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简040
第26期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2024年11月11日
本期目录
【要情聚焦】
●我市持续深化农指员制度探索助农帮扶新模式
●我市出台“四项指引”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走深走实
●我市10个茶产品获省级金奖
●我市多举措筑牢肉类产品质量安全防线
●鄞州区持续激活乡村经济要素活力解锁农户增收“共富密钥”
●宁海县紧抓“三加举措”助推秸秆离田“变废为宝”
【标题简讯】
▲我市2名选手在第六届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全市首个院士级农业智能装备专家工作站完工验收
【他山之石】
◆平湖聚焦“三新”赋能打造未来农场“绿迹案例”
◎要情聚焦
●我市持续深化农指员制度探索助农帮扶新模式。今年以来,我市深入实施农指员履职赋能全域提升行动,全面推行农指员对标履职、职能部门组织保障、派出单位关爱赋能“三张清单”,助农增收创收取得实效。目前,第十四批农村工作指导员共选派2148名,累计落地项目1200余个,落实帮扶资金1.3亿元。一是精准选派强指导。以“因村派人,因人选村”为导向,将派出单位的职能优势和农指员个人特长与派驻村的实际需要相结合,根据实际情况对派驻村进行动态优化调整。如,将市生态环境局农指员调整至大堰镇箭岭村,共同推动全国首个生态环境教育特色村建设;将宁波开放大学农指员调整至象山墩岙村,共同创建“乡村治理学院”。二是助农拓销惠民生。精选“农指优选”产品,采取“线上+线下”并行模式,线上依托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线上商城,线下常态化开展农产品展销活动。今年9-10月,分别在市行政中心和省行政中心举办“农指优选”惠民共富展销活动,两次展销活动共有304个农产品参展,累计1.1万人次参与购买,销售总额达68万余元。三是组团帮扶促发展。采取“片区联盟、抱团发展”的模式,鼓励有产业基础、有发展意愿的村抱团试点实施一批短平快、小而精的产业共富小微项目,精准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如,象山片组4名农指员结合当地实际,牵头组织实施象贝母党员干部结对帮带共富增收项目,该项目共计投入资金95万元,带动99户低收入农户种植象贝母,户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
(区域协调发展处)
●我市出台“四项指引”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走深走实。今年以来,我市聚焦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和问题漏洞,通过“一地创新、全市共享”,细化形成了村级合同、债务、资金、用工等方面的四项工作指引,该项成果被省农业农村厅吸收形成浙江省“三资”日常监管10项制度,被中纪委在全国推广。一是强化村级合同“全周期”管理。由镇乡(街道)统筹各方力量,对村级合同全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编制工作“流程图”,构建贯穿合同全过程的监管模式。如,奉化区开展试点以来,已梳理历史存量合同约4950份,纠正超期未履约、条款不合规等问题合同271份,解决遗留问题104个。二是强化村级债务“全链条”监管。强化镇乡(街道)对债务风险村(社)的预警监督管理,构建起村级债务清查、预警、审核、化解“全链条”监管模式。如,余姚市开展试点以来,累计发出债务预警235次,目前列入中风险村16个、高风险村17个,同比分别下降6%和15%。三是强化村级货币资金“全量化”盘活。引导村(社)通过竞争性存放、自愿商定、定向出借等方式实行货币资金“精细化管理”,合理确定活期“周转资金”,并与银行协商采用“协定存款”提高利率。今年以来,全市累计盘活村级闲置资金57.5亿元,增加年利息收入4466万元。四是强化村级用工“全流程”规范。规范临时用工流程,明确用工决策、登记、审核报结和支付入账四个环节,并对农村常见的4类临时用工提出工资支付参考范围,强化“线上”“线下”双公示。如,宁海县长街镇开展试点以来,已有劳务误工申请1300余条,同比减少务工派工费用近两成。
(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处、市乡村振兴促进中心)
●我市10个茶产品获省级金奖。近年来,我市聚焦宁波名茶质量品质,持续打造宁波好茶产区概念,推进茶产业稳步健康发展。近日,省农业农村厅浙江绿茶推介全国行活动组委会公布2024浙江绿茶推介西安行活动金奖产品名单,我市10家单位选送的茶产品获得金奖,数量居全省前列,较去年增加3个。一是加强新品种选育推广。加强与浙江大学、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合作,依托多用特异彩色茶树种质创制、新品种选育及应用等科技创新项目,开展优质特异新品种选育。近两年自主选育采金毫、曙雪等茶树新品种8个,获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证书7个;望海茶1号和御金香品种加工的茶叶屡获“中绿杯”质量推选等活动金奖。二是建设标准化生态茶园。以春季名优茶生产为主导,持续加强名优茶立体采摘管理模式和茶园绿色防控基准化技术应用,严格执行《名优绿茶生产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茶园面积近万亩;针对茶叶大户、茶企年轻骨干等开展茶园管理、加工关键技术等培训指导,年培训茶农200余人次。三是打造多元化好茶体系。巩固提升名优绿茶优势,扩大功夫红茶生产,大力开发白茶、黑茶、抹茶等花色茶类,打造以名优绿茶为主导、多种茶类协同发展的好茶产区。如鄞州区通过特殊窨制工艺,创新推出入口清甜的栀子花茶、桂花茶等新型茶品,拓宽茶叶客户群体,开发夏秋茶叶消费市场,实现各类新型茶叶高峰销售量每日300斤,每亩新增收益2000多元。
