金融、资规等部门,推动要素资源向“新农人”群体倾斜。金融财政政策方面,在全市范围内常态化开展“农创贷”“粮农E贷”“渔船贷”“裕农快贷”“兴农贷”等活动,全市涉农贷款余额近9000亿元,同比增长13.3%。会同市委金融办、浙江农商联合银行印发《关于金融支持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的通知》,创新推出“浙里兴农”信贷产品,为现代“新农人”提供50-200万元的信用贷款额度。持续推广大学生农业创业综合保险服务方案“农创保”,累计承保大学生48户,保额3.094亿元,理赔笔数83笔,理赔金额178.9万元。2024年为全市创业大学生、返乡创业退役军人、市级以上农村双创大赛获奖者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贴息4661.6余万元,有效缓解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题。土地资源政策方面,资规部门明确在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中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保障乡村产业发展,每年安排不少于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5%用于农村产业及其配套设施建设用地,有效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需要。

    (三)优化乡村爱才留才环境。为进一步发挥榜样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青年人才向乡村集聚。我局强化典型引路,全力塑造现代“新农人”“十路人才”代表风采,举办甬上“新农人”系列活动23项,推介“新农人”典型案例48个,推出“新农记”专栏报道23期。积极推荐“新农人”群体参评“宁波市荣誉市民”、“金牛奖”、“乡村工匠”等各类荣誉,选树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先进典型,让现代“新农人”的活力在甬城乡野大地充分涌流。汪琰斌、戚军洋等多位优秀“新农人”当选全市“两代表一委员”,三关六码头有限公司董事长、创始人杨林获省金牛奖,宁波镇海金果园蔬果专业合作社总经理杨一昕获省青牛奖,汪琰斌、朱文荣、姚春梅、叶宁等11人入选全国农村创新创业优秀带头人典型案例,农创客项目获全省农业农村创业创新大赛第一,余姚市英苗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朱涛获2024年第六届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决赛一等奖。

    四、下一步工作

    (一)继续强化高端人才招引。围绕生物育种、绿色种养、数智生产等重点领域,依托甬江人才工程、浙农英才计划、乡村CEO招募、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等人才引育载体,不断细化乡村优秀紧缺人才招引颗粒度。

    (二)持续拓宽人才培育链条。持续深化“1+10+N”乡村人才培训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县乡三级联动机制,创新培训模式,优化课程设置,为农民提供更加精准化、个性化的教育培训服务,全面提升乡村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三)进一步优化人才服务保障。强化要素保障,协同各部门通过实施创业专项补贴、税收减免、土地流转优惠、低吸贷款支持等一系列激励举措,系统性破除青年返乡入乡的后顾之忧,构建乡村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干得好”的长效机制。

    感谢您对我局工作的关心,希望继续对“三农”工作给予支持。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2025年6月11日

    (联系人:张 骏  联系电话:89187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