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展规划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宁波市粮食生产情况专题报告
  • 阅读:
  • 时间:2024-03-21 09:31
  •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 作者:种植业和种业管理处、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 一、基本情况

    据统计,我市粮食播种面积为172.45万亩,较上年增加3.22万亩,增幅1.9%;亩产415.2公斤,较上年增加14.6公斤,增幅3.6%;总产71.6万吨,比上年增加3.8万吨,增幅5.6%。

    (一)春粮

    春粮生产“开门红”。全市春粮面积37.31万亩,同比增7.0%,其中小麦面积27.53万亩,同比增1.52万亩,增幅5.84%,单产291.7公斤,比上年增1.5公斤,增幅0.5%;总产8.03万吨,比上年增0.5万吨,增幅6.4%。春大豆6.14万亩、薯类3.28万亩。小麦面积、产量创历史新高。

    (二)早稻

    早稻生产表现为“三增”。全市早稻面积为22.7万亩,比去年增加4.5万亩,增幅24.7%;单产423.8公斤,比去年增加5.8公斤,增幅1.4%;总产9.6万吨,比去年增加2.0万吨,增幅26.4%。

    (三)晚稻

    晚稻生产表现为“一减两增”。全市晚稻面积为87.22万亩,比去年减少3.09万亩,减幅3.54%。其中单季晚稻66.50万亩,比去年减少5.23万亩;连作晚稻20.72万亩,比去年    增加2.14万亩。晚稻单产516.6公斤,比去年增加21.1公斤,增幅4.3%。其中单季晚稻单产539.1公斤,同比增长22.16公斤,增幅4.29%;连作晚稻单产448.36公斤,同比增长35.55公斤增幅8.61%。晚稻总产45.1万吨,比去年增加0.4万吨,增幅0.8%。

    (四)其他旱杂粮

    其他旱杂粮生产表现为“三增”。全市其他旱杂粮播种面积为35.1万亩,比上年增加0.3万亩,增幅0.7%;单产253.6公斤,比上年增加26.1公斤,增幅11.5%;总产8.9万吨,比上年增加1.0万吨,增幅12.7%。

    二、主要特点

    (一)粮食生产责任全面落实。全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在充分总结推广早稻扩种经验基础上,凝心聚力冲刺,全面高质量完成全年粮食生产任务。市县两级建立局领导包片指导制度,各级领导分别带队,加强一线实地督导检查,层层传导压力,市县乡村四级联动,一村一村、一户一户、一个田块一个田块抓任务落实,并建立了到户清册,确保粮食任务落实落地落细。制定出台粮食政策,创新产粮大县奖励、“非粮化”整治耕地恢复耕种补贴、粮食订单余缺调剂等激励政策亮点,种粮规模补贴标准居全省领先水平。打造“非粮化”整治利用规模高效粮食生产示范基地,高质量试点示范宁波“非粮化”整治成效,全市通过体系、机制、政策叠加鼓舞,形成了全市粮食生产强大动力。

    (二)早稻面积增量居全省首位。全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按照省厅和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主动作为,自我加压,把落实早稻面积作为粮食生产的首要任务和重中之重,充分利用“非粮化”整治成果,全力推进早稻等粮食扩种。据国家统计局宁波调查队数据,全市早稻播种面积为22.7万亩,比上年增4.55万亩,增幅25.0%,增量居全省首位,据农业农村部门掌握的生产情况,今年早稻全市生产任务是30.5万亩,各县市区基本都完成任务,面积为近十年最大。

    (三)粮食绿色高产创建助力稳粮增效。以高产创建为平台,集成推广高产优质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面对灾害性天气、病虫害多发等不利因素,各地精心组织实施、狠抓技术到位率,打造了一批高产高效示范方。经实割测产,小麦、早稻、单季稻、连作晚稻示范方平均亩产分别比全市平均高33.0%、33.8%、33.7%和47.3%,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在市级高产创建的带动下,全市共创建百亩方107个,共举办培训班35期,发放技术资料1万多份。推广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两壮两高栽培技术、叠盘出苗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60多万亩。通过高产创建,先进适用技术由点到片扩展,辐射带动了周边种粮农户生产水平的提高,有力促进了我市粮食增产增效。

    三、主要措施

    (一)扛稳政治责任。我局坚持把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牢牢扛在肩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指示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全力推进粮油生产工作落实、落细、落深,积极构建粮食安全长效机制,全力打好粮食安全保卫战、攻坚战、持久战,努力践行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新要求、新任务,粮食安全综合生产保供能力稳步提升,获评2022年全省粮食安全市长责任制考核第一名和第四届省政府“河姆渡杯”粮食生产先进市(县)金奖。

    (二)强化党政同责。以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为重点,协助推动考核任务落实。重点组织实施并落实耕地“非粮化”、高标农田建设、粮油面积、产量等主要考核指标。2022年,粮食安全实行党政同责考核,全市高规格召开全市农村和粮食安全工作会议,部署落实扶农惠粮、耕地“非农化”整治等重点工作,突出粮食生产这一“硬任务”,紧盯面积、产量考核指标,各级党委、政府层层签订粮食安全责任书,压实属地党委、政府粮食安全责任,充分调动地方党委政府粮食生产积极性,粮食生产工作统筹力度进一步加大。

    (三)强化政策保障。全市早稻生产政策配套覆盖面进一步延伸拓展,据统计,全市9个区(县、市)在市规模补助150/亩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规模补助、稻菜轮作、水旱轮作等配套,比如北仑区早稻规模种植补贴达到500元/亩,余姚市出台1000元/亩稻菜轮作补助。各地镇(乡、街道)也纷纷跟进,全市34个镇(乡、街道)单独出台了早稻规模种植补贴政策,北仑区霞浦街道最高补贴达到500元/亩。为增强粮油政策保障力度,督促指导区县市出台配套政策,形成叠加效应。通过及时组织发放中央一次性种粮补贴和实施规模动态补贴等手段,有效对冲种粮成本上涨压力,切实维护粮农利益,粮食生产稳产增产趋势明显。

