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报信息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宁波农业农村信息2025年第4期
  • 阅读:
  • 时间:2025-03-28 10:58
  •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 作者:
  • 甬简040

    第4期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2025年3月26日

    本期目录

    【要情聚焦】

    ●我市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先行市建设

    ●我市中央预算内投资农业建设项目绩效连续两年获评优秀等次

    ●市农业农村部门打好维权“组合拳”提升消费幸福感

    ●江北区完善全要素保障助力青年入乡就业创业

    【标题简讯】

    ▲市农业农村局赴南京农业大学举办专场招聘活动

    ▲“中国渔政33201”在我市正式入列

    【他山之石】

    ◆湖北推出“十条措施” 助力肉牛奶牛产业稳定发展

    ◎要情聚焦

    ●我市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先行市建设。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以深化农村改革为主线,省委提出把缩小“三大差距”作为主攻方向。对此,我市将以“千万工程”为统领,深化农村改革,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奋力打造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市。一是培育特色产业亮点。实施“土特产富”改革,壮大榨菜、杨梅、水蜜桃、白鹅等特色产业,持续做强“2+X(“2”即水稻、果蔬主打品牌,“X”即一系列细分领域种业单项优势品牌)”现代种业品牌矩阵。做好“十桌百鲜”土特产增值文章,构建“十链百亿”农产品精深加工体系,力争到2025年底全市种业产值达50亿元,全产业链产值突破400亿元、增长38%以上。二是挖掘产村融合潜力。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按照“串点成线、以线扩面”思路,构建“党建统领、规划一体、风貌连片、运营联动、设施共享”乡村共同体,统筹推进乡村建设与运营,打造和美乡村片区化、组团式建设单元。2025年,计划新打造省级未来乡村30个,试点推进和美乡村先行实验区20个。三是强化强村富民举措。深化片区组团发展模式,鼓励村集体通过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途径,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力争到2025年底,全市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达80%以上。建立农村居民“四大收入”增长机制和助农增收工作体系,拓展低收入农户共富慈善基金来源,力争2025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4万元以上、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

    (办公室)

    ●我市中央预算内投资农业建设项目绩效连续两年获评优秀等次。近日,农业农村部公布2024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地方农业建设项目绩效评价结果,我市中央预算内投资农业建设项目绩效再创佳绩,连续两年获评优秀等次。总体来看,全市农业建设项目决策立项更加科学规范、实施管理更加精细高效、产出效益持续稳步提升。一是决策立项更加扎实。严格按照中央项目指南要求及时开展储备,行业专家和部门评审相结合,把好项目立项、质量和绩效关口。2024年,我市项目储备、立项审批、投资计划申报质量指标得分率均为100%,各项指标得分优秀,项目前期工作基础更加扎实。二是实施管理更加规范。建立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实行按月监测、定期调研等多种方式,对中央预算内投资农业建设项目预算执行进度和绩效目标管理实行“双监控”。2024年,我市任务清单分解用时达标率、中央资金到位率、地方资金到位率指标得分率均为100%;中央资金完成率指标得分率100%,总投资完成率指标得分率80%,得分率稳中有升;项目监管责任落实、调度数据上报指标得分率均为100%,项目建设监管扎实有效。三是产出效益稳中提升。狠抓项目要素保障,推进项目及时开工,加快实施,对完工项目及时开展项目验收,促进项目及早投产见效。2024年,我市产出指标得分率88.1%,项目效益、服务对象满意度得分率均为100%,项目效益稳步提升。

    (发展规划处、市乡村振兴促进中心)

    ●市农业农村部门打好维权“组合拳”提升消费幸福感。今年以来,市农业农村部门以群众满意为出发点,多向发力,切实维护消费权益,助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截至目前,全市共处理投诉举报157起,挽回农民经济损失逾百万元,安全事故零发生。一是聚焦重点强治理。锚定“源头减量”目标,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执法行动,加强对制假黑窝点、网络销售假劣农资、农资“忽悠团”等乱象的综合治理,确保农民用上放心种、放心肥、放心药。探索涉农职业打假行为规制机制,对投诉举报集中领域进行专项执法、警示约谈,督促主体优化产品和服务。今年以来,累计检查主体697家次,办理案件50起,立案数同比增长近60%。二是分类指导优服务。创新农资经营“点单式”指导服务,制订行政合规“体检预约单”,明确免检、必检和自选项目,经营主体按需下单,实现精准指导。实施分级分类监管,结合执法检查、信访举报、舆情监测等各渠道信息对企业进行风险评级,对低风险主体“无事不扰”,减少对企干扰。今年以来,累计指导服务主体254家,办理从轻、减轻或免罚案件35起,涉企行政检查频次缩减超20%。三是实质化解促长效。推动涉农纠纷“一门通调”,依托多元化解机制,联合乡镇、协会、司法等各方力量,纠纷解决率100%。坚持预防为主,在媒体平台开设“农业普法”专栏,发布网购兽药指南等资讯,线下同步开展备春耕推进会、“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田间课堂等活动,指导群众识假辨假、依法维权,累计发放资料3000余份,宣传教育20余万人次。

