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划总结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2025年工作思路
  • 阅读:
  • 时间:2025-02-20 10:29
  •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 2025年农业农村工作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聚焦落实省委“一个首要任务、三个主攻方向、两个根本”和市委“三个新”“三个化”要求,突出实施“1135”行动,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主攻方向,锚定高水平建设农业强市目标,持续深化“五彩农业”“四美乡村”建设,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奋力争创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示范引领的市域样板提供有力支撑。

    围绕1条主线:以“千万工程”为牵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促进共同富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锚定1个目标:紧扣高水平建设农业强市目标,推动各项工作指标全省争先进位,力争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3.5%以上(全省初定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经济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64以内。

    突出3个优化:

    (一)优化政策整合。重塑市级“大三农”产业政策,计划延续保留政策条款115项、优化提升政策条款26项、整合取消政策条款59项、新增出台政策条款2项,2025年整合后的政策条款合计143项,政策条款数较上年压减28.5%,政策目标取向性更一致,政策组成结构更合理,推动产业资金兑现直达快享。

    (二)优化项目管理。坚持项目为王,高质量做好“十五五”规划,突出谋项目、建项目、管项目,谋划打造一批“三农”标志性项目。2025年,初步谋划农业农村重大建设项目145个,总投资42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80亿元。

    (三)优化创业环境。完善青年人才向乡村流动导向机制,建强具有宁波特色的现代“新农人”培育体系。纵深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做实做亮农业生产政策“明白纸”大文章,争当服务最优、效率最高排头兵。

    抓好5强联动:

    (一)强基固本,实现粮食生产“十连增”。实施粮食生产“十百千”培育行动,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巩固提升粮油、蔬菜、水产和生猪等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米袋子”“菜篮子”更加充盈;深化种业强市建设,持续做强“2+X”宁波现代种业品牌矩阵。

    (二)强链增效,打造百企千亿“土特产”。做亮“十桌百鲜”乡土工程,深挖“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延长“产”的链条,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壮大特色产业,提升农产品品质,打响品牌特色,增强品牌竞争力;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质强能行动,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拓展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

    (三)强势联动,做好“四美”联创“大文章”。以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为着力点,谋深做实“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深化环境美、形态美、人文美、共富美的“四美乡村”建设,扎实开展和美乡村建设“三大行动”,实现村庄“景区化”、田园“公园化”;推动乡村片区化发展,打通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和美好生活的通道,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重点打造“农业公园”“零碳乡村”标志性成果,塑造大美宁波乡村品质新形象。

    (四)强村富民,打好农村改革“组合拳”。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行动,稳步推进赋权、有序实现活权;稳妥实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统筹推进“小田变大田”,探索闲置资源盘活利用路径。以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为引领,实施农民增收提级行动,加快建立农村居民“四大收入”持续均衡较快增长机制和助农增收工作体系。

    (五)强智赋能,点燃数字“三农”“新引擎”。深化农业“双强”行动,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加快推进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能力;谋划推动农业农村领域低空经济发展,拓展“低空+农业”新应用。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优化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线上线下一体发力拓展农产品营销渠道,着力破解销售难题。

    通过五强联动,打造“四新”实现“四更”,即打造宁波农业“国际化”发展新名片、宜居宜业“零碳乡村”新家园、农业农村“数智化”转型新高地、强村富民改革新引擎,实现供给保障更安全、田园乡村更秀美、农民生活更美好、城乡发展更协调。

    落实12项重点举措:

    (一)完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实施“十百千”培育行动,改造提升10个现代种植业精品园、开展100个粮油高产高效绿色示范片(方)试点、培育1000个种植业示范大户(主体),以点带面,推进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打造食物全产业链,有效促进食物新品种、新领域、新技术开发,提高设施农业发展水平,构建食物供给稳定、品质高效、绿色生态的多元化体系。

    (二)开展农田建设提质年行动。谋划打造一批区位优势突出、规模集中连片、粮食生产能力稳定高效、融合产业业态丰富多彩的现代化良田样板,以县域为单位,谋划建设一批“绿色田园项目”。2025年全市计划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0万亩,新增粮食生产功能区储备区8.2万亩,“多田套合率”力争达到83%以上。深入开展“美丽田园”建设,持续开展田园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秸秆综合利用,融入田园艺术,打造姚江“农业公园”。

    (三)加快农业“芯片”矩阵式发展。深耕种业强市,开展宁波市杂交水稻制种规范制定,修订出台现代种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大种业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分子育种,持续做强“2(水稻、果蔬主打品牌)+X(一系列细分领域种业单项优势品牌)”宁波现代种业品牌矩阵,提升种业“含新量”,撬动“含金量”。全市新增省级新品种审(认)定或登记30个以上,年制种面积达6万亩以上,种业年产值达50亿元。

