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报信息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宁波农业农村信息2024年第15期
  • 阅读:
  • 时间:2024-05-27 11:31
  •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 作者:
  • 甬简040

    第15期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2024年5月24日

    本期目录

    【要情聚焦】

    ●我市早稻播种面积再创新高

    ●我市“三个统筹”抓好动物疫病春防工作

    ●鄞州区因地制宜推进乡村人居环境迭代升级

    ●江北区“调、创、安”三点发力促生猪稳产保供

    ●余姚市三举措抓实抓好名优“土特产”培育

    【标题简讯】

    ▲我市三家机构获评首批“国字号”优质农民田间学校

    ▲我市在全省农作物秸秆工作推进会上做典型交流发言

    【工作专报】

    ◆我市抓好“三个关键”全面保障水产种业高质量发展

    ◎要情聚焦

    ●我市早稻播种面积再创新高。今年以来,全市下达早稻播种任务30万亩,实际播种面积33.06万亩,超计划进度10%以上,同比增加0.5%;其中直播面积22.21万亩,占67.18%;机插面积10.85万亩,占32.82%。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用好政策主引擎。综合运用“大三农”资金优势,统筹服务全市粮油生产,市级财政下达粮食规模直接补贴资金近亿元。落实中央种粮一次性、省级规模种粮动态补贴等政策,进一步增强广大农户的种粮积极性。二是抓好部署主方向。年初召开粮食生产工作会议,把落实早稻面积作为实现“开门红”、夯实全年粮食生产基础的重中之重。建立领导分区包干制度,开展实地督导,种植任务细化分解到镇、村、田块,同步建立种植名单清册,分类开展种植、收割进度排名,形成争先进位的良好氛围。三是做好保障总后勤。提前摸排早稻用种需求,结合实际加强储备调拨,确保充分满足早稻扩种用种。以高产示范方为核心,开展早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活动,继续加大控温增氧水中催芽技术、叠盘出苗技术、配方施肥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力度,提高播种生产效能,减轻药剂防治压力。(种植业和种业管理处)

    ●我市“三个统筹”抓好动物疫病春防工作。全市春季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免疫专项行动近日顺利收官,此次春防从3月中旬起至5月上旬结束,持续近1个半月时间。一是统筹疫苗管理。严格执行“两本账一清单”和疫苗台账报送机制,规范疫苗采购、运输、储存、使用4个环节。启动免疫进度周报告机制,打通“乡镇-县-市”的进度报送渠道,落实专人统计汇总全市免疫进度并督促跟进。春防期间,累计调拨疫苗306.6万剂,免疫畜禽353.58万头(只),免疫密度100%。二是统筹接种服务。深入推进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先打后补”改革,对实施强制免疫疫苗“先打后补”的202个场户,运用省数字畜牧应用系统收集疫苗购买发票、免疫剂量、免疫动物数量、免疫抗体检测结果等信息,确保“真苗、真打、真有效”。对未参加强制免疫疫苗“先打后补”且不具备自行免疫条件的6050家散养户,由第三方兽医服务组织或乡镇防疫员实施兜底免疫服务,确保不漏一村一场一户。三是统筹监督指导。建立市、县、乡镇三级分片包干工作机制,采用集中培训与现场指导、线上答疑与线下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指导畜禽养殖场户合理选择疫苗、免疫程序和免疫剂量等,科学实施免疫。累计进场入户开展技术指导900余次,培训相关人员2000余人次。开展春防免疫效果专项抽检,建立问题反馈整改机制。目前全市已对139个场点进行抽检,采集样品22686份,发现不合格场点3个,及时督促落实补免措施。

    (畜牧兽医处、市农机畜牧中心)

