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报信息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宁波农业农村信息2024年第23期
  • 阅读:
  • 时间:2024-09-04 10:46
  •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 作者:
  • 甬简040

    第23期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2024年9月2日

    本期目录

    【要情聚焦】

    ●我市加强花卉种业研发推动品种持续创新

    ●江北区创新村级合同“云管理”模式推动“三资”监管提质增效

    ●鄞州区挖掘增产潜力推动小麦再获丰收

    ●奉化区精准施策加强低收入农户常态化帮促

    ●宁海县以“三锁定”助推岔路黑猪产业提档升级

    【标题简讯】

    ▲我市召开“新农人”培育体系建设推进会

    ▲海曙区农创客发展联合会正式成立

    【他山之石】

    ◆嵊泗县做实“三篇文章”全力跑出“强村富民”加速度

    ◎要情聚焦

    ●我市加强花卉种业研发推动品种持续创新。今年以来,我市持续推进花卉品种引种、选育和推广工作,加快花卉产业提质增效。一是建库保种挖掘种质资源。搭建种质资源保护平台,强化数据管理,深入挖掘花卉新品种的潜力。今年以来,我市巩固建设朱顶红、杜鹃、睡莲、萱草等特色观赏花卉类种质资源库4个,新建铁线莲、月季等种质资源库,累计收集保存花卉种质资源1200余份。二是技术赋能做强种业芯片。运用传统杂交与现代杂交技术,成功培育朱顶红、铁线莲、杜鹃、鸢尾等花卉新品种20余个。今年以来,累计获得国家级花卉植物新品种权9个,占全省总数的34.6%,花卉种业创新走在全省前列。三是项目落地助力应用实践。市农技推广部门聚焦花卉新品种繁育难、种植难等问题,以市科技项目为抓手,以点带面,持续开展切花菊、朱顶红等地产花卉新品种的种苗高效繁育及配套栽培关键技术研究,现已集成相关花卉种苗种球繁育、产业化配套栽培技术4套,促进地产花卉推广应用面积超1000亩。

    (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江北区创新村级合同“云管理”模式推动“三资”监管提质增效。江北区聚焦“三清一促”专项行动,紧盯村级合同清理,依托村集体经济“智管家”平台,创新推出合同监管“云”模式,提升“三资”监管质效。今年以来,累计清理合同6509份,盘活资金149.82万元,催缴合同款项1241.66万元。一是云审查,规范合同签订。积极推动合同电子化,制定不动产租赁、土地承包流转等7类合同模板,实行线上签订。同步开展电子合同法治云审查,涵盖条款完整度、权利义务对等性等内容,从源头控制问题合同产生。今年以来,累计审查新增合同1575份,作废58份,提出建议125条;审查天数从线下2天降到线上0.5天,一次审查通过率提高至90%以上。二是云管理,规范合同执行。推动建立村级合同执行全过程云管理机制,按照合同执行规则设置风险监测指标设置预警模块,创新开发合同收款收据管理功能,开出全国首张“农村二维码”收据,方便百姓电子支付同时便于部门实时监控合同未达款项。今年以来,未发生一起合同收款资金被挪用现象,问题合同处置率达95%以上。三是云督办,协同问题整改。开通纪检监察等部门协同督办端口,实现线上监察。建立问题合同分类督办清单,逐一整改闭环。对于合同租金收缴不及时、合同到期未处理等问题,及时下发督办指令,督促落实整改,对高频次、新发现问题,推动职能部门及时分析研判、拾漏补遗、建章立制。今年以来,累计下达督办指令23条,推动完善制度6项,合同超期事项同比减少82%。

    (江北区农业农村局)

