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农业农村系统紧紧围绕建设“田园城市 都市乡村”目标定位,以数字集成平台建设、数字应用场景开发、数字农业新业态培育为牵引,推动农业农村领域改革和形态重塑,体系化规范化推进数字化改革向纵深发展。
一、建强“1个大脑”:数字乡村集成平台不断完善
制订出台《宁波市数字乡村“大脑+应用”集成改革实施方案》,构建“1+5+N”体系框架,加快推进宁波市农业农村数据仓、数据分析平台和应用集成平台建设,逐步实现农业农村数据自动获取和实时近实时更新,为农业农村各场景应用提供详实的数据、算法、模型和统一的应用入口。目前已完成构建“1155”核心架构,即一仓、一图、五库、五大领域的应用集成和驾驶舱、宁波三农、种粮一件事、地产农产品保供和智慧畜牧等应用场景建设,初步形成具备数据计算分析、知识集成应用、场景预测预判预警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智能系统。下步,将启动各区(县、市)10个特色场景应用集成接入宁波数字乡村大脑,实现慈溪乡村大脑、奉化乡村大脑在宁波数字乡村大脑集成,迭代升级宁波乡村大脑2.0版。
二、建成“N个应用”:数字乡村应用不断丰富
按照贯通一批、整合一批、迭代一批、新建一批的思路,谋划到2025年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领域场景30个,这些综合应用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农业农村数字化改革的有机整体。
(一)“种粮一件事”应用场景。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创新种粮补贴自主申领新模式,实行粮田种植动态监管新机制,面向农户实现政策一站推、补贴一键领、田块一图管、服务一链通。
一是政策一站推。针对农户政策精准匹配难的问题,梳理形成宁波市种粮政策明白纸“一本账”。通过研发智能匹配模型,实现农户精准获取相关政策,指导农户明晰支农资金补什么、怎么补、补多少。
二是补贴一键领。通过重塑补贴业务流程,解决补贴资金精准发放和快速直达两大难题。农户通过手机端点击一个申领地块,名下所有补贴全部关联,实现补贴资金直达,做到补贴找人,补贴流程从原来的9个环节、6个月到账简化至“农户自主申领已审核地块-系统审核-资金发放”3个环节、10个工作日到账。
三是田块一图管。通过遥感技术,田间信息实时掌握,耕种管收全程监测,形成宁波市数字粮田一张图。
四是服务一链通。通过产前、产中、产后全流程全链路闭环管理,产前对“田、种、肥、药”一键置办、产中对“耕、种、管、收”一屏掌握,产后对“烘干、加工、流通、销售”一链通达,实现产前一田一码、产中增产增效、产后优质优价。
(二)“地产农产品保供”应用场景。创新“产销保供一体化”新模式,动态更新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状态,及时发布动态预警,全面掌握地产农产品生产能力和供应能力。目前已完成全市5190家规模主体信息入库,上线253个共享冷库。下步,将根据本地人口增长,地产农产品供应比例趋势变化,基于历年数据分析,进一步深化研发农产品稳产保供监测预警模型,从而提升预判产出效应能力。
(三)“智慧畜牧”应用场景。创新畜牧监管数字化新模式,采取“省级统建+地方特色自建”开发模式,重点迭代“饲药”两化、遗传资源管控、畜牧产业管控与服务数字化等子场景,从省平台将我市畜牧经营主体、投入品、检疫、屠宰、调运、无害化处理等主要畜牧业务数据回流归集分类,构建宁波市畜牧产业数据库。着力解决宁波畜牧业痛点、难点,促进我市畜牧业生产向高产、优质、高效和稳定协调的方向发展。
三、培育“多种农业新业态”:智慧农业水平不断提升
以“产业大脑+数字农业工厂”为核心,围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双联动,以智慧农业为突破口,推动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有机连接,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一是做强“产业大脑”建设。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强化系统集成,汇聚政府侧、企业侧产业数据,建立农业数据仓,积极培育农业单品大脑全产业数据链。近年来,鼓励区(县、市)先后开展种植大脑(海曙)、水蜜桃大脑(奉化)、榨菜大脑(余姚)、毛豆大脑(慈溪)、柑橘大脑(象山)等农业单品全产业链应用建设,从种质资源、生产环境、要素投入、农墒服务、加工仓储以及销售流通等关键环节全链条数据感知,增强农业产业大数据应用服务能力,为推进经济作物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提供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数字农业建设模式,提高数字农业创新能力。
二是强化“数字农业工厂”建设。打造一批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智慧化管理、安全化管控和社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的“数字农业工厂”。抓住数字化改革契机,积极推进农业数字化应用深入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累计共创建数字农业工厂52个(其中省级34家)、省级未来农场4家,带动种养基地数字化改造170个。积极培育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数字化应用,在慈溪市开展的共享冷库数字化应用试点基础上,加快全市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项目建设,加速迭代升级“共享冰爽爽”应用,覆盖全市10个区(县、市)253家田头冷库。