    ●鄞州区因地制宜推进乡村人居环境迭代升级。2024年4月,“‘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宁波鄞州实践”入选《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并获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杜家毫,省委书记易炼红等领导批示肯定。一是因村施策,保留村庄文化底蕴。结合村庄发展基础、风貌特色及民生需求,在提升村庄人居环境同时,保护好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和自然生态,如东吴镇勤勇村采用“恢复、融合、再现”三大建设改造方式,有效保留了勤勇村宁波唯一的“大寨石头村”历史风貌,实现村景一体化式发展。二是共建共享,激发村民参与热情。通过村规民约、积分制度等形式,引导村民参与垃圾分类、环境维护等村级事务管理,有效凝聚“共治合力”。如云龙镇上李家村着力打造“厚德”上李家品牌,出台全市首张村民道德负面清单,并设立道德奖励基金,有效提高村民公共事务服务参与度。三是数智赋能,提升乡村整治效能。在乡村人居环境提升过程中,加快构建乡村治理全程数智管控机制,探索建设整体智治平台。如下应街道湾底村建立数字湾底管理中心,汇集全域地理信息一张图,覆盖生产管理、流通营销、生态监测、公共服务、乡村治理五大核心领域的数字业务应用体系;东钱湖俞塘片区建设“一舱一码一平台”,打造俞塘6大共富体系,实现“一屏观全村、一图治全村”。

    (鄞州区农业农村局)

    ●江北区“调、创、安”三点发力促生猪稳产保供。近年来,江北区聚焦稳产提能、创新提质、安全提级,扎实推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3月,投资1000万元的双顶山牧场绿色提升项目通过验收。一是优化调控稳产能。强化产业政策调控。对出栏生猪给予50元/头免疫奖补;按1:1配套市级能繁母猪补助资金(系全市首个)。2023年度累计下拨能繁母猪引种补助33.7万元,今年拟下拨市、区两级补助160万元。今年以来累计承保生猪15876头,保费70万元,合计赔付1.6万元。二是深化创新提效能。加快双顶山新改建牧场关键养殖工艺的提升与自动化改造,在国内生猪行业中首次提出“产保一体化”两点式创新生产布局,引进自动饲喂、自动环境控制系统,打破传统六阶段生产流程,缩短生猪养殖周期。最大出栏量由1.4万头提至1.6万头,产能提升33%。三是强化防控保安全。扎实开展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免疫与抗体检测,引导企业制定“一场一策”“一病一策”疫病净化方案,提升生物安全水平。今年1-4月,累计开展“先打后补”口蹄疫免疫0.95万头次,猪瘟1.4万头次,生猪免疫密度达到100%;开展非洲猪瘟检测96份,均为阴性,O型口蹄疫、猪瘟、蓝耳病抗体检测共计180份,合格率均在80%以上。

    (江北区农业农村局)

    ●余姚市三举措抓实抓好名优“土特产”培育。近年来,余姚市围绕做好“土特产”文章,大力实施“2966”乡村产业振兴行动,培育亿元级农业全产业链8条,杨梅、榨菜、甲鱼、葡萄、瀑布仙茗获评省名优“土特产”百品榜单、数量居宁波大市第一。一是夯实农业产业底子。立足本地资源禀赋,着力抓好粮食、蔬菜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实现农林牧渔各产业均衡发展,春夏秋冬四季产品压茬上市。2023年,全市粮食面积和产量达到41.39万亩、18.17万吨,蝉联全省产粮大县;蔬菜、水果、茶叶、渔业等产量都有所增长。二是建强特色产业平台。择优主导产业,突出市、镇、主体三级联动,形成产业集群。市级层面,加快推进滨海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促成10万头标杆猪场、横坎头田园综合体等项目落地运营;镇级层面,打造特色典型促示范引领,共建成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5个、省级特色农业强镇3个;主体层面,突出特色主导产业加快农旅深度融合,累计打造特色农业精品园22个、主导产业示范区11个。三是做大产业产品品牌。落实新“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加速培育富有地域特色、产业优势的产品品牌,构筑“区域+地域”双轮驱动品牌发展格局。借力展销会、特色农事节庆等活动,让“土特产”走出去,扩大品牌影响力。截至目前,已举办余姚农博会15届,2023年线下农博会销售额达5320万元,成为国内县域级农业展会“金字招牌”。

    (余姚市农业农村局)

    ◎标题简讯

    ▲我市三家机构获评首批“国字号”优质农民田间学校。近日,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农村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公布第一批全国县级优质农民田间学校名单,我市3家机构榜上有名,分别是:宁波市慈溪市正大农业有限公司农民田间学校、宁波市鄞州区天宫庄园农民田间学校、宁波市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福泉山茶场有限公司农民田间学校。