    ●鄞州区挖掘增产潜力推动小麦再获丰收。今年以来,鄞州区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实施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小麦单产实现稳步增长。据统计,全区小麦单产334.23公斤,较去年增长9.6%,其中首南街道车友兴农户小麦测产487公斤,荣获全市单产竞赛第一名。一是集成技术推广。以粮食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强化“品种—技术—示范—推广”技术路线,结合优质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等主题培训和农技人员入户指导,实现优质稻麦品种和先进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辐射带动辖区内粮食产量整体提升。今年以来,引试粮油新品种48个,指导供种31.6万公斤,创建市区两级示范方45个,示范区面积达1万亩。二是优化农事服务。根据全区粮食种植面积、机具分布等情况,科学调度收脱机械,开展农机手培训,指导做好检修、保养与调试工作。结合稻麦成熟进度,通过农民信箱、微信群等信息化平台开展线上指导。截至目前,全区开展农机培训4期,培训机手300人,线上线下指导600人次。三是防范潜在风险。发挥农业保险积极作用,出台水稻、小麦、玉米等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收益”保险政策,实施收购环节直接补贴、订单内价外补贴,切实保障种粮农民收益。截至目前,全区政策性农业保险规模约为6.91亿元。其中,小麦承保3.57万亩,覆盖率达99%以上。

    (鄞州区农业农村局)

    ●奉化区精准施策加强低收入农户常态化帮促。今年以来,奉化区优化“一户一策”精准帮促机制,不断增强低收入农户内生发展动力。上半年,全区低收入农户人数同比减少4.7%,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速居全市第一。近日,省政府办公厅通报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督查激励事项,奉化区成功入选(全省仅4家)。一是“三对一”配强帮促队伍。组建新型精准帮促队伍,整合镇村干部、市区驻村等力量,构建“三对一”结对帮促机制,充分发挥结对干部就业发动、服务供给等作用,全面落实各项精准帮促措施。目前,“三对一”结对帮促机制已实现镇(街道)全覆盖。二是“落项目”实现带动增收。通过“镇(街道)国有主体、村集体代持+经营主体市场化运营”模式,对点帮扶提供项目选择、技术指导、销路拓展等服务,助力完成项目营收全闭环。截至目前,累计帮促175户低收入农户实施农业产业项目252个,投资实施稳健型项目2个,可为项目覆盖的农户增收49万元以上。三是“拓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加大低收入农户就业岗位排摸力度,打通以来料生产加工阳光行动岗位、镇村两级及强村公司建设项目岗位、村级公益性岗位为主的多条就业吸纳渠道,搭建“岗-人”相适就业桥梁,提高低收入农户就业比例。今年以来,已通过就业吸纳渠道帮助514人低收入农户就业,最高可实现低收入农户年增收1.2万元/人,全面消除有劳动能力低收入家庭“零就业”现象。

    (奉化区农业农村局)

    ●宁海县以“三锁定”助推岔路黑猪产业提档升级。近年来,宁海县聚焦保种、科技、营销三方面,助推本地“一头猪”产业提档升级。8月29日,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省级十大好猪肉(土猪肉),岔路黑猪位居第二。截至目前,宁海县岔路黑猪是我市唯一的地方种猪,商品猪年出栏产能达3.5万头,全产业链产值和品牌价值达到1.5亿元,同比提高200%、300%。一是锁定保种筑基石。新建岔路黑猪省级原种场,强化种质资源保护,坚持活体保种和静态保种两手抓,提升保种安全度。目前,岔路黑猪家系由2020年的4个家系壮大到7个家系,总存栏约9800头,速增20倍,杂交商品猪产能达3.5万头。二是锁定科技攻难关。创新“科研院所+保种场+企业”模式,与上海农科院、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生猪杂交组合筛选和饲料配方等科技攻关。截至目前,已联合上海农科院发表相关论文15篇,岔路黑猪产仔数成功提高0.94头,科学饲料配方实现日粮蛋白含量降低2.02%,粪污总氮排放量减少16.35%。三是锁定营销拓市场。聚焦线上公、私域流量及线下流通体系,以双驱销售网络加速“卖猪到卖产品”转化,迅速抢占“一头猪”市场。目前,“岔路黑猪”已入驻抖音、晚报甬上好物商城等线上平台5个,签约顺丰、EMS快递公司2家,走进10余个省份,预计2024年销售额达2000万元,同比增加50%。

