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宁海县大佳何镇党校联合镇成人学校在艺术创富学院开展“非遗螺钿胸针制作”活动,吸引了30余名村民积极参与。
“丝线要绕三圈,再固定到金属底座上,图案会更立体更生动……”活动中,南阳福园青年创客黄阿笑向村民详细讲解了传统胸针的制作工艺。从材料选择、图案设计到金属锻造、镶嵌技法,村民们认真聆听,并在青年创客的指导下动手实践。融合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的胸针逐渐成形,现场赞叹声不断。“以前觉得非遗是‘老古董’,没想到还能做成这么精致的饰品!”村民王飞霞兴奋地展示自己制作的胸针。
这场培训背后,是一支由12名青年组成的运营团队,他们扎根正学乡村艺术谷,以非遗创新为切入点,探索乡村共富新路径。团队负责人丁仁龙介绍,螺钿胸针是试水产品,未来还将开发非遗竹编包、草木染围巾等系列,“让老手艺成为村民增收的新饭碗”。
青年团队带来的不仅是技艺,更有全新的理念。他们率先在村里开设特色店铺,将乡土文化转化为网红产品:把旧农具改造成文创摆件、用剪纸艺术装点扇面、将传统葫芦打造成潮流单品……这些“土味”变“潮品”的案例,极大激发了村民的创业热情。
“以前觉得开店难,现在有年轻人带着我们干!”村民刘素浓在团队指导下,把自家老宅改造成阿婆面馆,节假日增收超3000元。而青年创客们也在村民帮助下快速融入乡村:调解邻里纠纷、分享民俗知识、对接原材料渠道。这种“经验换资源”的互助模式,既让创客项目顺利落地,也让村民掌握了创业技能。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带动村民创业,更要让他们掌握可持续发展的技能。”丁仁龙介绍,团队通过举办研学团建、创业培训等活动,帮助村民提升运营能力,增强创业信心。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非遗创新队伍,曾经的旁观者正成为乡村共富的主角。接下来,青年创客团队将挖掘更多特色资源,开发农耕体验、非遗研学等业态。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这种“传统技艺+青年创意+村民参与”的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