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象山县委、县政府下发《关于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建设共同富裕样板县的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今年和未来一段时间,全县“三农”工作的努力方向和目标任务。
今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收官之年。新形势、新机遇下出台的《方案》是打基础,更利长远,提出以“千万工程”为牵引,以城乡融合发展为主线,以缩小“三大差距”为主攻方向,一体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扎实推进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美乡村宜居宜业、城乡一体协调发展,奋力打造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县域样板。
4个时间节点,绘出发展蓝图
“三农”是国之大者、民之要事。缩小“三大差距”,最艰巨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据介绍,《方案》在落实中央决策、省委部署和市委要求上,提出要做好“3篇文章”、把握“4大原则”、实现“4个阶段目标”。
“3篇文章”,就是要围绕“共同富裕”,统筹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强城,就是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持续增强丹城首位度和石浦辨识度,塑造海派简约、全域大美的城市新形象;兴村,就是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推进乡村组团式、片区化发展,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打造和美乡村;融合,就是加强城乡规划布局、基础设施、资源配置、产业发展一体融合,有效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创业主体“双向奔赴”、经济形态“双向融合”。
“4大原则”,就是要坚持创新共同富裕体制机制,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精准施策、久久为功,坚持创业创新、勤劳致富。
《方案》还明确以“千万工程”牵引缩小“三大差距”的任务,在2025年、2027年、2030年、2035年4个时间节点的目标——
到2025年底,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在产业集聚、人口集中、服务集成、要素合理分配和自由流动等方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新模式新机制。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超千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幅6%以上,乡村“土特产”总产值达到67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缩小到1.61。
到2027年底,取得突破性成果,县城承载能力实现新提升,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乡村发展迸发新活力,和美乡村覆盖率达到90%,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全覆盖;共同富裕体制机制改革实现新突破,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彰显共同富裕本质要求的收入分配和就业制度基本建立,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政策体系更加健全。
到2030年,取得跨越式成效,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接近发达经济体水平,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和财富积累格局进一步形成,公共服务进一步优质共享,农村现代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进一步提升。
到2035年,取得决定性胜利,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发达经济体水平,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水平显著提升,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显著扩大,农村现代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标志性制度性成果全面形成,率先基本实现共同富裕。
17项行动,找准发力点
《方案》围绕“强城”“兴村”“融合”三个方面,共提出17项行动。
围绕“强城”,实施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工程,重点做好4项行动——
区域联动发展行动,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精准对接“沪杭甬”发展战略,深度参与唱好杭甬“双城记”、宁波都市圈建设,加快融入甬舟、甬台一体化发展,全面承接产业、科教、人才等资源外溢,构建完善外联内畅交通体系。
产业能级提升行动,加快市智能制造示范性区域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深化科创平台建设,一体建强大目湾海洋科创片区;树立“大旅游”理念,优化县城商贸网络体系,谋划布局推进总部经济、楼宇经济集群建设。
中心城区成长行动,以城的格局谋划县的发展,强化城市运营理念,激活城市经济,全面建设现代化县城,提高中心城区首位度;提升城市宜居品质,强化市政设施提档升级,加快城市智慧大脑建设,提升安全运行韧性水平。
小城镇功能提升行动,聚焦小城镇连城带乡、服务乡村功能提升,建强“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分类培育小城市、中心镇,引导农民向中心镇、中心村集聚,增强连城带村节点功能。
围绕“兴村”,实施产村联动质量效益提升工程,重点做好7项行动——
乡村“土特产”提质行动,“一链一策”支持乡村“土特产”培育发展,提升象山农渔业辨识度,育强链主型农业龙头企业,做大“两红一白”主导产业,推动“土特产富”全链发展。
和美乡村联创联建行动,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深化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三大行动”。统筹未来乡村、美丽宜居示范村、城乡风貌样板区、和美乡村先行片区等项目,形成“4+18+N”和美乡村片区组团格局。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行动,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施党建引领共富助跑行动,构建联农带农富农机制,深化农村增收促富试点,推广“先富带后富”“强村帮弱村”片区组团发展模式。
农村资源要素激活行动,一体考虑农村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资源,探索多维度全要素资源激活模式,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探索建立“乡村振兴土地超市”,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乡村旅游提质增效行动,聚焦农文旅融合,拓展乡村旅游厚度,开展农业农村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加快打造一批乡村运营团队、运营师和运营品牌,让产业链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青年入乡发展行动,强化青年入乡“引育留用”全链条政策供给,健全农村工作指导员、科技特派员、文化特派员精准化选派、常态化服务机制,深化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建强“1+10+N”现代“新农人”培育体系。
城乡综合治理提升行动,深化“红色根脉”强基工程,迭代升级新时代“村民说事”制度,健全“141”基层治理体系,完善以党建为统领的“四治融合”乡村治理机制,打造“象山善治”新模式。
围绕“融合”,实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工程,重点做好6项行动——
都市空间优化提升行动,深化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加快构建“卫星城镇—都市小镇—都市乡村”县域空间格局,持续优化城镇和乡村空间规模、布局和结构,支持各地结合自身资源禀赋错位发展、协同并进。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试行居住证转户籍制度,健全新市民服务体系及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推动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相关权益。
高质量充分就业行动,拓宽劳动力就业空间,贯彻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探索“共富市集”建管运模式,推进零工市场(驿站)建设发展,提升全民技能素养,建立健全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体系。
深化收入分配改革行动,完善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健全工资平等协商、合理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建立“共富合伙人”群体赋能机制,加快构建新型慈善体系。
基础设施一体化行动,高质量建设“四好农村路”2.0版,完善农村供水县级统管机制,推进农村电网增容布点,加快推进乡镇农村管道燃气建设,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一体推进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
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行动,制定县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构建与常住人口相协调的城乡公共服务供给机制,聚焦“一老一小”,在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探索建立人口峰值前后的服务资源要素统筹共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