    (四)实施“土特产”精品化培育。开展农产品“三品一标”四大行动,做深“一县一特、一镇一业”,壮大余姚榨菜、象山红美人柑橘、余慈杨梅、奉化水蜜桃、浙东白鹅等特色产业。持续推进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土特产”产业品牌创建,做亮“十桌百鲜”乡土文章,打造“一县一桌十鲜”特色农家菜品牌。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支持企业开展产、运、加、销一体化技术研究,围绕特色产业,推动农产品多元化创新开发,全量化、增值化利用。新增省“土特产”精品试点和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园区)各1个,持续建设高能级“土特产”资源合作共享平台。

    (五)深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质强能。完善农业经营体系,修订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与带动小农户增收相挂钩的扶持政策,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水平。持续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力度,不断优化市级、省级、国家级龙头企业队伍梯度结构,提升服务带动能力,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上市。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0家,新培育年产值亿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家、10亿元以上农业企业1家,力争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超2000亿元;培育出口亿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家,农产品进出口额超450亿元。

    (六)深入推进农业“双强”行动。围绕农事服务、低空经济、数字化改革等重点热点,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大力发展“互联网+农机作业”,以农事服务中心为载体,以北斗替换工作为契机,稳步推进全市农事服务中心数字化改造和设施设备联网。新建省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1家,实现主要农作物农用无人机作业面积150万亩次以上,新增省级数字农业工厂10个以上。

    (七)打造宜居宜业和美新家园。持续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以“一村一带”建设为引领,新建未来乡村30个,构建“1+N”和美乡村片区化、组团式建设单元,试点推进和美乡村先行试验区20个;建成省共同富裕新时代美丽乡村带2条、“一环十线”美丽乡村风景线3条。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牵头实施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和美乡村建设三大行动,农房改造1.2万栋、管线序化60个村、村道提升330个村,打造一批“零碳乡村”。开展乡村人文建设活动,加快农耕文化遗产挖掘认定,打造一批特色文化村;充分挖掘乡村传统技艺、手工“达人”,打造“土”专家集聚高地。

    (八)统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推进村庄适老化、适儿化改造,营造全龄友好、安全健康的乡村生活环境,丰富村晚、村歌、村运、村BA、村跑等村民文体活动。协调推动农村公共服务普惠共享,优化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结构,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提档升级,推动老年助餐服务水平提升。

    (九)扎实推动农村集成改革。推进农村改革试点,继续推进延包试点,指导督促4个区(县、市)及到期村推进二轮延包工作,实现18个以上村社完成延包合同签订,承包地稳定率和合同签订率达到96%以上;推进土地流转价格形成机制试点,探索建立完善流转议价机制、价格引导机制和价格风险防范机制,延伸土地流转管理服务,创新土地利益三方分配机制,争取列入全国试点;继续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建设试点,构建全市统一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完善交易平台,规范交易流程,拓展平台功能。

    (十)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化片区组团发展模式,谋划强村带弱村发展机制,推动村与村之间的资源整合、品牌共享,鼓励村集体通过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发展途径,推动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促进集体经济“提低”“扩中”“攀高”协同推进。巩固“三清一促”专项行动成果,规范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加强村级债务管控。2025年,新增盘活利用闲置农房2000宗以上,实现休闲农业营业收入35亿元以上,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村占比达到80%,村集体经济超千万元村达70个。

    (十一)实施农民增收提级行动。出台《关于加快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指导各地各有关部门从富民产业培育、农村改革创新、农民技能培训等维度,挖掘新的发力点,推动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加大产业共富项目带动、保险健康兜底、岗位开发增收等专项帮扶举措推进力度,完善财政支农项目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利益联结机制,开发保持公益性岗位5000个以上。

    (十二)打造现代“新农人”集聚高地。建强具有宁波特色的“1+10+N”现代“新农人”培育体系,重点推进“高端人才招引、本土人才壮大、创新载体提升”三大行动,探索建立“产业资源共享平台、‘新农人’合作交流平台”两大平台,全方位全链条抓好人才引育、平台建设、融合发展、环境优化。2025年,全市培育入库现代“新农人”5万人,新增“浙农英才”工作站6个、“四链”融合发展集聚区5个。

    打造十大标志性成果:

    一是打造10个以上“宁波农业公园”,二是构建“十链百亿”农产品精深加工体系,三是做深做实“十桌百鲜”土特产文章,四是推动建成10个以上“智慧农场”,五是聚力形成10个以上农事服务联盟,六是全面建成10条美丽乡村风景线,七是建成10个以上农文旅融合乡村运营样板村,八是试点打造10个以上“零碳乡村”,九是打造10个以上青年入乡创业园,十是推动建设10个农业农村重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