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市农业农村信息宣传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市委“新春第一会”部署要求,围绕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主题主线,聚焦“五彩农业”“四美乡村”建设,紧扣上级关注焦点、群众关心热点、中心工作亮点、重大节庆爆点、重要农事节点,持续提升全市“三农”宣传引导的传播力、感染力和穿透力,为奋力争创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示范引领的市域样板提供舆论支撑。
一、重点内容
(一)聚焦“国之大者”,宣传稳产保供重要举措和成效。围绕粮食生产“十连增”目标,大力宣传主体培育“十百千”行动、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深度融合、粮食补贴政策,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围绕深化大食物观、大农业观共识,大力宣传蔬菜保供基地建设、畜牧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等“菜篮子”保供举措。围绕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大力宣传各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多田套合”、健康土壤等举措成效。
(二)聚焦乡村富民产业,宣传发展农业全产业链举措和成效。围绕产业集链成群,引导新闻媒体关注“十链百亿”行动,重点宣传余姚榨菜、象山红美人柑橘、余慈杨梅、奉化水蜜桃、浙东白鹅、岔路黑猪等特色产业集群,从延链补链强链、促进三产融合、提升品牌效应、完善联农带农机制等方面持续报道全产业链发展路径与成效。
(三)聚焦“十桌百鲜”,宣传做优土特产文章举措和成效。围绕打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土特产”产品品牌,重点宣传我市深入推进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工作举措和成效,推介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土特产”品牌。结合中国农民丰收节、农博会、茶博会等标志性展示展销平台,以及专题推介、产销对接、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等系列活动,为提升“土特产”影响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四)聚焦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宣传推进农业“双强”行动成效。围绕持续推进种业强市建设,全方位总结提炼我市加快种业创新攻关的做法,引导媒体关注报道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种业创新平台和种业阵型企业壮大和重大标志性成果。抓住智慧农业引领区建设契机,重点宣传我市全维度推进智慧农业迭代式发展、全过程推进农机装备提档升级的做法和成效,推介一批数字农业工厂、未来农场、数字牧场、数字渔场,动态报道农机装备研发攻关以及水稻机插、机收减损等农机化生产作业水平提升等工作进展情况,宣传农机购置应用和报废更新补贴政策,推广低空经济农业领域应用场景、业态。
(五)聚焦联农带农惠农,宣传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举措及成效。总结我市建立健全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做法和成效,推广一批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示范带动小农户增收的案例,为各地提供可参考借鉴经验。引导媒体关注各领域各行业竞争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报道他们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和联农带农的事迹。以农事服务中心全域联网为契机,深化农业社会化服务扩面提质宣传行动,宣传全市农事服务联盟面向小农户等经营主体提供综合性服务的案例。
(六)聚焦乡村生态宜居,宣传和美乡村建设举措和成效。深入挖掘我市实施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三大行动”亮点经验,推介一批未来乡村、艺术赋能村、历史文化(传统)村落和“一环十线”美丽乡村风景线,结合“村超”“村晚”等村字号文体活动全媒体报道,全方位展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人文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极挖掘我市推进“四治融合”、建设清廉村居、弘扬文明乡风民风的典型经验,为推进乡村移风易俗、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创造良好舆论环境。
(七)聚焦强村富民,宣传深化农村改革举措和成效。立足多“地”联动改革,用好农村改革试点平台,跟踪总结、适时推广我市推动农村土地承包地与土地经营权流转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立足“扩中”“提低”攀高改革,挖掘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和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做法和成效。立足乡村运营改革,重点推介一批农文旅融合乡村运营样板村和运营团队、运营师、运营品牌,集中展示乡村自然资源、人文资源、闲置资源和人气产品服务的互动转化。
(八)聚焦全要素护航发展,宣传乡村振兴多元化投入保障成效。围绕“两重”“两新”政策实施成果,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展示农业农村领域谋划重大项目、助力扩大内需、推动高质量发展成效。围绕健全农业用地保障机制,宣传“多田套合”等机制在优化农业农村用地空间、破解发展瓶颈制约方面的作用。围绕发展多层次农业保险,引导媒体关注我市推动粮食全产业链保险全覆盖、发展本地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探索农产品价格保险等创新举措。
