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简040
第20期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2024年7月22日
本期目录
【要情聚焦】
●北仑区打造“海濡农耕”金字招牌赋能乡村产业发展
●鄞州区加快现代“新农人”培育助力乡村振兴
●宁海县“建、集、升”三点发力提质“水产芯”
●象山县全链升级推动白鹅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标题简讯】
▲我市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工作
▲联海实业入选第八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他山之石】
◆龙游县打造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0”升级版全力推动渔业提质渔民增收
◎要情聚焦
●北仑区打造“海濡农耕”金字招牌赋能乡村产业发展。2023年来,该区优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品位,着力打造“海濡农耕”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做大做强北仑“土特产”。目前,“海濡农耕”已构建由558个优质农特产品组成的产品矩阵,授权品牌合作供应商20余家。一是特色为本增强品牌竞争力。大力发展“精、特、优”产业,积极打造柴桥杜鹃、丁家山葡萄、梅山洋蓟瓜果、玉叶系列茶叶等特色优势产业,绿色食品认证产品17个,实现全区规模生产主体农产品追溯体系全覆盖,2023年创建省市级优质农产品基地2家,累计建设区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基地23家。二是营销为要扩大品牌影响力。区农投集团主导运营,设立线下旗舰店、社区提货点打造线下体验窗口,开发“海濡农耕”APP,入驻仑传商城等平台,开通品牌销售专区,打通“互联网+”线上渠道。组织“仑农大集”农产品嘉年华、省市盆景艺术文化展等活动及春茶品鉴、新品上线福利推广、公益消费展等10余场活动。通过甬派“大表哥助农团队”直播、团购等活动,扩大“海濡农耕”品牌形象和知名度。三是文化为魂提升品牌软实力。深化农文教旅融合,引导规模农业产业基地以研学基地、采摘体验、农耕文化为拓展方向,实现延链补链。结合非遗文化打造特色美食,推出虾㢀年糕、金柑果酱、冻米糖、鞋底饼等非遗产品。依托“白峰年糕节”“春晓土豆节”“农产品嘉年华”等特色农事展销活动,突出一节一品,在传承农耕文化、体验民俗风情的同时,展示品牌形象和产品优势。
(北仑区农业农村局)
●鄞州区加快现代“新农人”培育助力乡村振兴。近年来,鄞州在政策升级、招才引智、平台搭建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推进现代农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近日,该区举办村庄经营点亮乡村启动仪式暨农村职业经理人乡村运营路演活动,揭牌运营浙江农林大学季宗富乡村运营研究团队,活动受到央广网、潮新闻等多家媒体关注。一是厚实“家底”构筑人才高地。布局建设农业重大科创平台,先后建成农业农村部企业重点实验室1个、省博士后工作站2个、省级农业企业研究院1个、部级科技小院2个。依托科创平台,加大种业“高精尖”人才引育,累计引育种业高端人才100余名,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占比超70%,以博士为代表的各类人才已成为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产业进步的主力军。二是多点“筑巢”健全培育体系。出台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扶持政策,围绕乡村人才数量质量全面提升、打造乡村引才聚才平台、健全乡村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健全乡村人才工作引领和保障机制等4个方面,加快推动全区乡村人才队伍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率先成立农创客发展联合会,创办农创客发展有限公司,推出横溪农创园、咸祥鲜2°创客工坊、瞻岐山禾海创客孵化器等一批镇(街)农创客孵化平台。三是常态“充电”推动品牌赋能。创新打造“鄞农优学”农民培训品牌,坚持把农民“带出去”、把专家“请过来”。组织粮油稳产保供、乡村创业创新、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等培训35个班次,培训达2354人次。积极推出“青牛”计划,通过部级“头雁”项目、省农科院在职研修生、省乡村CEO、省农创客、市领军人才等专项培育省级乡村工匠名师11人、部级“头雁”项目17个。
