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报信息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宁波农业农村信息2025年第3期
  • 阅读:
  • 时间:2025-03-05 09:07
  •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 作者:
  • 甬简040

    第3期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2025年3月4日

    本期目录

    【要情聚焦】

    ●我市全力抓好春耕备耕夯实全年粮食稳产增产基础

    ●我市大力推进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破解“谁来种地”难题

    ●海曙区深入推进“千万工程”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江北区打造“乡野办公”激活青年入乡原动力

    ●北仑区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加速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

    【标题简讯】

    ▲3月1日起我市甬江流域禁渔

    ▲全国农安实训讲堂进基地交流活动在余姚举行

    【他山之石】

    ◆辽宁12316金农热线接入DeepSeek开启智慧服务新篇章

    ◎要情聚焦

    ●我市全力抓好春耕备耕夯实全年粮食稳产增产基础。今年以来,我市持续聚焦粮食安全“国之大者”,突出稳面积、提单产、调结构、增效益,聚力以“三强三促”备春耕抓春播,全力夯实全年粮食丰收基础。目前,全市春粮面积达40.77万亩,其中小麦面积29万亩,同比持平;油菜面积16.73万亩,增幅8.14%;35万亩早稻种植任务基本完成分解。一是强政策促增效。研究起草2025年粮油政策,进一步稳定价格支持、优化直接补贴、推动保险扩面提质,加大粮食生产流通信贷支持,完善“三位一体”的种粮农民收益政策体系。同时,鼓励地方对绿肥和翻耕进行政策扶持,全市种植绿肥5.05万亩,翻耕50万亩,为春耕生产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强布局促提质。坚持项目为王,进一步抢抓冬春农田水利建设黄金期,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田防灾减灾能力。全市批复立项2024年度新建高标农62个8.34万亩、2025年度新建储备项目40个7.11万亩。截至目前,2024年立项新建项目实现100%开工,2025年新建储备项目近50%完成项目招投标。三是强要素促稳产。以种子、农资、农机等要素为重点,加强重要农资调配管理,强化农田水利设施维护,全力做好要素投入保障工作。目前,全市早稻备用商品种143万公斤、应急储备种46.5万公斤,化肥储备在库量3.67万吨、农药应急储备在库量56吨,农机投入近8000台(套),充分满足春耕生产需求,且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同比下降,有效减少农户种粮成本。

    (种植业和种业管理处、农田建设管理处)

    ●我市大力推进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破解“谁来种地”难题。近年来,我市以农业“双强”行动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领域“机器换人”,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近日,省农业农村厅公布一批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品牌名单,镇海区、北仑区、鄞州区、象山县入选省级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综合性先行县。目前,全市已有9个区(县、市)成功入选。一是政策赋能创新局。制定出台宁波市2024-2026年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优化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和标准。2024年全市累计实施中央、市、县三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9442万元,撬动社会资本1.54亿元,惠及主体2466户。扩大农机报废更新范围至15类,淘汰老旧农机707台,补贴报废资金445万元。二是智造升级强根基。重点聚焦粮油生产薄弱环节,推广水稻机插、小麦油菜机械化条播、油菜毯状苗移栽等新技术,对大面积提单产和机收减损农机装备实行优先补贴,对落后、饱和机具逐步退补。2024年,全市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89.07%(高于全国平均10%),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4.52%(高于全国平均20%);粮食批次烘干能力超3.8万吨,同比增长8.5%,粮食机械化烘干率超过90%,遥遥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是服务升级增效能。实施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提质工程,每年安排300万专项资金,扶持建设提升一批示范主体。目前,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363家,拥有社员5583人,农机原值100万元以上的合作社达257家,占比超70%,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数量、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益均领先于全省。下步,我市将聚焦“机器换人”,加快农业领域设施设备“以旧换新”,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再添新动力。

    (农机畜牧处、市农机畜牧中心)

    ●海曙区深入推进“千万工程”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海曙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持续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品质,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一是规划乡村组团发展格局。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建设模式。我区依托乡村自然生态禀赋、产业基础等条件,以主要干道、干河为骨架,规划“一轴三区六组团”发展格局。该区精心打造沿山干河发展轴,建设平原地区“农耕文化传承区”、荷梁线以北“山地乐活运动区”、荷梁线以南“生态山水康养区”,形成蜃蛟千年席乡、鄞江水利古镇、广德科创运动、浙东竹海、章水高山深谷和龙观生态六组团,各片区通过道路、水系串联一体,实现资源整合、功能互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高效推进联动发展。二是推进和美乡村重点项目。以“三大行动”为抓手,推进乡村微改造、精提升,实施村道提升行动,补齐乡村交通短板。2025年,计划投入专项债券资金1.05亿元,实施17个项目,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申报“广泽”共同富裕美丽乡村带项目。推进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25年度计划投资额12.33亿元,实施10个项目,其中新建项目4个,年度计划投资额5.63亿元;续建项目6个,年度计划投资额6.7亿元。三是强村富民行动提质增效。深化强村公司模式,探索出台海曙区强村公司指导意见,充分发挥镇级强村公司作用,谋划有前景、有效益的集体经济项目。推进闲置农房盘活样板村建设,提高盘活项目的集中度和实际落地运行能力,在山区、半山区形成闲置农房盘活特色亮点带,打造海曙特色的闲置农房盘活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海曙区农业农村局)