    (四)推进“藏粮于技”。以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活动为主抓手,依靠科技和模式创新,突出良种良技配套,提高粮食综合增产能力和生产效益。2022年全市共建立市级示范方(基地)58个,其中水稻超高产攻关方5个,水稻和小麦高产高效示范方33个,旱粮示范基地4个。一是抓示范引领,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试验示范,加强技术模式的组装配套,促进先进适用技术模式的推广应用;二是抓高产攻关,组织开展单季稻、连作晚稻两个不同类型的高产攻关,每个攻关方都制定详细技术方案,落实技术骨干蹲点指导,与种粮能手结对攻关,不断挖掘增产潜力;三是抓培训指导,全面落实责任农技员制度,确保每个示范方都有农技人员蹲点指导,在生产关键时节组织技术团队专家进村入户搞培训,技术指导到田头,全面提高技术到位率。

    (五)推进提质增效。针对种粮农民增收难的现状,加快粮食种植结构调整步伐,以市场为导向,着力优化粮食品种结构,推广新型种植模式,促进粮食生产提质增效。一是大力发展优质稻米生产,建立优质稻米示范基地16个,示范推广优质稳产水稻品种和绿色生产技术模式;开展好稻米推选活动,鼓励和引导粮食生产经营主体进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提高主体优质化、品牌化、精品化意识。二是推广高效生产模式,重点推广以“水稻+”为重点的粮经结合、水旱轮作等模式,其中早稻-西蓝花、榨菜(雪菜)单季稻、水稻-红螯螯虾、马铃薯一年三熟等模式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三是加快特色旱粮发展,通过旱粮示范基地建设,加强旱粮优质新品种示范应用,并结合间作套种、林下经济等新型农作制度,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如宁海和奉化高山地区推广山稻种植,在为保持水土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为林下经济和山区特色经济提供了一条好的种植模式。四是大力实施双强行动,加强良种、良法、良田、良机、良制的集成配套,推动粮食生产全程高质高效。率先在全省实现粮食生产耕作、栽植、植保、收获、烘干的全程机械化,2022年,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86.28%,粮食机械化烘干率超过85%,继续领跑全省。

    四、存在问题

    (一)早稻扩种带来一些生产问题。一是早稻扩种造成部分土地年产出率下降,部分“单改双”和“非粮化”整治新增早稻种植地块由于技术经验、基础设施等原因,早稻产量不高,低于原作物;二是早稻扩种导致田管难度增加,一方面单双季混栽田、桥梁田的增加,有利于二化螟过渡辗转为害,农户在“双抢”和单季稻二化螟防治之间顾此失彼,二化螟偏重发生,另一方面部分农户盲目扩种,管理能力和水平无法跟上大面积种植早稻的要求,出现劳动力不足、管理失控的状况,影响了全年粮食生产。

    (二)灾害性天气多发,粮食生产受到较大影响。2022年自然灾害频繁:7月、8月持续性罕见高温热浪,高温综合强度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同时降水异常偏少,气象干旱持续发展,高温干旱影响单季稻生长发育、部分单季稻结实率大幅下降,玉米、番薯等旱粮生产也受到严重影响;9月台风“轩岚诺”和“梅花”先后来袭,给我市带来狂风暴雨,造成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倒伏、被淹,对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五、对策建议

    (一)全力抓好粮食生产。一是持续增强工作力度。提早布局早稻、小麦、晚稻等粮食品种生产,统筹生产布局,因地制宜调优春耕、夏管和秋冬种结构,及时指导推进重要农事节点生产。统筹谋划生产布局,推进闲置土地季节性流转,发展规模化生产,力争作物种植效益不断提高。确保粮食和蔬菜生产任务全面完成。二是持续增强粮油政策保障力度。一方面积极争取提高补贴标准。2023年,经与市财政部门沟通,争取市级油菜规模种植补助标准提高100元/亩,达到220元/亩,鼓励区(县、市)配套,增强粮油规模种植政策保障力度,调动种植积极性。另一方面,主动与市发改等部门协商对接早稻、小麦收购工作,调研订单收购政策制定,配合做好政策出台和收购工作,畅通收购渠道,解决后顾之忧。

    (二)加强粮食生产科技支撑。大力实施“农机+科技”双强行动,加强良种、良法、良田、良机、良制的集成配套,推动粮食生产全程高质高效。一是强化粮油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作用,推出“首席专家+科研团队+种植大户”的“三结合”模式,组织专家团队包片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提高粮食生产科技水平;二是继续加强粮食生产科技投入,集中技术力量和项目资金,加大相关技术的研究、总结和推广,进一步完善技术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提高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三是加大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力度,进一步加强稻虾共生、稻虾轮作等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模式示范推广力度,同时加大对西蓝花-早稻、蔺草-晚稻、油菜-单季稻、绿肥-单季稻、榨菜(雪菜)-单季稻等农民应用意愿较强的新型种植模式的推广力度。

    (三)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工作,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切实增强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做好梅雨季、汛期防汛防台等各项工作。完善工作预案,保持与防指、气象、水利等部门高频互动,开展全面风险隐患排查整改,加强灾情监测预警,强化指导服务,坚持自然灾害防御联系工作机制,深入一线开展防灾技术指导,做好灾后生产恢复,指导农民加强灾后田管,抓紧改种补种,及时修复灾毁农田和设施,加强救灾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调剂调运,支持灾后生产恢复,最大限度确保粮油生产安全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