三是借力数字电商发展。探索“数字+销售”新业态模式,推进数字技术嫁接传统农产品销售创新发展,推动实现快递进村、山货进城、就业富民。上线“淘在乡村”小程序,集成全市300多个绿特优农产品、农家乐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依托“网上农博”“宁海珍鲜”“美丽四明山”等一批线上平台商城,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商,2022年全市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超过120亿元。
四、“三个强化”推动数字化改革做实做细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局数字化改革领导小组,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数改“三农”改革专班,灵活创新专班运作机制,建立工作例会制度,坚持清单化、项目化、责任化、闭环管理机制,量化目标、分工协作、集中攻坚。
二是强化合作共建。积极开展政企合作,联合高校、中国联通、浙江安厨等高新技术企业共同参与数字化改革。坚持用户导向、需求导向,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不断提高经营主体、企业和群众对数字化改革的满意度。
三是强化考核评价。把数字化改革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实行赛马晾晒机制和定期考核机制,量化目标、明确要求、到点验收,让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人干成事。
五、短板不足
(一)数字基础仍然薄弱。我市数字乡村建设基础依旧薄弱,数字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实践中应用水平还不够高。目前我市农业农村数字化应用场景还比较零碎,可复制推广性不强,受农户欢迎、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的应用场景偏少。
(二)数字合力尚未形成。农业农村基础数据碎片化严重,“信息孤岛”现象仍然较为突出,数据资源整合难度大,数字乡村“大脑+应用”集成统筹力度需要进一步提升。
(三)社会参与度还不高。我市乡村数字化建设主要依赖政府投入,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和撬动不足,建设力量相对薄弱,多元化的协同参与、长久运营机制还未有效形成,多方共赢、经济社会效益好的数字乡村建设商业模式还需要深入探索和挖掘。
(四)乡村数字化发展还不平衡。各区(县、市)通过项目带动,创建了一批数字农业典型应用场景,但数字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总体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尚缺乏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五)数字专业人才缺乏。全市乡村数字化人才缺乏,农业经营主体数字化知识普遍匮乏,数字化专业人才紧缺,大部分基层工作人员缺乏数字农业知识,对大数据的分析、应用能力较弱。
六、对策举措
一是统筹宁波市数字乡村“大脑+应用”建设,发挥乡村大脑强大集成作用。聚焦本地产业特点,打造集“乡村大脑”+“未来农场”的数字化平台运行模式,加速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特色应用场景建设;强化现代农业综合体模式建设,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可示范模式;大力发展农村电商,鼓励乡村旅游、农场租赁、民俗休闲等特色项目融入农村电商,发挥网上农博、淘在乡村等应用促进帮扶促富效应。继续做强乡村大脑,充分发挥大脑作为乡村数字化改革能力支撑作用,加快农村管理、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等相关数据汇聚和共享,提升各类“三农”信息服务系统的大数据分析和应用创新能力。
二是加大示范引领,促进乡村各业态数字化融合。鼓励区(县、市)结合实际进行乡村数字化场景应用开发,加大数字乡村、未来乡村、和美乡村创建,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乡村大脑和基层大脑贯通协同,深化数字赋能农业农村共同富裕能力建设,加快打造数字乡村建设宁波发展模式。
三是健全政策激励机制,引导数字金融向农村延伸与拓展。加大政府资金在乡村数字化建设投入,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领域,激发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数字化建设积极性。在金融惠农领域实现农业补贴、保险、贷款、担保智能化服务,解决中心农户融资难、融资贵等难题,延伸与拓展金融惠农产品服务渠道,实现农村金融惠农可持续发展。加大我市农业农村数字化项目招商引资,做强筑巢引凤基础。
四是加大政策保障,探索农业农村新业态发展模式。培育、引入高素质人才队伍扎根乡村,通过培训提升农民数字技能,打造一批有文化、懂经营、善管理的现代农民。制定完善“大学生进农村”“大学生返农村”等人才强农计划,鼓励数字农业综合人才向农业农村一线流动。建立基层干部数字化培训机制,大力提升基层干部农业数字化应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