(鄞州区农业农村局)
●宁海县“建、集、升”三点发力提质“水产芯”。近年来,该县聚焦建库保种、平台集智、模式升级三点发力,全力做强“水产芯”。截至目前,宁海县水产苗种场共计29家,数量全市第一,海水养殖约18.4万亩,面积全市第一,销售水产苗种10余种,总产值达1.61亿元。一是建库保种蓄力研发提质。针对本地缢蛏性腺成熟期晚、青蟹优质苗种短缺、特色水产品质下降等问题,新建本地种质资源库,开展长街蛏子及拟穴青蟹等地方特色种质的保种培育工作。2024年,该县新增青蟹、缢蛏2个市级种质资源库,年存长街蛏子亲本或后备亲本4000kg以上,实现拟穴青蟹保种能力2500只、青蛤1000斤。二是集智科创加速成果变现。为破解本地蛏抗性弱、不耐运输及青蟹规模化繁育难等问题,依托宁海海洋生物种业研究院和东海所宁海基地两大科研平台,引进院士、博士后工作站,成立院(校)企联建育种团队,集智研发“甬乐2号”耐氨氮、“甬乐3号”耐高温、“长街1号”硬壳等优质品种。目前,耐盐蛏“甬乐1号”生长速度及耐盐成活率分别提高约44.0%、27.6%,青蟹种蟹越冬存活率同比提升约60%。三是升级模式助推潜力迸发。探索缢蛏、青蟹精养模式助力单产提升,打造全国最大单体工厂化对虾养殖基地,推动普通土池到高位池(温棚)养殖模式再到工厂化数字标准化养殖模式的迭代升级。目前精养模式下,缢蛏亩产可达1万斤、青蟹亩产可达150斤以上,分别是普通混养的25倍、3倍,工厂化对虾养殖全年亩产量预计可达4万斤,是传统土塘的100倍。
(宁海县农业农村局)
●象山县全链升级推动白鹅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象山县通过打造“种业芯片”、升级白鹅“绿色引擎”、做强白鹅“品牌文化”,有力推动白鹅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已建成存栏种鹅5000羽以上规模化种鹅养殖场28家,年生产苗鹅1000万羽,年出栏肉鹅76万羽,全产业链年产值规模超6亿元。一是打造白鹅“种业芯片”。连续多年举办白鹅产业技术研讨会,与宁波市农科院签订象山白鹅种业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展浙东白鹅育种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增加科研保种力度。今年6月,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侯水生研究员来象山作产业技术交流,并成功引进院士科创中心基地落户象山。二是升级白鹅“绿色引擎”。制定发布稻鹅轮作技术规程,依托文杰大白鹅种业有限公司、“晓橘嫂”农创联盟等企业、社会组织探索推广“橘树+”立体种养、“鹅稻轮作”循环模式,有效推动白鹅产业绿色高效发展。截至目前,累计上门指导规模白鹅养殖场55家次,稻鹅轮作合作意向签订7家,新增稻鹅轮作面积300亩,预计年新增肉鹅出栏12万羽,亩均增收1500元以上。三是做强白鹅“品牌文化”。实施象山白鹅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项目,完善象山白鹅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管理规则、专用标志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白鹅品牌使用。同时,创新品牌推广模式,今年开展了象山白鹅海南专场宣传推介活动,通过宁波晚报、甬派、象山发布等多平台直播,在线观看人数40万人次。
(市农机畜牧中心、象山县农业农村局)
◎标题简讯
▲我市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工作。今年以来,我市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种植业)监测工作,全年计划在宁波大市范围内设定监测区域抽检水质样品416份。截至6月底,已完成88批次面源污染水样的抽样和检测,已初步构建我市农业农村系统种植业源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络和评估体系。
(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
▲联海实业入选第八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近日,农业农村部公布了第八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浙江申报的9家企业入选,余姚市联海实业有限公司上榜,系全市唯一。
(余姚市农业农村局)
◎他山之石
龙游县打造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0”升级版全力推动渔业提质渔民增收