    (宁海县农业农村局)

    ◎标题简讯

    ▲我市召开“新农人”培育体系建设推进会。8月27日,全市“新农人”培育体系建设推进会在宁波开放大学召开,宁波市委副书记钟关华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党组书记李斌参加。                              (组织人事处)

    ▲海曙区农创客发展联合会正式成立。近日,海曙区召开农创客发展联合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宣告海曙区农创客发展联合会正式成立,甬城农商行现场提供5亿元授信额度,会上举行“南塘河”品牌授权仪式。(海曙区农业农村局)

    ◎他山之石

    ◆嵊泗县做实“三篇文章”全力跑出“强村富民”加速度。嵊泗县坚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推动海岛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积极做实人才、产业、服务“三篇文章”,靶向施策、精准发力,持续激活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动能,全力跑出“强村富民”加速度。一是做实“人才文章”,锻造强村富民“主心骨”。育强渔农村带头人。探索实施村社干部“五雁齐飞”行动,精准实施“头雁领航”“强雁展翅”等5大工程工作举措,举办全县村社党组织书记培训班,实施村社干部学历提升助学补助,全方位完善村社干部队伍梯队培养。孵化乡村经营团队。以金平村为试点,成功引进1名农村职业经理人参与集体经济运营。组织乡村职业经理人和强村公司管理运营人员共6人参加省级乡村CEO培训项目,分别围绕项目招引、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文创产品开发、乡村经营等方面蓄力提能,助推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选派渔农村指导员。今年共选派省市县三级农村工作指导员29人,实现行政村全覆盖。积极发挥农村工作指导员驻村帮扶力量,整合资源、资金和渠道优势,加快推动结对村高质量发展。二是做实“产业文章”,结出强村富民“幸福果”。做活“土”文章。由村集体统筹运营,整合规划老房、工厂等闲置资产,大力推进项目建设,促进产业载体提质升级。如小关岙村,以“亩均效益”为导向,打造独具海岛农村特色的休闲观光网红打卡点,有效盘活闲置土地1300平米,带动村民旺季人均月增收2500元。做深“贝”文章。紧扣海洋产业发展主题,用好自身优势资源,推动产业链“接二连三”。如干斜村,利用贻贝养殖优势,盘活码头建设渔用仓储、集散服务、展销平台,开展“村集体+养殖户+企业”结对合作模式,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增收达60万元,带动贻贝养殖农户180户。做优“鱼”文章。以产业化思维发展土特产,扩大产业集聚效应,开发消费新场景,提升海岛特色产品影响力。如峙岙村,融合产业、文旅资源,打造“金钩银钩”加工工厂,为游客带来“一条鱼”从海里、到加工成品的全流程体验,带动村集体增收2万元、渔农民“家门口”就业20余人。三是做实“服务文章”,释放强村富民“内动力”。强化激励主动干。健全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与村干部薪酬直接挂钩机制,发放激励村干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35万元,覆盖9个渔农村,帮助提升村干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整合资金推动干。今年,该县安排646.32万元省级以上衔接资金,用于扶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12个,项目收益惠及低收入农民和村集体经济,“提低”帮富能力更强。市县两级共安排226万元资金专项扶持集体经济项目发展,评审并立项实施项目3个,预计投产后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超100万元。能人组团帮助干。整合第一书记、渔农村工作指导员、科技特派员等力量,以结对帮扶联络组形式开展全方位帮扶。联动省市帮共体,推动资金技术人才下沉基层,如市农业农村局、浙江海洋大学、中水舟渔公司等共同帮促一村,推动了“飞地抱团”项目建设,加大了养殖技术指导,加快了渔旅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