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五六月,是中国四大贝母之一象贝的采收时节。连日来,象山县西周镇官山村的朱国永组织人员,对自家的象贝田进行采挖,并抓紧清洗、鲜切、烘晒象贝,以便尽早卖个好价钱。
“今年初加工的干象贝,医药公司收购价100元/公斤以上,还不断上涨。”朱国永高兴地说,去年9月一共下种了8亩象贝,今年5月开始采收,初步测算,鲜象贝产量每亩在750公斤左右,初加工成干品销售,预计亩均收益万元以上。
《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浙贝出象山,俗称象贝母,简称象贝。”象贝是一种具有止咳、宁喘、祛痰、润肺功能的中药材,堪称药中之宝。明朝期间,象山农民将野生象贝驯化家种;清康熙朝,贝母种子带出象山,传入鄞西的鄞江、章水、龙观一带,之后实现规模化种植,由此便有了浙贝。
上世纪六十年代,象山县山区多有象贝种植,但一直未能形成规模。后行情起伏不定,今年已过七旬的朱国永一直坚守这门“老行当”,他也因此成为我县非遗项目象贝种植及加工的传承人。“西周多山,早年好田地大家舍不得种,就把象贝种在山上。”朱国永介绍,只是中药材种植技术要求高、投入风险大,前些年象贝价格走低,加上移民下山,不少高山“药田”就荒废了。“初加工的象贝干品最低时价格仅22元/斤,越种越亏。”他说,这两年行情好转,特别是今年,可谓丰产又丰收。
据悉,当前象山县泗洲头西洋村打造有百余亩的象贝种植基地,目前也已进入丰收阶段。“象贝是象山传统中药材,非常高兴相关种植及加工技艺能够得到发扬和传承。”朱国永表示,步入新时代,象贝的种植及加工也不断升级,最近他与西洋村象贝基地多有交流学习,互通有无,希望未来有更多人参与发展以象贝为代表的本地特有中药材产业,助力山区群众增收共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