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现代种业发展,通过强化政策扶持、创新育种机制、培育种业龙头、加强基地建设等具体措施,巩固发展我市现代种业先发优势,大力实施种业强市行动,增强企业创新底气,壮大“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集团。着力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科企结合、的现代种业体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我市现代种业先发优势地位。
一、主要工作进展
(一)强化政策顶层设计
按照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的总体要求,规范和加强我市现代种业政策项目申报及运行管理,确保项目建设成效,持续发挥财政资金撬动效益,推进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完成修订《宁波市高水平推进种业强市建设行动方案》和《宁波市种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确保我市种业发展项目建设成效,持续发挥投资效益,推进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
(二)加快新品种选育
根据《宁波市高水平推进种业强市建设行动方案》要求,我市完善扶持政策,强化科技创新、协作创新。一是聚焦“卡脖子”关键技术,支持科研高校、高等院校和种业企业开展生物遗传育种和分子育种前沿性联合公共,加快选育突破性优良凭证。二是鼓励种业企业建设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院士、博士工作站,吸引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和育种基地等创新载体,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三是推进我市种子生产、繁育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布局良种繁育基地,加快打造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数字化特色良种产业园。至2022年底全市累计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15个、国家、省级登记与良种审定207个,植物新品种权161个,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均居全省前列。
(三)推进种业资源保护
2019年我市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市级种质资源库(保种场),多个地方与特色优质种质保存、利用主体首次入选市级种质资源库名单。2022年按照最新出台的《宁波市种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相关要求,市种业办召集行业专家和属地管理部门开展入库名单主体的年度审核复查工作,通过主体申报、现场评审、集中会商等方式,筛选确定了31家地方特色市级优质市级种质资源库(场),并结合种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下发补助资金,确保种质资源安全保存和有效利用。
(四)助力企业持续发展
全市现代种业年产值近40亿元,其中持证农作物、林草种苗企业全年销售额达到27.41亿元。宁波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甬优”系列水稻品牌已成为全国知名水稻种业品牌,2022年销售额预计达到2亿元,净利润6000万元以上,全国累计推广面积突破6000余万亩,累计增产稻谷48亿公斤以上,增加经济效益超过145亿元。微萌种业2022年销售额达到2.6亿元,已经成长为省内综合实力最强、全国排名第4的瓜菜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全市持证水产苗企业76家,基本形成了鱼虾蟹贝藻全方位育苗格局,繁育品种种类达到近50个,形成产业化育苗规模的品种近20个,水产种业产值达4.5亿元。全市持证种畜禽场55家,年产值达到7.68亿元。
(五)提升种业生产能力
全市已建立3.8万亩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其中宁海长街制种基地达2.1万亩,成为全省唯一获评国家级制种大县称号,连续3年获得每年1000万元的国家制种大县奖励资金。全市年水稻种子生产能力达到400万公斤以上,销售量达到350万公斤;建立瓜菜种子繁育生产基地6400 亩,收购种子50多万公斤。林业建立20个新品种引种基地和1个市级林木良种基地,繁育良种苗木500万株以上,辐射推广面积10万亩以上。水产种业年培育各类水产苗种能力达到500亿尾(粒)以上。畜禽种业年供种能力达到5000万只。
二、主要存在问题
(一)种业规模有待提升
农作物、畜牧、水产等核心命脉种业产业规模偏小,种业集中度较低,企业多、小、散情况较多,真正建立起“育繁推”一体综合性企业数量较少。规模总体与郑州、武汉、大连等重点城市有一定差距,企业主体与国内大型种业企业(集团)相比有较大差距。
(二)基础支撑有待完善
育种方法模式相对落后,突破性、实践性、适应性、机械化性品种少;专业人才相对缺乏,经验摸索型人才较多,理论型、精准型、基因改造型人才较少。土法选种,野生取种、维持原种情况较为普遍。多数企业专注本地市场,外省市市场开拓不足,科技提升水平受到一定限制。
(三)企业生产用地紧张
制种企业限于生产基地土地面积,生产量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林特、水产等苗种企业等受工程建设、土地征收、“非粮化”整治、市场价格波动等原因,基地面积和产能提升缓慢,少数呈倒退状态。
三、下步主要工作
我市现代种业发展将继续紧紧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集中力量稳优势、提地位、破难题、补短板,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扎实做好夯实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推进种业科技创新攻关,扶持种业企业做大做强,促进育种制种基地提升,实施绿剑护芯市场净化等五大行动目标任务落实,目标力争评审市级以上种质资源库35个,其中重要特色种质资源库8个。完成新(扩)建现代化种子加工和仓储基地2个。争取省级及以上农业新品种审(认)定或登记30个以上。结合种业提升工程项目申报评审内容,加强提升项目实施过程监管,确保11个种业提升项目今年成功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