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简040
第1期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2025年1月22日
本期目录
【要情聚焦】
●我市以规范涉企行政执法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状况稳中向好
●我市耕地地力水平呈稳定向好趋势
●江北区凝聚“抱团发展”合力助推强村富民
●鄞州区创新举措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标题简讯】
▲海曙区荣获首届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普大赛二等奖
【他山之石】
◆嵊州市探索“秸秆-颗粒燃粒”新模式做优生态经济
◎要情聚焦
●我市以规范涉企行政执法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2024年,我市聚焦涉农企业健康发展,全面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行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助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一是执法程序规范化。全面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模式,实行“证码双亮”、首违不罚、两轻一免等制度,探索建立长三角农业农村领域行政处罚信息数据共享机制,统一区域内13项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标准,形成不予处罚清单,确保执法规范、裁量公正、处罚公平。2024年,累计办理包容审慎案件412起、不予处罚183起,包容审慎率高达73.57%。二是检查方式精准化。推行非现场监管执法模式,加强智能监管平台、高清摄像监控、卫星遥感等技术综合应用,不断完善线索筛选、问题识别、风险预警机制;优化入企检查方式,充分运用“监管一件事”“双随机、一公开”和“平安一键督”应用系统,对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联查、联控、联治、联建,实现“管住风险、无事不扰”。2024年,双随机检查事项实现100%覆盖,全领域涉企检查频次缩减60%。三是执法服务增值化。延伸执法服务触角,积极使用约谈提醒、合规建议、“预约式”指导服务、信用修复告知等柔性监管形式,共服务企业447家次,解决经营问题183个,信用修复告知92次。建立健全大调解联动机制,进一步紧密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的衔接,推动涉农纠纷“一门通调”,共受理投诉举报895起,落实经济赔偿(补偿)70万余元,事故纠纷化解率100%。
(政策法规与改革处、市农业行政执法队)
●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状况稳中向好。近年来,我市坚持产管并举、严优并重,强化精准治理和监管执法,全力推进生产源头高质量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状况稳中向好。2024年全市主要农产品市级例行监测合格率达99.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连续11年稳定在99%以上。一是推进生产源头高质量发展。实施农药购买实名制、化肥使用定额制,累计淘汰或禁用58种高毒高风险农药,对16种限用农药实行定点经营、实名购买;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推广精准施药技术和非化学防治技术,实施绿色防控面积100万亩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91.35万亩,全市主要农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与绿色防控覆盖率分别达55.4%和68.7%,均居全省前列。二是健全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完善“三品一标”农产品年审、抽检、跟踪、评价等全链条监管机制,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和达标合格农产品,开展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绩效评价。目前,累计制定国家、省市行业标准249项;创建省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45家,数量居全省第一。三是强化重点品种精准治理。建立覆盖全部涉农乡镇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员队伍,组织开展豇豆、芹菜及水产养殖6个重点品种药物残留专项整治。目前,累计建档立卡豇豆生产主体93家、芹菜生产主体103家、重点品种水产养殖主体61家,豇、芹菜和重点水产养殖品种的抽检合格率分别达到100%、100%和99.6%。
(安全监管处)
●我市耕地地力水平呈稳定向好趋势。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将耕地保护作为系统工程,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全面提升耕地质量,提高耕地产能和种植效益。目前,全市耕地平均质量等级为2.80等(1-3等为高等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81等,位居全省前列,实现连续六年稳中有升。一是强化耕地质量监测。高质量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全面建成以32个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1350个耕地质量等级变更调查点、164个农田土壤污染监测点为支撑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持续开展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目前,耕地质量监测点数量超过基准数的100%,且所有监测点运行正常。二是推进土壤有机质提升。大力推广商品有机肥,积极发展绿肥生产,鼓励畜禽粪污、作物秸秆等有机废弃物资源肥料化利用。2024年,全市累计推广有机肥10万吨、种植绿肥5.1万亩、秸秆还田184.7万亩。三是加快健康土壤培育。以实施土壤健康行动为抓手,创建省级土壤健康基地28个,集成推广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等土壤健康综合培育技术模式,基本形成农作物土壤健康培育“一地一策”技术模式。四是促进科学施肥增效。夯实测土配方施肥基础,巩固提升化肥减量成果,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2024年,全市取土测土3317个,推广主要农作物配方肥5.42万吨,完成省定目标任务的112%;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 90%以上。