    (市农业行政执法队)

    ●江北区完善全要素保障助力青年入乡就业创业。近年来,江北区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聚焦环境创优、政策保障、驿站搭建,为青年入乡提供全要素保障,助力人才扎根乡村。一是优化乡村环境。持续深化“千万工程”,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大力提升乡村环境,为青年量身打造优质大自然工位,形成“田园北郊”“艺创鞍山”“红色云湖”等各具特色区块格局。今年以来,排摸申报“千万工程”项目10个,总投资108.04亿元,计划投资16.08亿元,申请首批未来乡村建设专项债资金2000万元。二是发挥政策支撑。优化完善大“三农”产业政策,涉及农业农村、文旅、资规等部门,涵盖创业创新、电商直播、拓展下游产业链等内容,为青年创业创新提供土地、资金、项目等全要素支持保障。今年以来,安排市区两级产业资金项目补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等补助资金600余万元,对社保缴纳满1年的进村创业就业大专以上毕业生,给予每人每月400元至2500元不等生活补助。三是打造服务驿站。充分发挥位于五联村的全市首个“新农人”驿站多元功能,引入高校技术团队等优势资源,形成集人才培训、创业洽谈于一体的众创服务空间,今年以来,累计开展培训10余场,培训近400人次。3月初,利用鞍山村有效空间资源打造“共创造梦空间”,推出3个月“工位”免租使用权;同月,推出达人田园民宿青年人才驿站,提供免费住宿床位400个及一系列就职信息、青创空间等增值化服务。

    (江北区农业农村局)

    ◎标题简讯

    ▲市农业农村局赴南京农业大学举办专场招聘活动。近日,由宁波市农业农村局主办的“奔甬而来·共赴山海”专场招聘活动走进南京农业大学滨江校区。此次活动旨在深化校地合作,搭建人才与产业对接平台,吸引更多青年才俊投身宁波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据统计,本次招聘会共吸引19家企事业单位参与,推出就业岗位50余个,有100余名学生线上线下投递简历,涉及农学、植保、园艺、畜牧等专业,13名博士、35名硕士达成初步就业意向。

    (组织人事处)

    ▲“中国渔政33201”在我市正式入列。3月27日,国内300吨级航速最快的渔政执法船——“中国渔政33201”在我市正式入列,标志着我市海洋与渔业执法装备进入智能化、高端化新阶段。该船将依托其科技硬实力护航“蓝色粮仓”,助力我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市海洋与渔业执法队)

    ◎他山之石

    ◆湖北推出“十条措施” 助力肉牛奶牛产业稳定发展。为应对当前肉牛奶牛养殖行业面临的挑战,湖北省近日出台了支持肉牛奶牛生产稳定发展的“十条措施”。这些措施旨在通过财政补贴、技术支持、金融创新等多种方式,帮助养殖户渡过难关,促进产业健康发展。一是全面提质增量。鼓励养殖场户开展基础母牛扩群,推广牛优质冻精改良;实施肉牛肉羊增量提质项目县,按每头产犊母牛补助1000元给予补贴;支持肉牛核心育种基地建设。对新建、改扩建500立方米及以上青贮窖、干草棚,以及单户收贮50吨以上秸秆饲料的重点支持;鼓励探索实施农作物秸秆与优质饲草混贮利用。统筹衔接资金,补助符合条件的肉牛奶牛脱贫养殖户,谋划实施脱贫地区帮扶产业项目。二是强化金融支持。对符合条件的肉牛、奶牛规模场的贷款纳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范围。鼓励地方将肉牛养殖、基础母牛养殖保险纳入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以奖代补范围,市县财政保费补贴比例不低于60%。鼓励金融机构对养殖场户合理展期、续贷,支持活体、养殖圈舍抵押,开发“活牛贷”产品。三是推动全产业链发展。稳定生鲜乳购销秩序;支持培育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对2025—2027年经《全国畜禽屠宰行业管理系统》审核备案且年屠宰超1万头的肉牛屠宰企业,经验收合格后给予省级奖励。支持区域品牌建设和绿色、有机认证,培育省级区域公用品牌;鼓励龙头企业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联农带农作用;支持10个以上奶业新型经营主体和牛羊等草食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