龙游县通过成立渔业产业联合体,着力破解传统渔业养殖效益低、市场小等瓶颈难题,走出一条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今年以来,渔业产业联合体免费为养户检测水质、水产品2000多份,降低养殖户生产成本近3800万元,辐射带动3156户养殖户从事水产养殖经营,营业收入达16660万元,全力推动渔业提质渔民增收。
一、创新“健康+智慧”养殖模式,争当行业“模范三好生”
一是院士助力,养“高学历”的鱼。与浙江大学、浙江省农科院、浙江海洋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院校开展合作,研究开发本土溪流性鱼类繁育和养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通过自主创新,改造溪流性鱼类繁育孵化设备,成功突破国内溪流性鱼类鱼苗孵化率,出膜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相关技术水平居全省前列,并推广指导80多户养殖户从事马口鱼高标准洁水养殖,该“特色溪流性鱼类开发与规模化养殖技术研究”成果登记为浙江省科学技术成果,并获评浙江省农业技术进步二等奖和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
二是升级设备,养“有智慧”的鱼。引进跑道养鱼、半工业化养殖粪便搜集装置、人工湿地净化系统等多组养殖先进技术与设备,创新出“高产高效生态循环养殖”和“洁水养殖”两大模式,建成流水槽跑道8条、底排污循环系统5套。经过技术设备改良,龙和渔业园从多茬养殖亩产2000斤到如今半工业化养殖亩产15000斤。引进先进养殖增氧与投饲机械设备,成功改造适合本地产业化应用的产品,获浙江省农业机械科学技术一等奖。
三是生态种养,养“最健康”的鱼。以往养鱼产能低、污染重,龙游县在全国首先开展生态洁水养殖技术模式,探索出既有“绿水青山”又有“金山银山”的洁水养殖模式后,联合市县主管部门制定了《山塘小水库洁水养殖技术规范》,不仅能降低养殖户生产成本,又提高经济效益、改善水质,洁水养殖模式技术规范获得各级好评并大力推广,先后参与编制多个浙江省市县地方标准,推广带动周边养殖户学习运用新技术。
二、突破“科技+共享”发展瓶颈,打造共富“命运共同体”
一是模式共享,解锁“共富密码”。引进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技术模式,开展渔业养殖数字化建设,加快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集成应用。通过成果熟化,技术创新,大力推进渔业数字化机械化转型,发挥数字技术综合效能,赋能乡村振兴。建设渔业水体环境实时监控、精准化饲喂管理、病害监测预警、循环水装备控制等应用,提高生产经营和管理数字化应用水平,加快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渔业循环水养殖产业发展并推广。创建“共富渔业”模式机制,带动10多个村集体每年增收200多万元,提供创业岗位320多个。
二是资源共享,培养“现代渔夫”。龙游渔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实现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为成员提供经济、技术支撑、产品研发及品牌提升等服务,以家庭农场为基础发挥作用,通过引进水产养殖技术,扩大养殖面积,实现产业升级,联合体成员80%以上产品都由联合体内部加工销售。持续开办技术型讲堂,累计培训农民8000人次,从业农民年纯收入达5万元以上。
三是销售共享,做强“产业链主”。构建“终端配送为主,批发销售为辅,体验销售为补充”的销售共享体系,开发“冷鲜鱼”等冷链产品,创立“龙和码头”品牌,线下走连锁超市,线上走“叮咚买菜”、“每日优鲜”、“盒马鲜生”等,形成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同时,创建龙和水产“浙闽赣皖”产业联盟,联盟实现每天50万斤左右的销售量。
三、推进“多产+融合”跨界驱动,实现未来“渔业新价值”
一是发展“渔业+体育”赛事。建立全国首个民营国际垂钓中心,该中心占地150亩,先后承办国家级垂钓赛事40余场、商业赛事30余场,日常休闲垂钓赛事每年100场以上,吸引网红直播等线上流量3亿人次以上,在“渔业+体育”融合中引发连锁经济效应,获得“全国垂钓基地联盟”牌匾。
二是开拓“渔业+旅游”产业。联合体成员建立龙和渔业文化园,占地1200亩,配套建设“渔文化主题酒店”“渔文化主题公园”“渔文化主题餐厅”等旅游硬件,并通过举办干塘节、蹭塘节等大型趣味节目,以及兰花展、蝴蝶花展、国庆花展等一系列花展,每年吸引游客30万余人,实现渔产业附加值的提升。
三是扩大“渔业+文化”宣传。在传统经济鱼类养殖的基础上,加大渔文化挖掘,借助《致富经》、《生财有道》、《厨星高照》等栏目,赋予联合体巨大“流量”,打响知名度与美誉度。目前,龙和渔业园已建成一流的学校科普实践、渔文化研学教育园,近年来举办各类文化活动40余场、中小学学生科普实践10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