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3年土壤三普全面铺开以来,宁波市坚决贯彻全国和省土壤普查工作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强化组织领导,完善保障体系,高质量完成了土壤三普各项阶段性任务。全市共布设3841个样点(3498个表层样、343个剖面样),到2024年底,调查采样、样品制备、样品检测完成率均达到100%,总体进度居全国前列。
一、强组织、保落实,凝聚攻坚合力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市、县均成立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市级组建4个专业工作组及内、外业技术指导组,并邀请国家和省市专家指导,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二是强化经费保障。克服财政紧张压力,2023-2024年累计落实资金7486万元(其中市级1979万元、县级5507万元),确保资金到位、任务落地。三是强化培训宣传保障。组织开展市级培训8期、覆盖3000余人次;通过在市局网站开设土壤三普专栏,印刷横幅标语,发放宣传册,发送“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等多种方式宣传土壤普查工作,累计刊发土壤普查稿件省级媒体6篇、市级34篇,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二、抓关键、提效率,确保全程质效
一是外业采样高标准。表层样由县级公开招标,择优选择7家采样机构;剖面样由市级统一组织,涉及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农科院等3家省内骨干机构。组建11支外部质控队伍(市级2支共10人、县级9支共66人),确保外业调查采样质量。2024年7月完成表层样外业调查采样市级验收(各区得分介于93.28-97.38分),9月完成剖面样外业调查采样市级验收(综合得分为93.28分),得分均在93分以上。二是内业数据严审核。组建数据审核专家库,开展联审模拟培训,组织县级初审和市县联审,确保内业检测数据质量。2024年9月,完成全部县级内业检测数据审核,并印发整改通知,指导各区(县、市)根据审核意见组织全面整改,形成数据质量报告和数据集。三是内业验收全覆盖。印发内业测试化验验收工作通知,统一验收内容、程序、方法和要求。2024年11月,在内业检测数据审核、检测单位自验和县级自验的基础上,市土壤普查办组织全市内业测试化验市级验收,9个区(县、市)均通过验收,综合评分在86.5分至91.5分之间。
三、严质控、促整改,锻造数据硬核力
一是外业全程质控。组建由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省农科院、市农科院和市农技总站等单位10名专家组成的市级外业质控组,实行专家分区包片,加强现场检查指导,平台资料核查达100%,累计退回修改1560个样点,重采问题样点54个(表层25个、剖面29个)。二是内业全链条监管。委托省农科院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及加工品质量安全检验测试中心(杭州)为质控实验室,负责内业测试化验各环节质量控制,实施飞行检查,开展土壤普查样品转码、密码平行样品和质控样品添加、入库数据100%审核等工作,确保检测数据合理规范。三是问题整改闭环管理。针对上级抽查及市级验收提出的问题,对标对表、举一反三,全面整改,形成整改报告22份,覆盖采样、检测、验收全环节。
四、重创新、强应用,赋能特色农业
一是择优开展土特产区土壤专题调查。精选余姚榨菜、慈溪蜜梨、宁海白枇杷、象山红美人柑橘、奉化水蜜桃等5种县级土特产,以及红美人、水蜜桃和杨梅3种市级土特产专题调查,科学开展土特产区土壤适宜性评价,服务土特产品产区布局优化,促进土特产品发展提档升级。二是创新开展土壤生物调查。全市布设208个生物样点,分析107个土种生物多样性与功能现状,构建土壤健康管理体系,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基础数据。三是高质量推进“一库一馆”建设。拟建设市级土壤样品库和剖面标本展示馆,保存5500余个土壤样品、近400份分段纸盒标本和60个典型土种剖面标本,建设数智化展厅(含三维扫描、沙盘模型),全方位展示普查成果。
2025年是全面完成土壤普查任务、形成普查成果的收官之年。下一步,我市将坚决贯彻全国和省土壤普查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作进度,倒排时间表,挂图作战,力争在6月底之前基本形成市级成果汇编、8月底之前完成土壤生物调查、12月底前基本建成市级土壤样品库和剖面标本展示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