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报信息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宁波农业农村信息2024年第11期
  • 阅读:
  • 时间:2024-04-25 11:06
  •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 作者:
  • 甬简040

    第11期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2024年4月18日

    本期目录

    【要情聚焦】

    ●我市建成首家布鲁氏菌病无疫小区

    ●海曙区“虾稻稻”轮作模式迎来“首捕”上市

    ●余姚市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打牢粮食丰产根基

    ●宁海县“小茶叶”蝶变“大产业”探寻现代化转型路

    【标题简讯】

    ▲全省“秸秆变肉”现场推进会在慈召开

    ▲市农业农村局启动部署党纪学习教育

    【他山之石】

    ◆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稳步推进村级经济发展

    ◎要情聚焦

    ●我市建成首家布鲁氏菌病无疫小区。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公告,评估通过16个动物疫病无疫小区,宁波牛奶集团十八牧场入选。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无疫小区建设,不断提升重大动物疫病和布鲁氏菌病等人畜共患病防控能力,助力畜牧业转型升级。一是抓政策引领,一盘棋统筹推进。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实施无动物疫病小区创建资金补助政策,对成功创建省级以上无动物疫病小区的企业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予以奖励,累计落实补助资金254万元,为无疫小区创建兜牢政策资金保障。二是抓教育培训,一张网全面宣贯。兽医主管部门强化宣传教育培训,针对工作人员,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研讨会和组织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学习,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疫病防控能力。针对企业主体,采取到场宣讲、张贴宣传挂图等通俗易懂的形式加强宣传教育,让企业了解无动物疫病小区创建的必要性,积极做好申报创建工作。三是抓服务指导,一条龙精准帮扶。依托社会化服务组织,指导企业落实生物安全措施,保质保量开展动物疫病监测,为无疫小区创建保驾护航。截至目前,全市共创建国家级无疫小区1家,省级无疫小区3家,在建无疫小区2家。

    (市农机畜牧中心)

    ●海曙区“虾稻稻”轮作模式迎来“首捕”上市 。为进一步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推动粮食、渔业产业转方式、调结构,海曙区农业农村局不断探索并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近日,全市首创“虾稻稻”种养模式迎来“首捕”上市。主要特点如下:一是提高耕地利用效率。选择生育期较短的甬籼15作为主栽品种,引进小龙虾早苗,2月底至3月初放养至水田,4月中旬起捕出售,为5月5日左右早稻种植提供空间。二是增加双重经济效益。通过晚稻收获后灌水放养虾种,至翌年早稻水稻栽插前收获成虾的方式,实现一年收获“一季虾,两季稻”,粮农增收约2000元/亩、净收益约1000元/亩。目前,全区优选首批“虾稻稻”模式实施主体7户,总试验面积超600亩,当前早市小龙虾批发收购价和零售价约为50元/公斤和80元/公斤,预计4月下旬可大批量上市。三是实现有机循环利用。通过发展套养小龙虾的绿色生态种养模式,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形成“田面种稻,水体养虾,虾粪肥田,稻虾共生”的稻田生态系统。截至目前,全区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田地已达3000余亩。

    (海曙区农业农村局)

    ●余姚市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打牢粮食丰产根基。2023年,余姚市累计投入资金1.18亿元,建成“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5.6万亩。余姚市农业农村局获评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先进集体,系宁波市唯一。一是靠前谋划推进建设。第一时间分解年度任务至乡镇,以“考核+激励”提升工作主动性。围绕项目开标、工程完工、乡镇初验、工程审计等关键节点开展督促,确保项目推进不梗阻。主动对接财政、水利等部门,强化项目建设周期全过程监管,确保项目实施规范。2024年,余姚目标新建高标准农田1.5万亩、改造提升1.1万亩;截至3月底,余姚市兰江、泗门、牟山、马渚等4个新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共0.85万亩)已经开工,在全宁波市59个2024年新建项目中进度领先。二是创新机制破解难题。紧盯永久基本农田碎片化问题,在黄家埠镇五车堰村创新试点“小田并大田”模式,宜建则建推进基本农田“小并大”,耕作模式“分变统”,最终实现农田“低转高”;截至目前,五车堰村完成集中流转土地1980.2亩,流转率达94%。突出发展节水农业,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管灌模式,实现高效、节能灌溉生产,助推农业绿色高质高效发展;累计推广高效节水灌溉农田16.89万亩,其中大田管道灌溉2.6万亩,经济型喷滴灌14.29万亩。三是紧盯质量狠抓管护。通过实地走访、现场调查等方式,组织有关部门对已建高标准农田的管护、在建高标准农田的工程质量进行专项检查。出台全市农田建设工程设施管护办法,按照“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原则,加大管护投入、细化管护措施,压紧压实项目监管及后期管护责任。截至目前,已对2019年以来高标准农田实行100%工程质量排查,审计、巡视、监督评价、日常抽查中未发现重大问题。