(九)聚焦青年入乡创业,宣传引育用留乡村人才助力“强村兴农”的举措和成效。着眼优化青年入乡发展环境,全方位宣传青年入乡发展的支持政策与引才机制。着眼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立体式宣传我市建强“1+10+N”现代“新农人”培育体系,搭建“四链”融合发展集聚区、“浙农英才”工作站、青年入乡创业园,加强农创客、“农二代”、乡村工匠、高素质农民等各类人才引育用留的显著成效。
(十)聚焦打造宁波“农业公园”,宣传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举措及成效。紧扣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引导媒体聚焦我市美丽田园长效管护机制,积极报道“农田连片”、撂荒治理和冬闲田综合利用工作。总结提炼田间废弃物管控治理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经验,广泛宣传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五化”等绿色低碳创新实践,深入挖掘稻渔共生、稻菜轮作等本地综合种养模式。围绕田园“公园化”理念,聚焦城乡接合部、“两路两侧”的“粮功区”“蔬功区”等区域连片农田艺术元素打造,全方位展现郊野田园生态化、农耕文化景观化和农业生产现代化的有机结合。
二、宣传形式
(一)权威发布。开好新闻发布会。联合市新闻办举办2025年“迎新春、促消费”、缩小“三大差距”、宁波农博会等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市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的做法和成效。做好权威访谈。借助宁波电视台“第一发布”等平台,紧扣重要节点,围绕推动种业振兴、打造“蓝色粮仓”等举办专题发布会,围绕“怎么看、怎么办”,解读上级决策部署,回应社会关切。宣讲形势政策。通过发表署名文章、答记者问、专家访谈等方式,宣讲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政策,及时解读出台的新政策、新举措。
(二)专题报道。宣传农业重要活动。提前谋划丰收节、农博会等活动宣传,按照会前预热、会中高潮、会后跟踪的报道节奏,协调宁波日报、宁波电视台等开设专题专栏,宣传好活动亮点看点,以及相关行业发展状况、工作成效等。宣传重要会议。围绕市委“新春第一会”“千万工程”现场会等重要会议,通过动态消息、言论评论、深度报道、访谈直播等形式,宣传解读会议精神,总结盘点成就成效,阐释解析工作思路,助推有关部署落实落地。
(三)日常宣传。唱好四季歌。在春耕、三夏、三秋等关键农时节点,组织媒体记者深入田间地头,采访种粮大户、基层干部、农技人员等,聚焦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农业防灾减灾等重点工作,报道粮食生产形势、本地经验做法等。集成各要素。全市上下同频共振,共同挖掘典型经验、联合发布重要新闻、协同扩大传播效果,形成全系统宣传合力。围绕全年粮食生产,全面报道良种、农资、农机储备调拨和执法,落实惠农补助政策,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等做法及成效。联动多媒体。依托与浙江卫视民生频道、本地主流媒体合作框架,健全“信息联动、定期会商、专题策划”的工作机制,依托媒体王牌栏目以及农业农村专题栏目,充分报道“三农”领域典型做法、先进人物等,积极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浙江卫视等上级媒体推送,合力把宣传报道往深里做、往精里做。
三、要素保障
(一)守住主要阵地。强化要素统筹。局办公室主动密切与局机关各处室、局属各单位、各区(县、市)农业农村(渔业主管)部门的沟通联系,统筹人员、资金、宣传平台等各类资源,形成上下联动的宣传整体效应。加强与市委宣传部(市新闻办)等宣传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以及中央、地方媒体的联系合作,在重大事项的宣传上争取支持。强化政务信息报送。强化政务信息报送。注重选题策划和深度研究,加强与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农村厅、市两办沟通汇报,完善选题会商机制和基层单位信息线索提报机制,确保政务信息工作取得新突破。健全完善信息报送和考评机制,按季度细化分解政务信息报送任务,严格实行“一季一交流、一年一总结”制度,推动信息“质”“量”齐升。建强自有媒体。依托局网站、公众号、《宁波农业农村》信息简报等载体,围绕农业农村中心工作,主动做好重要政策法规解读、权威发布重大事件信息、妥善回应公众关切、及时澄清不实传言等,增强新闻发布主动性。
(二)做大宣传声势。建立健全新闻选题策划会商机制,每季度召开新闻选题策划座谈会,就重要会议、重大活动、重大政策等研究宣传重点,策划主题采访。巩固主流媒体常态化合作机制,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同推进,协同联动宣传,在中央、省级媒体上呈现更多宁波经验、宁波做法,在市本级媒体打造“头版(头条)+专版(专题)+系列报道+常态化报道”宣传矩阵,进一步巩固宣发势头。发展“三农”网络宣传阵线,密切联系各大网络平台,遴选推荐一批“三农”领域的头部账号、网络大V等,加强线上线下联系和日常工作沟通,组织创作精品内容,创新开展网上互动引导。
(三)做好舆情应对。强化监测预警和分析研判。在做好常态化舆情监测的基础上,对重要舆情实行小时监测,密切关注舆情走势,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通报预警。强化应对处置和舆论引导。围绕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重点工作和热点敏感话题,线上线下开展联动处置,疏堵结合做好舆情应对。强化队伍力量和条件保障。建好用好全市农业农村网评员、行业协会和专家队伍,组织开展新闻发布、舆情应对、网评工作等方面的培训轮训,增强舆论引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