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务通知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市政协十六届四次会议第64号提案的答复
  • 阅读:
  • 时间:2025-06-24 08:49
  •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 作者:
  • 类别标记:A

    甬农函〔2025〕27号

    市政协农业和农村界别: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建议》(第64号提案)收悉。经商市科技局、市人力社保局、市农科院等单位,现答复如下:

    新质生产力是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近年来,宁波市以建设现代农业强市为目标,聚焦科技赋能、产业融合、人才驱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是科技创新驱动能力持续增强。2024年我市遴选发布了2024年农业主导品种127个、主推技术81项,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8%,居全省前列。累计实施宁波市农业产业技术团队项目76个、宁波市农业技术推广项目65个。累计获批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6家,宁波微萌种业和三生生物公司获批农业农村部企业重点实验室(全省4家)。慈溪市和象山县成功创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积极推进“产业大脑+数字农业工厂”建设,累计创建市级以上数字农业工厂74家(其中省级45家)、省级未来农场4家。

    ‌二是现代种业发展水平全省领先。大力实施种业创新攻关行动,累计获得国家新品种审定27个、国家登记和省级审定新品种240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183个,“甬优1540”连续三年入选国家农业主导品种,象山大黄鱼良种场成为全国唯一的岱衢族大黄鱼国家级良种场。6家次企业(平台)入围国家种业阵型企业,4家企业入围全国一流“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集团。全市现代种业年产值43亿元,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8%以上。

    ‌三是乡村“土特产”产业提质增效。大力实施乡村“土特产”提升行动,探索了一条以品种出彩、品质出彩、品牌出彩、数智出彩、全量出彩为特征的特色化发展路径。累计打造余慈杨梅、余姚榨菜、奉化水蜜桃等省级“土特产”名品32个、省“土特产”全产业链13条、省农业品牌目录28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3个、国家农耕农品记忆名录产品25个、绿色食品352个、地理标志农产品20个。

    ‌四是新农人队伍支撑作用凸显。分层分类推进乡村“十路人才”招引培育,2024年以来,全市累计培育现代“新农人”3.4万人。全市在册农创客9849名,其中11人先后入选全国农村创新创业优秀带头人典型案例。发挥农业科技人才联盟、农业产业技术团队等专家帮扶作用,优化市县农民学校“1+10+N”现代乡村人才培育体系,2024年新增首批全国县级优质农民田间学校3家,入选全国优秀农民教育培训教师1人,全国共享乡村振兴实践导师1人。深入实施甬江人才工程,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47个;全市农业农村领域博士人才350余人。

    对标农业现代化先行和农业新质生产力要求,仍存在农业科技转化效率不足、“土特产”产业链条较短、乡村人才结构性短缺等问题。下一步,我市将聚焦短板弱项,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人才引育,全力打造农业高质量发展“宁波样板”。

    一、创新农业科技新模式

    深化农业产业技术团队建设,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开展高品质绿色科技示范基地创建。以数字农场、数字牧场、数字渔场等设施种养为重点,推广“农业产业大脑+未来农场”等发展模式,推进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建设。全面推广持续推广“浙农码”使用,赋能“土特产”品类。持续加大智慧农业,新增省级数字农业工厂15个、未来农场1家以上。持续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应用水平。规范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新增各类补贴机具3300台(套)以上。深入推进农机领域“两新”工作,力争大中型拖拉机、插秧机等主要农机装备累计更新率达30%以上。推动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再上新台阶,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89.5%,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4.7%,水稻机插比例提高到65%以上。深入推进全国农业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项目,确保项目有序实施。

    二、建设种业强市新高地

    制订宁波市杂交水稻制种规范,加大种业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分子育种,持续做强“2(水稻、果蔬主打品牌)+X(一系列细分领域种业单项优势品牌)”宁波现代种业品牌矩阵,提升种业“含新量”,撬动“含金量”。今年全市计划新增省级新品种审(认)定或登记30个以上,年制种面积达6万亩以上,种业年产值达50亿元。建设蔬菜种质创新与应用平台、水稻种质资源智慧库、浙东白鹅祖代场、拟穴青蟹国家种业阵型场育繁设施等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打造种业标志性成果,形成一批“全国进位、浙江领先和宁波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

    三、做强乡村产业新业态

    做好《宁波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五五”规划》编制,合理布局乡村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余姚榨菜、象山红美人柑橘、余慈杨梅、奉化水蜜桃、浙东白鹅、岔路黑猪等特色产业。优化完善设施农业政策,针对宁波“土特产”,支持建设一批种植设施、畜牧设施、冷藏设施、加工设施等,计划新完成设施农业项目70个以上,完成总投资2.5亿元,建设提升农业设施大棚0.8万亩以上。健全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发展机制,新认定绿色食品30个以上。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支持企业开展产、运、加、销一体化技术研究,围绕特色产业,推动农产品多元化创新开发,全量化、增值化利用。构建“十链百亿”农产品精深加工体系,打造百亿级县域农业全产业链2条,培育产值超十亿元的乡村“土特产”全产业链14条以上,产值超600亿,比去年翻一番。推进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土特产”产品品牌创建,做深做实“十桌百鲜”乡土文章。继续扩大中国农民丰收节、农博会、茶博会等系列活动影响力。

    四、完善乡村人才新体系

    完善青年人才向乡村流动导向机制,计划发布青年入乡创业就业政策“明白纸”,组织开展“奔甬而来”赴省外高校招才引智活动。加快构建乡村人才“四链”融合发展机制,建强具有宁波特色的“1+10+N”现代“新农人”培育体系,探索建立“产业资源共享平台、‘新农人’合作交流平台”两大平台。深化涉农职称评审制度改革,拓宽农业行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通道。全市计划新培育“浙农英才”50名、农创客2000人以上,累计培育“头雁”240人、现代“新农人”6万人以上,累计创建“四链”融合发展集聚区5个、“浙农英才”工作站6个以上,新建青年入乡实践站点120个。深入实施乡村CEO培养计划,高质量引育60名乡村CEO。

    感谢对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希望继续对“三农”工作给予支持。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2025年6月16日

    (联系人:童建松  联系电话:89184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