    (余姚市农业农村局)

    ●宁海县“小茶叶”蝶变“大产业”探寻现代化转型路。今年以来,宁海县聚焦自动化、标准化、多元化三联动,赋能茶业提质增效。截至目前,宁海县茶叶种植面积约5.4万亩,年产量超5300吨,全市第一;预计今年茶产量5400余吨、涉茶总产值近7亿元,同比提高2%、5%。一是“自动化”生产增效。推行“机械化管理+无人车间”模式,探索开发茶园宜机化改造技术,引进全市首台套KJ6CN乘坐式茶园综合管理机,加工环节投入连续化加工生产线。目前,宁海县茶叶修剪及加工机械化均达100%,KJ6CN乘坐式茶园综合管理机较传统人工作业效率提高10倍以上。二是“标准化”加工提质。由“量扩张”迈向“质提升”,在全省全市率先联合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发布首个《望海茶》行业标准,明确望海茶产品品级要求,全市率先推出《望海茶感官分级标准样》,实现标准由文字到实物的变现,1月,望海茶获“世界茶乡看浙江”文化茶品牌,系全市唯一。目前,“望海茶”品牌估值超13.73亿元,以“望海茶”为主的名优茶年销售额近2亿元。三是“多元化”开发扩面。探索茶产业资源全利用模式,与浙大、中茶所等科研院校合作开发碾茶、新式茶饮原料等多元化产品,实现绿茶、红茶、黑茶、白茶等多茶类组合式连续化生产,全面延长茶叶生产周期及产业链条。目前已开发茶含片、茶饰砖、茶叶酒等衍生产品30余种,四季式茶园发展模式实现平均每亩增收1200元,辐射超2万余名茶农。

    (宁海县农业农村局)

    ◎标题简讯

    ▲全省“秸秆变肉”现场推进会在慈召开。4月13日,全省“秸秆变肉”暨秸秆饲料化现场推进会在慈溪召开。各市、畜牧重点区(县、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秸秆饲料化利用主体代表等130余人现场考察了宁波宁兴涌优饲料有限公司、宁波市牛奶集团十八牧场,慈溪市代表宁波作典型经验交流。

    (市农机畜牧中心、慈溪市农业农村局)

    ▲市农业农村局启动部署党纪学习教育。4月15日,市农业农村局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纪学习教育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启动部署全局党纪学习教育,局长、党组书记李斌出席会议并讲话。

    (组织人事处、机关党委)

    ◎他山之石

    ◆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稳步推进村级经济发展。一是坚持因地制宜,拓宽多元化增收渠道。由村上出资450万元新(改)建捕捞村渔改房,新建店面房共两层36间,建筑面积达3500平方米,招租后预计年增收50万元。创建集体领办劳务合作社6家,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应,如渔村社区发起领办吴松源劳务合作社,并开发“吴松源就业惠民积分制平台APP”,创新渔民就业模式。目前已吸纳退捕渔民就业5000余人次,年营收300万元,增加村集体收入35万元。二是坚持抱团联合,创新“强村带弱村”飞地模式。充分利用“一村两楼宇”政策,变闲置“资金”为造血“资产”。庙港农贸市场项目总投资约3111万元,总建筑面积约5731平方米,共设蟹类、水产等摊位180余个。庙港村人才公寓项目总投资约4000万元,总建筑面积约9500平方米,该项目由6个行政村与七都镇庙港股份经济合作社共同出资,并在项目建成后按出资比例进行分红,每年出租收益预计达123万元。三是坚持梯队建设,推动储备项目扩容增量。按照“建设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总原则,稳步推进“惠村项目”梯队建设,为村级集体经济倍增续航充电。吴越村宴会厅项目预计总投资3000万元,由菱田、东庙桥、吴越、长桥4个村投资,计划建造6500平方米宴会厅,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增加收入18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