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划总结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2025年全市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要点
  • 阅读:
  • 时间:2025-04-21 15:37
  •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也是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开局之年。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以“千万工程”牵引缩小“三大差距”主线,按照高水平建设农业强市“1135”行动部署要求,聚焦低收入农户兜底保障和增收致富,加快完善分类分层帮扶制度,积极构建专项帮扶精准推进、行业帮扶深度赋能、社会帮扶有效拓展的帮扶体系,着力破解增收后劲不足难题,促进持续均衡较快增长,确保低收入农户同步共享发展成果。

    主要目标是: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0%以上,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54%,开发并保持乡村公益性岗位5000个。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谋划制定新一轮政策举措。一是根据省级政策制定我市新一轮帮扶政策。牵头相关部门谋划以强化民生保障和促进持续增收并重为主要目标的低收入农户帮扶政策举措。二是结合我市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政策意见,进一步完善联农带农富农利益联结机制,有效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三是鼓励引导各区(县、市)创新吸收省内各地做法经验,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操作性强、实效明显的增收举措。尤其是低收入农户数量较多、收入占比权重较大的区(县、市)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强化要素保障,着力提升收入水平。

    二、继续推动产业共富项目扩面。按照“国有主体(村集体)+市场化运营+农户受益”的模式继续实施产业共富项目。一是已实施的项目要抓紧收尾,完成决算报告和资料归档,及时组织验收。二是2025年项目要按照规范程序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并于4月底报市级备案,便于市级尽快完成资金第二次调配。三是有条件的区(县、市)要结合农指员工作,整合派出单位的资源和资金,采取“片区联盟、抱团发展”的模式,鼓励有产业基础、有发展意愿的村抱团试点实施一批短平快、小而精的产业共富小微项目,精准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

    三、做深做细“四个一”工作举措。结合年初市县乡三级联动开展“一村一带动方案、一户一增收举措”调研活动,持续巩固深化调研成果,进一步推动工作重心下层,缩小工作颗粒度,逐级传导压实增收责任,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类帮扶资源,精准实施分类帮扶,增强内生动力,着力提高财产性、经营性和工资性收入。此外,依托“一户一策”干部帮扶制度,帮助有条件的低收入农户发展庭院经济,帮助联系拓展销售渠道,增加农户经营性收入。

    四、加大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全面摸底低收入农户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开发并保持乡村公益性岗位5000个。各地要在完成指标任务的基础上,着重在岗位提质增效上下功夫,使岗位匹配更加精准,适应不同层次劳动力,保持岗位相对稳定,切实提高工资性收入。有条件的村要尽量安排镇村建设项目、村社企业承接项目优先吸纳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引导辖区内经营主体吸纳低收入农户就业,鼓励低收入农户参与来料加工等。各地要协调相关职能部门组织低收入农户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劳动技能。

    五、做精做优低收入农户综合性保险。各地要根据综合性保险工作要求,按照规范工作流程和资料样式组织投保,切实提高投保精准性和及时性,采取双向比对核实的方式进行确认。尤其要加强每月动态新增人员的核实,名单比对不一致时,农业农村与民政部门要充分沟通协商,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处置。要积极协助承保机构完成理赔工作,合力破解因个别农户银行卡号错误导致理赔失败的问题,督促乡镇(街道)在收到赔付失败名单后3个工作日内提供准确的银行卡号。

    六、持续巩固共富慈善基金试点成果。广泛动员社会爱心力量参与低收入农户帮扶,更好发挥慈善事业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专业运作的方式,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帮扶低收入农户长效机制。会同慈善部门拓展基金来源,探索相对稳定募捐渠道,引导公益慈善组织为低收入农户提供公益服务和各类慈善帮扶。规范基金使用管理,主要用于低收入农户纾困解难、提升生活品质及各类共富帮扶项目。

    七、做好重点帮促村结对帮扶。按照《关于印发宁波市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促村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行动方案的通知》(甬委农办〔2022〕24号)要求做好相关工作,各地在4月底前将驻村工作组名单和帮扶清单报市里,市级汇总后统一发文,扎实推进各项帮扶任务,完善工作资料。

    八、努力营造帮扶工作良好氛围。围绕高质量推进帮扶工作,加大帮扶工作宣传力度,总结提炼经验做法,深入剖析典型案例,创新宣传渠道和模式,用好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平台,积极撰写有份量、高质量的信息。及时宣传帮扶工作成效、创新亮点和先进事迹,讲好帮扶故事,努力营造浓厚的帮扶工作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