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展规划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宁波市“三品一标”工作专题报告
  • 阅读:
  • 时间:2024-12-17 15:42
  •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 作者:市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中心
  • 宁波市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中心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管理各项工作,绿色优质农产品在数量、质量、效益上取得了新突破,“三品一标”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我市“三品一标”生产现状

    “三品一标”是政府主导的优质安全农产品公共品牌,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重要手段。2022年全市新增“三品一标”总数125个,其中新增绿色食品获证产品39个,无公害农产品83个,有机农产品3个。全市有效期内绿色食品300个,位列计划单列市第一,全省第三;地标农产品20个,位列全省第二;中绿华夏有机农产品4个;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1个,绿色生资企业2家。“三品一标”总数突破1600个,面积近200万亩,绿色优质农产品比率65.5%,为我市绿色优质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提供有力保障。

    目前我市“三品一标”产业已基本涵盖粮食、蔬菜、水果、林特、中药材、畜牧、水产等多种初级农产品和部分初级加工产品,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生产、加工、包装、储运和品牌营销等认证产品产业链体系,为我市“三品一标”发展提供了稳固的产业基础。其中粮食、果蔬、林特产品占比较大,约占总量的70%,也是我市“三品一标”产业的主力军。近两年我市绿色食品认证得到了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精品绿色农产品基地创建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程的实施。

    二、“三品一标”工作主要做法

    (一)强化绿色优质农产品认证管理。按照中绿中心的工作计划和市农业农村局的有关文件要求,积极抓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管理,全力提高获证产品总量和规模。一是摸清新申报产品动向。及时了解申报动向,明确各地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的申报任务。二是按照“稳存量、优结构、扩规模、增总量”要求,组织一批规模较大、基础较好的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等主体发展绿色食品,不断丰富产品种类和加工类产品数量。如组织慈溪东菱果蔬专业合作社、宁海粮食收储有限公司、宁波宏伟食品有限公司等优质生产主体获得绿色食品认证。三是严格审查把关,确保申报材料质量。严格按照认证程序组织开展现场检查,材料预审和再预审。

    (二)强化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和精品绿色农产品基地创建。一是组织落实2022年新申报的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和精品绿色农产品基地创建项目。根据农业农村部和市农业农村局的工作要求和部署,确定奉化水蜜桃和宁波岱衢族大黄鱼为2022年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项目,计划总投资1000万元。确定鄞州区横溪镇茶园精品绿色农产品基地、余姚市大岚镇茶叶精品绿色农产品基地等6个基地为2022年精品绿色农产品基地创建项目,计划总投资569万元。二是开展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作和精品绿色农产品基地创建项目督查指导,对在建项目进行现场调研和抽查指导,及时了解建设内容、工作进度、资金使用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逐一提出改进措施,努力确保在建项目按期完成建设任务。截止2022年底,已完成宁海白枇杷、溪口雷笋、长街蛏子等地标保护工程市级综合验收,海曙横街竹笋、鄞州瞻歧紫菜等11个精品绿色农产品基地项目验收。

    (三)强化绿色优质农产品证后监管。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获证产品的监管,强化标志使用和产品抽检,组织绿色食品企业年检和专项检查,以高标准、严要求、“零容忍”的姿态持续推进绿色优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年共组织开展了市级“三品一标”交叉检查、专项检查、“三品”抽检、绿色食品市场监察等活动,举办绿色优质农产品管理技能培训班和无公害绿色食品企业内检员培训班,完成200多家绿色食品企业年检。“三品”抽检140余批次,总体合格率达到99%。

    (四)强化绿色优质农产品品牌宣传。多渠道、多形式、多途径开展绿色优质农产品品牌宣传,努力提升我市绿色优质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力。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和互联网等传媒宣传,举办绿色食品宣传月,参加中国绿色有机食品博览会、农产品地理标志展会和农交会,开展科技助农下乡活动等形式,积极宣传推荐我市“三品一标”绿色优质农产品,品牌公信力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不增强,品牌价值大幅提高。

    三、制约我市“三品一标”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是产业结构不平衡。我市“三品一标”绿色农产品认证产品多以种植业(农业、林特业)产品为主,占到总认证数的70%以上,畜牧和水产类产品比例偏低。加工类产品占比也明显低于初级产品,这十分不利于我市“三品一标”的进一步协调发展。

    二是产品价值没体现。“三品一标”农产品作为绿色优质农产品的高端产品,实行的是体系化管理、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其生产管理成本一般要比普通农产品高5-20%以上。除了少数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外,多数产品无法真正体现出优质优价的优势,严重影响了企业生产积极性。

    三是政策扶持待加强。目前除了绿色食品续展产品实施补助外,对新认证绿色食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创建和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企业申报等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措施,对企业绿色农产品认证的积极性产生了一定影响。

    四是品牌推广要加大。当前,部分市民仍缺乏对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标农产品的概念认知,消费者的认同感并也不强。同时,部分生产主体对“三品一标”认证品牌的推广缺乏积极性,直接影响了品牌的市场认知度。

    四、推进我市“三品一标”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产品认证和监管服务,保障绿色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进一步加大绿色食品的认证和监管服务,持续提高优质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一是加强引导和指导服务,不断优化绿色食品结构。引导优质加工企业、规模主体申报绿色食品。二是充分发挥精品绿色农产品基地等项目作用,培育和壮大绿色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将优质的经营主体(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列入宁波市精品绿色农产品基地创建项目申报主体,进一步发挥项目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三是强化绿色食品证后监管,提升绿色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全市每年安排“三品一标”专项抽检100批次,中绿中心绿色食品专项抽检25批次以上。扎实开展绿色食品产品质量安全抽检、标志使用管理检查等证后监管专项行动,规范绿色食品生产和经营行为,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稳步提升绿色食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推动绿色食品产业稳定健康发展。为快速发展壮大我市绿色食品产业,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市、县、镇三级政府高度重视,出台更为有利的扶持政策。一是以生态补偿(减少肥药使用、保护生态)的名义,增加对新申报产品和续展产品的专项补贴,以弥补成本增加。二是对新申报种植业产品、新认证绿色生产资料认证企业进行补助。对列入全国绿色食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园区和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给予奖励补助。三是增加对精品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和设立绿色食品品牌建设专项资金,强化绿色食品会展、宣传、培训等相关活动。

    (三)拓宽宣传渠道,提升绿色优质农产品品牌影响力。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进一步提升我市绿色优质农产品的品牌公信力和市场影响力。一是政府搭台,企业参与。利用各级政府搭建的公共宣传展示平台,动员、鼓励企业参与绿色食品宣传月、绿色食品博览会、农交会地标专展、市绿特优新农产品展销会等活动。二是商企联合,直供直销。积极组织、引导绿色食品企业对接流通企业、大型商超、社区农产品营销平台,帮助对接政府、医院、学校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等食堂,推进绿色优质农产品直供直销。三是线上线下,同步推进。联合相关主体集中打造宁波市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专馆),利用“淘在乡村”小程序、企业微信公众号等智能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信息平台,线上线下结合,多层次推进产品营销,提升品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