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标记:A
甬农函〔2025〕21号
徐阳代表:
您领衔提出的关于支持大塘港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市级果蔬保供基地)的建议收悉。该建议对于完善果蔬保供基地政策、改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根据有关清单式答复的要求,经商象山县人民政府、市商务局,答复如下。
序号 | 具体诉求 | 答复内容 |
1 | 支持市级蔬菜保供项目落地 | 1.支持申报“平急两用”保供基地。我市正在推进“平急两用”城郊大仓基地“2+2+1+10+X”总体布局建设,即打造2个主城区核心大仓、2个南北区域大仓、1个云仓、10个以上区县级卫星仓和X个功能仓,目前市级层面暂无配套资金支持。大塘港片区涉及蔬菜、水产等生产、加工、销售,可向象山县商务局申请列入我市“平急两用”城郊大仓基地清单和“菜篮子”商品供应基地。 2.加大政策支持。根据宁波市现代设施农业提升行动实施方案(试行),支持大塘港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包括种植、畜牧、渔业设施及生产加工流通相关设施设备等),对符合条件的设施设备投入市级财政按照投资额的30%予以补助,对土建投入按投资额的10%予以补助,单类项目最高补助400万元。同时,对大塘港区域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生产经营方面的贷款市财政给予以贴息支持,按照一年期lpr的50%且最高不超过50万元的标准予以贴息补助。 |
2 | 支持国家现代农业园区申报创建 | 1.加强申报工作指导。会同市财政等部门指导大塘港片区按照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申报要求,提前编制完善2026年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建设方案,同等条件下优先向省推荐。同时,加强与农业农村部和省农业农村厅对接联系,争取部省支持大塘港片区纳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建设。 2.支持提升工作基础。会同象山县谋深谋实产业园工作,夯实建设基础。一是突出规划引领。邀请部省级有关专家到象山实地考察,现场指导产业园区建设,把准产业园建设的发展方向、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在此基础上抓紧谋划制定产业园建设方案和发展规划,强化创新赋能、强链补链、品牌建设、集聚集群等环节,推动全产业链开发和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强化要素保障。由象山县政府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和涉及乡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过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强化存量土地盘活与分类处置,创新探索集体土地或联营入股企业用地模式,统筹解决园区用地问题。同时,积极争取国家产业园建设中央补助资金和超长期国债、专项债等支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拓展园区资金投入来源。 |
感谢您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附件:宁波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情况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2025年5月8日
(联系人:俞跃伟 联系电话:89186653)
附件
宁波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情况
目前,我市共有慈溪、宁海2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近年来,通过创新运营、招商、发展、监管“四个三”工作机制,搭建大平台,撬动大投资,为推动农业农村发展注入强劲动力。2024年2个产业园园区总产值超120亿元,已成为农业产业集聚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高地。
一、融合体制,打造“三位一体”运营模式。充分发挥市、县两级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建立政府主导、部门主管、企业主建“三位一体”运营模式。一是政府为责任主体统筹抓。慈溪、宁海成立以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统筹产业园整体规划建设,坚持“大平台、大企业、大项目”导向,集全县(市)力量制定出台配套政策,高标准推进农业产业园建设。二是管委会为管理主体专门管。慈溪、宁海两地均成立现代农业开发区管委会,高规格完备机构设置,有序推进产业园招商、服务、管理等事务。三是企业为投资运营主体具体干。采用现代企业经营模式组建专业化国资公司,服务园区发展,强力推进园区融资、建设、运营等工作。截至目前,慈溪、宁海两个国家级产业园已累计融资超过100亿元。
二、凝合院企,构建“三方联动”招商体系。利用宁波市“一带一路”倡议支点城市和港口经济圈的契机,以大招商积蓄大力量,发展壮大地瓜经济。一是政府搭平台。践行主要领导“亲自谋划、亲自招商、亲自接洽、亲自协调、亲自督办”招商工作机制,系统制订招商办法,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全面开花。二是企业唱主角。坚持“招大引强”“以企引企”,紧盯上市企业、头部企业进行高频次对接。慈溪市设立公建基金、产业孵化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10余亿元,推动正大蛋业100万羽蛋鸡项目、年产5600吨食用菌项目等重大优质项目落地投产。宁海县引入深圳原方、市农商集团等企业推动全国最大单体工厂化对虾养殖基地、全数字化南美白对虾育繁一体化项目等落地投产。三是院校揽人才。慈溪市与宁波市农科院、浙大等12家科研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推动重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20余项。宁海县引入浙江万里学院和东海水产研究所,建立海洋生物种业研究院和渔业创新研究中心两大科研平台,成功引进院士、博士后工作站。
三、聚合发展,完善“三链同构”发展业态。宁波市积极推进“4566”乡村产业行动,坚持产业链、价值链、利益链同构,打造有全国影响力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一是延伸产业链。大力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慈溪市构建了水果、生猪等4条亿元以上全产业链,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28.8亿元,其中蔬菜产业链被认定为省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宁海县投入1.93亿元实施下洋涂旱地改造水田项目,新增水稻种植面积2.1万亩,发展水稻制种。二是提升价值链。实现现代农业和旅游业态融合,全面提升农业附加值。慈溪市启动首期投资70亿元的农业硅谷项目,打造长三角地区知名休闲农业目的地。三是完善利益链。强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各类企业、组织投资建设产业化项目。宁海产业园区共投资23.2亿元,产业化项目投资比例达77.3%。慈溪市实现订单农业面积31万亩,辐射带动6300多农户致富增收。
四、复合管理,推行“三色亮灯”监管机制。宁波市高度重视产业园项目监管,加强全流程精细化管理,定期进行“绿黄红”三色亮灯通报。一是创新“项目钉”监管机制。运用“项目钉”和督查考核机制狠抓项目质量,紧抓进度、质量和安全生产,确保投资项目效益。二是加强服务质量考核。推动落实项目全程服务机制,紧盯项目政策处理、用地保障、金融支持、项目审批等关键环节,强化部门考核,全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三是执行任务清单管理。建立任务清单,实行“清单式交办”“销号式管理”,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实施,推动项目建设提速增效、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