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化部署督导,推动任务落实。一是坚持重农抓粮。层层压实责任,季季抓好落实,聚焦任务目标,分区域、分品种研判分析粮油生产形势。科学合理测算和分配各品种作物年度任务,印发《宁波市农业农村局等5部门关于切实做好2023年粮油生产保供工作的通知》《宁波市农业农村局关于高质量抓好2023年秋收冬种工作扎实推进绿色过冬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推动重粮、抓粮、惠粮、兴粮政策措施落地见效。二是坚持自我加压。在省定170.9万亩、13.9亿斤的任务基础上,制定市定目标任务,分解落实任务到户到田,强化压力传导,层层压实责任,确保任务完成。全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72.6万亩、产量15亿斤。其中,小麦播种面积超任务数10.2万亩;产量超任务数3.31万吨;早稻播种面积超任务数5万亩,增量全省占比34.85%;产量超任务数2.1万吨。三是坚持服务到田。全市各级农业农村系统思想高度统一,树立时间换增量意识,建立局领导分区包干制度,开展实地督导,实现所有区(县、市)包干指导全覆盖,建立“驻点到县、任务到村、作物到田”服务保障机制,在春耕、双夏、秋收、冬种等关键时节,召开生产现场会,市农业农村局班子成员带队,分组深入一线开展“一对一”驻点指导服务,建立调度制度、清单制度,推动问题化解和任务落实。
二、强化政策支持,激发生产动能。一是坚持创新激励。用足用好种粮政策主引擎,严格落实国家和省级粮食补贴政策,持续加大早稻、双季稻补贴力度,制定出台2023年粮油生产扶持政策,会同市财政制定《宁波市规模粮油种植补贴实施方案》《关于印发<2023年省级规模种粮动态补贴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激励政策,年度在产粮大县利益补偿机制、粮油生产社会化服务、农机购置补贴优化、再生稻补贴标准等政策方面有新突破。加大油菜规模补贴力度,补助标准从120元/亩提高到220元/亩,平衡粮油生产需求。二是优化资金效能。通过“大三农”资金整合,进一步将分散的补助资金统筹用于服务粮油生产,市级财政粮食规模扶持资金不断提高。在全省率先整市推广水稻“完全成本+收益”保险。充分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主动性,各区(县、市)在早稻新增面积、连作生产、配方肥购买、轮作土地整理、“完全成本+收益”保险等方面推出创新补贴叠加政策,稳定种粮预期,增强广大农户的积极性。三是加快拨付进度。坚持做好粮补资金进度调度,联合市、县两级财政部门加强资金进度督导,开展专项调研,实施月度通报,加快资金拨付,切实维护粮农利益。
三、强化藏粮于地,夯实耕地基础。一是提升农田质量。保护以余姚江流域平原、鄞州海曙板块、奉化三江平原、宁海东部沿海平原等核心粮食主产区,制定出台《关于推进农田高质量建设行动的指导意见》。实施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行动,坚持“建管护”三措并举,夯实复耕复种基础。今年以来,完成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任务6.24万亩,完成率107%;打造多渠道投入机制,高标准农田亩均投资在3000元以上。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达到221万亩,建成粮食生产万亩方等11个。二是建立长效机制。完善管护规范机制,明确各级田长3142人,每年落实耕保经费50元/亩,提升耕地地力水平。目前,全市耕地平均质量等级2.82等,居全省第二。完成“非粮化”整治优化21.75万亩、抛荒治理1.03万亩,任务完成率均为100%。有效盘活“两非”整治耕地,创新开展宁波十大高效粮食示范基地创建工作。三是深化智能应用。创新“耕地智保”多跨应用,构建以耕地资源空间一本账为基础,保好耕地用途、保好耕地质量、保好耕地红线、保好农民权益的“一本四保”场景架构,并成功入选全省首批数字政府系统“一地创新、全省共享”应用项目名单。依托“耕地智保”和“浙农田”数字平台,实现耕地闭环监管、农田项目建设、设施运维管理、大棚房整治等“一站式”精准管控。
四、强化藏粮于技,实践技术赋能。一是推进种业兴粮。持续推进“种业强市”建设行动,年投入5000万元财政资金开展种业“卡脖子”技术攻关,推进人才、项目、资金要素向现代种业集聚。今年以来全市审定(认定、登记)新品种31个(含国审品种2个),新增植物新品种权22个,“甬优”系列籼粳杂交水稻品种选育技术入选浙江省十大引领性育种技术,“甬优1540”水稻种子获省政府知识产权奖植物新品种奖项一等奖。“甬优”杂交水稻已育成78个杂交稻组合,选育品种累计推广超7000万亩,覆盖全国17个省。宁海县被认定为全省首个国家级制种大县(水稻)。2023年全市现代种业年产值超43亿元,同比增长近10%。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8%以上,均居全省前列。二是推动良机配套。粮食生产实现耕作、栽植、植保、收获、烘干全程机械化,2023年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88%以上,其中,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93%以上,粮食机械化烘干率98%以上,居全省前列。余姚市入选2023年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系全省唯一。三是推动良法普及。发挥“甬优”种业优势,示范推广甬优1540、甬优15、等优质稳产品种,大力发展“水稻+”、稻经(菜)轮作、稻渔综合种养、马铃薯一年三熟等绿色高效生
产技术模式。全市新建“粮经轮作”“稻渔共养”生态综合种养基地1.2万亩,新型农作制度推广应用面积在50万亩以上。在鄞州、余姚、象山等地建立了“稻虾”、“稻鳖”等新型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打造稻渔综合种养全产业链,亩产效益万元以上,实现“千斤粮、万元钱”收益。
五、强化增产路径,助力增收减损。一是实施单产提升。制定出台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实施方案,以单产促总产,开展农田基础设施提升、良种选育推广、农机装备水平提升、技术集成推广、经营机制创新、防灾减灾、绿色过冬等七大行动,明确稻麦、油料等增产技术路径,落实19个优质稻米示范基地、7个旱粮示范基地,开展稻麦百亩方创建101个、面积1.57万亩,推广叠盘出苗技术33.6万亩、两壮两高栽培技术65.3万亩。全市早稻单产427.90公斤,同比增5.16公斤;小麦单产299.92公斤,同比增8.24公斤;晚稻单产542.90公斤,同比增25.24公斤。二是攻关示范高产。分作物实施、整建制推动粮食高产攻关,象山县小麦示范方平均亩产540公斤,创我市13年来小麦最高亩产纪录。海曙“甬优31”超级杂交稻百亩方攻关测产验收测定百亩方平均亩产984.16公斤,最高单产1020.0公斤,打破我市尘封11年的水稻高产纪录。“甬优1540”水稻以亩产839.72公斤,打破连作晚稻浙江最高亩产纪录,创浙江农业之最。三是强化风险管控。牢固树立减损就是增产的理念,做好农业灾害应对,开展农业自然风险隐患排查整改,全面开展“杜苏芮”“卡努”台风防御,全市粮食生产未发生系统性、规模化因灾损失。实施“两增两减”虫口夺粮促丰收行动和化肥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在早稻中重点推广应用病虫害综合防治先进适用技术,有效压低田间越冬代二化螟发生基数,减轻药剂防治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