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级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打好渔业生产第一仗 夯实全年渔业丰收基础
  • 阅读:
  • 时间:2024-03-22 15:22
  •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 作者:海洋与渔业研究院
  • 近日,全市备春耕生产暨科技下乡活动圆满举办,水产渔业的春耕备耕工作也正式吹响号角。我市从繁育水产良种,推广绿色养殖技术及适应产业化发展等三个维度,力求打好渔业生产第一仗,为全年渔业丰收奠定夯实的基础。

    一、建立良种繁育体系,提升水产苗种产能。

    宁波市水产育种制种科研创新实力稳步增强,形成了“科教单位研究+育种企业实施+渔技部门推广”的产学研推一体化水产育种制种科研创新体系。自主培育水产新品种(系)20余个,8个水产新品种获得国家审定;日本囊对虾、拟穴青蟹、银鲳和虎斑乌贼等一批特色品种的选育水平处于省内领先。我市围绕养殖主导品种的养殖需求和特色种质资源的开发需求,形成了以国家级和省级原良种场为龙头、各区县重点苗种扩繁场为骨架的苗种生产基本构架。现有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2家,省级水产原良种场10家,市级水产种质资源库15家,初步构建起了水产原良种繁育体系。苗种年产500亿尾(粒),产值5亿元以上。全市持证企业76家,可繁品种50个、产业化品种近20个,形成覆盖鱼虾蟹贝藻的全方位产业格局。

    二、实施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推动现代渔业绿色发展。

    2023年宁波市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 成效显著,水产养殖总面积约4.4万公顷,水产养殖总产量50.7万吨。其中:海水养殖面积3.2万公顷,产量43.8万吨;淡水养殖面积1.2万公顷,产量6.9万吨。近年来,我市加快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开展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广、养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广、水产养殖用药减量行动、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行动、水产种业质量提升行动等 “五大行动”,共创建国家级骨干示范基地24家,全力保障我市水产品稳产保供。逐渐形成了一大批技术较为成熟、可复制、可推广的“良种+良养”的健康养殖模式,如陆基设施的池塘内循环“跑道”养殖、设施化大(小)棚养殖、贝类中间培育平流设施、渔菜共生、“流水槽+稻田”、工厂化养殖等,海上设施的新型环保材料的海水网箱养殖、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伐式养殖等。积极引导水产养殖业向循环利用、生态友好型转变,加强水产种苗生产和存塘水产品养殖管理,保障水产饲料和苗种供应,大力推动现代渔业绿色发展。

    三、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适应产业化发展要求。

    稻渔综合种养是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和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对稻田浅水生态系统进行工程改造,通过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农机和农艺技术的融合,实现稻田的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生产经营,具有“稳粮、促渔、增效、提质、生态”等多种功能的现代农业新模式。2023年全市推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共1.4万亩,主要分布在象山、宁海、海曙和余姚等地,以稻-虾、稻-鳖、稻-蟹等种养模式为主。“水稻-红螯螯虾”综合种养模式是在普通“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基础上,水产品选择具有高价值的澳洲红螯螯虾,水稻品种选择优质稻米“甬优15”。目前已形成10个“水稻-红螯螯虾”稻渔综合种养基地,产业规模效应初步显现。“水稻-罗氏沼虾”综合种养模式是象山县自2021年开始推广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水产品选择价格较高、市场稳定、养殖操作简便的罗氏沼虾,水稻品种选择优质稻米“甬优15”、“甬优1540”,综合水稻及罗氏沼虾的平均亩产来看,经济效益显著。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以稻田为基础,以水稻和水产的优质安全生产为核心,充分利用动植物间的互作互补效应,既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又可保证粮食安全,实现养渔稳粮双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