    ●江北区打造“乡野办公”激活青年入乡原动力。近年来,江北区聚焦要素保障、空间创优、人才挖掘,在安山村率先探索“乡野办公”,吸引青年人才扎根乡村,为乡村发展注入鲜活力量。2024年以来,累计吸引集聚各类青年人才110余人,创办工作室20余个,总产值逾千万元,村集体收入增加近80万元。一是腾补乡野办公空间。淘汰村内“低小散”产业,清退废旧厂房,收储整合低效闲置物业,累计释放崭新创业空间5万方。发挥乡村振兴有限公司整合运用村级资源能力,引入设计、研学、文创、旅游等20余家工作室,打造以“构城·人文聚落”为中心的近2万平方米多业态融合办公社区。2024年,安山村上榜全市首批闲置农房盘活特色样板村名单。二是强化青年入村保障。优化政策扶持,为青年入乡创业创新提供项目资金、生活补助等全要素支持保障,对农创客租赁村级物业入村创业给予300元/㎡补助,对乡村片区创业集聚平台给予最高10万元补助;对社保缴纳满1年进村就业的大专以上毕业生,给予每人每月400元至2500元不等生活补助。同时,优化配套设施,规划提供青年宿舍、共享食堂、共享农田等功能场所。三是深挖人才创新潜能。引进中国美院油画家、知名建筑机构设计师等百余名创业者入驻乡村拓展消费新场景、推广农创品牌,构建乡村“吃住行游购娱”全覆盖产业链。开展校地合作,引导大学生毕业设计进村、实习实践进村。2024年以来,安山村承办新品发布会、户外研学、非遗手作、大学生毕业设计路演、美丽乡村短视频大赛等活动100余场,接待游客40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超1500万元。

    (江北区农业农村局)

    ●北仑区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加速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近年来,北仑区以“精品、生态、休闲”为导向,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加快构建高质高效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一是筑产强基,推动项目管理创新。首创项目储备库制度,以备案登记的形式,有效建立申报项目动态追踪模式,项目管理效率提升30%。建立项目跟踪指导机制,分批验收,进一步优化现代设施农业项目管理。2025年持续推进白峰阳东生态农业田园综合体数字化建设等2个农业数字化项目,实施现代设施农业项目17个,预计带动投资4201万元。二是引技赋能,带动设施种养提升。聚焦连栋大棚、无土栽培、冷藏保鲜等现代设施建设,打造智慧农业新场景,实施种植设施等项目9个。目前在建室内繁育中心1个,设施大棚9025个,建成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104个;2025年计划创建省级数字农业工厂1家,市级数字农业工厂2家。三是强链促产,加快精深加工升级。开展现代设施农业提升行动,推动农业设施化、机械化、数字化、标准化发展。聚焦加工环节,建设现代设施农业加工设施项目7个,涵盖饲料加工设施建设、屠宰车间设施建设、粮食加工设施建设、蛋白车间加工设施等供应链建设。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倍增计划,育强链主型企业,推动精深加工升级,2025年计划新培育省、市农业龙头企业各1家,培育省级农产品加工基地1个。

    (北仑区农业农村局)

    ◎标题简讯

    ▲3月1日起我市甬江流域禁渔。3月1日0时起至6月30日24时,我市甬江、姚江、奉化江等10条干流河道全面进入禁渔期,禁渔水域总长约248公里,涉及海曙、江北、鄞州、奉化、北仑、镇海、余姚7个区(县、市)50余个乡镇和135艘内河渔船。

    (市海洋与渔业执法队)

    ▲全国农安实训讲堂进基地交流活动在余姚举行。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中心主办的全国农安实训讲堂进基地交流活动在余姚市“红芯”植物工厂举行。来自浙江、江苏、福建等19个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及相关业务负责人、相关科研院所等120余人参加活动。

    (安全监管处)

    ◎他山之石

    ◆辽宁12316金农热线接入DeepSeek开启智慧服务新篇章。为进一步提升信息服务能力,助力全省农业农村信息化进程,近日,辽宁12316金农热线成功接入DeepSeekR1模型,显著提升了信息服务智能化水平。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服务效率显著提升。接入集成DeepSeek在自然语言处理和理解方面的先进模型,融合语音识别、AI搜索等功能,无缝对接辽宁12316金农热线开通20年来积累的丰富数据库和知识库,显著提升信息咨询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二是信息精准度显著提高。DeepSeek的高级模型应用大大提高了12316信息检索的准确性、关联性,无论是查询涉农政策法规、寻求种植养殖技术指导,还是了解农产品市场行情动态,用户都能获得即时且专业的响应。三是用户体验显著改善。DeepSeek的智能交互技术使得用户咨询过程更加流畅自然,无论是通过语音还是文字输入,系统都能即时提供个性化的解答和建议。此外,系统还支持多轮对话和上下文理解,确保用户在复杂问题咨询时也能获得连贯且深入的服务。下步,辽宁12316金农热线将进一步深化与DeepSeek的融合,探索更多提升服务质量的可能性,例如引入图像识别和大数据分析,优化农作物病虫害诊断和市场趋势预测等功能,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拓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