    (科技教育处、市乡村振兴促进中心)

    ▲我市在全省农作物秸秆工作推进会上做典型交流发言。5月17日,全省农作物秸秆收储体系暨产业化利用项目现场推进会在嘉兴平湖召开,宁波市作典型交流发言,我市奉化恒麟标准化农作物秸秆收储中心、慈溪绿辉标准化农作物秸秆收储中心和镇海繁蓉标准化农作物秸秆收储中心获省级农作物秸秆标准化收储中心授牌。                (市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中心)

    ◎工作专报

    我市抓好“三个关键”全面保障水产种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市持续推动水产种业振兴、加强防疫检疫体系构建,深化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今年3月以来,产业技术专家围绕春耕备耕生产暨科技下乡服务活动,深入基层一线,及时掌握大黄鱼、南美白对虾、梭子蟹等重要水产品保供情况,协调解决养殖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做好风险防控和应急救援工作,促进我市水产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一、抓住研究创新关键,驱动种业发展

    一是打造原良种场体系。2024年,我市成立水产原种与良种审定委员会,入选国家级水产种业阵型企业2家,分别建成国家级2家、省级水产原良种场10家、市级种质资源场15家,基本形成覆盖鱼虾蟹贝藻鳖的全方位种业产业格局。二是强化种源保护创新。历时3年开展全市第一次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工作,详细掌握了全市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种类、群体数量、区域分布、特征特性等情况。在收集保护基础上开展育种创新,选育出大黄鱼、拟穴青蟹等水产新品种7个,获得了一系列性状优良的阶段性育种成果。三是提升种业产能供给。全市现有规模化种苗企业76家,可繁品种50余个,其中产业化品种近20个,年产苗种5亿尾(粒),占全市养殖良种覆盖率70%以上。其中,岱衢族大黄鱼新品种“甬岱1号”连续2年入选全国重点推广水产养殖品种,年推广优质种苗达万亿尾;拟穴青蟹年产量首次突破5000万只。

    二、抓住病害防控关键,保障安全供给

    一是把好疫病风险防控关。持续推进南美白对虾、大黄鱼等养殖品种苗种检验检疫监控计划。年开展南美白对虾苗检测500批次,覆盖近几十亿尾,企业苗种检测覆盖率95%以上。通过优质苗种筛选,为做好疫病风险预警和防控、水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把好第一关。二是把好突发病害应对关。积极推进基层病防服务,面对突发病害第一时间下基层,提供行之有效的病害防控技术指导,及时控制疫病蔓延,2023年实现渔药总量同比下降17.5%,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三是把好常见病害流调关。持续开展大黄鱼、南美白对虾等我市主导养殖品种流行病学调查,准确掌握重要疫病的发生、分布和流行规律,建立全市水生动物病原菌的耐药谱库,对可能出现的疾病进行科学预警。指导养殖一线及时做好疫病防控,增强基层养殖病害预警意识,提高养殖成功率。

    三、抓住培育新质生产力关键,助推高质量发展

    一是推进五大行动,提升产品品质。围绕水产绿色健康养殖等“五大行动”工作要求,因地制宜开展示范推广,形成了设施化大(小)棚养殖、平流设施养殖、渔菜共生等10余项技术成熟、可复制推广的“良种+良法”养殖模式,累计创建骨干基地24家。二是推广稻渔模式,助力农户增收。2023年全市推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共1.4万亩,形成了以稻-虾(鳖、蟹)等宁波特色种养模式。开展以一线田头指导、基层农民培训、养殖标准宣贯等形式的技术服务50余次,创建示范点6家,促进“农、渔、旅”融合发展,提升种养经济效益和发展质量。三是加强尾水监测,促进生态转型。自2018年起开展养殖尾水跟踪监测,掌握尾水排放基本情况。2023年,全市实现590家规上主体尾水水质跟踪监测全覆盖,累计获取检测样品3359个,分析参数24012个。加强尾水治理技术研究,制定宁波市尾水治理地方标准1项,示范推广6290亩。通过数据分析,全面评价和优化养殖模式与尾水处理技术,推进渔业绿色发展。

    (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