(农田建设管理处、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江北区凝聚“抱团发展”合力助推强村富民。2024年,江北区深化农村集体经济“抱团发展”机制,探索村村联建、村企合建、村政共建等发展模式,推进强村共建和富民增收同步提升。2024年,全区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5.06亿元,同比增长8.35%;经营性收入3.01亿元,同比增长11.1%。一是“片区组团”联村。针对单个村发展能力不强、区域发展不协调等问题,选择重点项目开展片区集成改革,推进区域统一规划、环境统一整治、资源集中流转等组团发展模式。如环云湖片区南联、公有、金沙、五联四村组成共富综合体,引入“隐逸云湖、富美山居”共富项目,2024年全年招引社会资本约615万元,新增业态 8 处,带动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长40.38%。二是“村企合建”强村。组建强村公司,将企业资金、市场优势与农村资源有效连接打造联建项目助力村集体增收。如宁波市慈湖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收储原半浦乡卫生院地块后,撬动社会资本2000多万元,将原卫生院改建成朴素民宿,在提升村庄风貌的同时激活低效闲置的粉笔厂,置换建设新卫生院,带动村集体增收6万余元。三是“村政共建”富村。积极探索“村级整治+镇级规划+主体招商”发展模式,以业态更新带动乡村发展致富。如庄桥街道上邵村通过扩容改造项目提升2940平方米的闲置厂房后,街道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投资8600余万元新建厂房1.7万余平方,年租金收入提升至63万元。 (江北区农业农村局)
●鄞州区创新举措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近年来,鄞州区将党支部的政治优势、合作社的经济优势和农民群众的能动性充分融合,通过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资源参股等途径,多层次多渠道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2024年,全区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12.47亿元,较上年增长9.8%;全区201个行政村中集体经济总收入120万元以上的村达100 %,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达100%。一是多方参与激活乡村新动能。引导企业、民间资本等参与村庄经营,创新打造村企结对、镇企共建等模式,探索建立PPP、乡村基金等市场资本引入渠道。如东钱湖镇韩岭村通过“政府+国企+民企”联合成立韩岭特色街区开发建设小组,打造山水乡村与历史文化交融的特色街区,年接待旅游总人数超200万人次,年旅游经济收入超4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732万元。二是依托地域优势推动新发展。充分发挥毗邻中心城区的镇村的地域优势,通过整合升级村级工业园区、优化资源资产出租资源等方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如姜山镇东光村对工业园区进行改造提升,打造双创双服产业园,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770万元。五乡镇宝同村开展经营性墓地招投标,2024年村集体收入达2161万元,有效解决本地就业160余人次。三是开展飞地抱团优化新帮扶。依托基础好、有前景的开发区、特色小镇、小微企业创业园等平台,通过村集体自筹、协作帮扶、财政扶持等方式,对位置偏远、资源匮乏或因规划控制等缺少有效可开发资源的经济重点扶持村,统筹建设“飞地”抱团项目。2024年,累计为全区22个重点扶持村安排资金扶持525万元。
(鄞州区农业农村局)
◎标题简讯
▲海曙区荣获首届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普大赛二等奖。近日,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公布首届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普大赛获奖名单,海曙区农业农村局制作的科普视频《猪肉如何安全入市?》获得全国二等奖(系全市唯一)。该获奖视频以生动的动画和专业的解说介绍了猪肉从源头到餐桌的全过程,旨在帮助群众更安心地选购与食用猪肉。
(海曙区农业农村局)
◎他山之石
◆嵊州市探索“秸秆-颗粒燃粒”新模式做优生态经济。一是加大政策支持。成立秸秆综合利用专班,出台《嵊州市2024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等文件,用于支持秸秆收储中心建设、秸秆离田利用奖补、秸秆机械粉碎补助等。对于秸秆收储中心建设要用到的土地,优先给予设施用地审批。同时组建秸秆收集打捆服务组织并购置10台秸秆打捆机,解决秸秆收集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去年以来,共发放奖补资金3400万元,其中150万元专门用于秸秆综合利用机械的研发。二是深耕技术创新。深入推进秸秆利用产业化设备技术攻关,对接农机研发企业,在嵊州科灵机械有限公司成立秸秆综合利用研发中心,创新研发水稻秸秆生物质燃料造粒机等设备。自行加工的水稻秸秆颗粒燃料为700元/吨,购买的木质颗粒燃料为1200元/吨,该技术可为农户节省500元/吨的烘干成本,同时大幅提升农户的秸秆离田利用积极性。全省首创产品水稻秸秆生物质燃料造粒机于7月份试验成功,该市水稻秸秆制生物燃料循环利用模式入选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共富模式。三是强化示范带动。组织召开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场观摩会,邀请种粮大户参观考察秸秆生物质颗粒燃料成套设备运作现场,推广水稻秸秆专用颗粒燃料造粒机及秸秆燃料化新技术。今年以来,全市共覆盖水稻田范围3.5万亩。共计收集水稻秸秆约1.7万吨,制成颗粒燃料1.6万吨,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6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