(种植业和种业管理处、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我市多举措筑牢肉类产品质量安全防线。5月以来,我市深入开展肉类产品综合治理提升行动,严厉打击肉类产品违法行为,筑牢肉类产品质量安全防线。一是聚焦重点靶向发力。紧盯畜禽养殖、调运、屠宰和无害化处理等重点环节,检打结合、以打促防,对排查发现的问题和隐患,要求限期整改到位,督促企业严格落实进出场查验登记、肉品品质检验、“瘦肉精”自检等制度,规范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做好“肉品品质安全第一责任人”。截至目前,累计出动执法人员3507人次,检查相关主体1332家,开展监督抽检112批次。二是数智赋能精准发力。坚持问题导向,充分应用浙江省数字畜牧应用系统等监管平台,加强家畜流通调运环节监控力度,精确追踪案源线索。健全“线上+线下”风险联动处置机制,汇集网络监测、群众举报、日常巡查、监督抽检等多渠道信息,分析研判潜在风险,及早发现处置违法行为,实现精准打击。截至目前,累计受理举报16起,立案9起,涉案肉品11.1吨,货值金额74.8万元,并成功捣毁私屠滥宰窝点1个。三是部门联动协同发力。密切与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的风险交流、执法联动,深化行刑衔接,加快构建条块结合、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工作格局,严厉打击私屠滥宰、非法调运等违法行为,实现一体化全链条查处打击,形成有力震慑。截至目前,累计开展联合行动9次,移送涉刑案件2起;海曙区持续深化食药环领域行刑衔接“1357”工作机制,向公安部门移交“瘦肉精”线索3起。
(市农业行政执法队)
●鄞州区持续激活乡村经济要素活力解锁农户增收“共富密钥”。今年以来,鄞州区创新“输血”与“造血”有机结合的帮扶手段,不断激发乡村闲置农房、土地资源等要素活力,推动农民增收致富。2024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153元,同比增长6.3%,收入绝对值和增速均位列全市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倍差较上半年进一步缩小至1.60。一是共富产业帮扶持续“发力”。创新“人人共享”的共富分红模式,将财政资金投资到农村自然资源开发、农村经营性集体物业等共富项目,以收益量化分红给低收入农户,实现村集体和农户双增收,截至10月底,全区开展产业共富项目试点3个,项目总投资4350万元,惠及1800余户低收入农户。二是闲置农房盘活持续“赋能”。结合和美乡村建设重点工作,统一规划闲置农房盘活改造、修缮,采用自营、租赁、合作、入股、委托等方式,因地制宜盘活闲置农房,发展休闲旅游、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乡村产业。截至10月底,累计盘活闲置农房189间,增加农户财产性收入425.33万元,村集体增收103.54万元。东吴镇童一村被评为市首批闲置农房盘活特色样板村。三是惠农政策帮扶持续“加码”。围绕经济相对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不断落实惠农扶农支持政策,强化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创新实施低收入农户“共富19条”,过渡期内延续给予帮扶政策。截至10月底,完成下拨本年度村级基层组织建设补助经费3500万元,其中行政村人员经费补助资金1390万元,行政村综合管理经费补助资金2110万元;全区低收入农户1873户2497人,较去年年底减少14户68人。
(鄞州区农业农村局)
●宁海县紧抓“三加举措”助推秸秆离田“变废为宝”。今年以来,为实现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双赢,该县紧抓政策、服务、增值三举措,加速秸秆离田“变废为宝”。2024年,预计全年秸秆机械打捆离田面积可超2万亩,较去年翻两番;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8%、离田利用率30%以上,较去年分别提高0.33、7个百分点。一是加强政策先行,保障前端设备应用。针对秸秆打捆离田机械价格高补助低、购机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实行“以补促购”政策,全市率先出台高比例打捆机械购机补贴,补贴比例由往年的不足20%提高至50%,激发农户购机积极性。目前,全县秸秆打捆机备案数15台,较去年增长11台。二是加强田间服务,保障中端高效离田。破解小农户秸秆离田率低难题,探索“机械共享、跨镇服务”模式,组建秸秆打捆服务队,开展半径辐射式全域“0元打捆”,同时购置新型圆捆打捆机,实现较方捆3倍高效离田。截至目前,全县共组建秸秆打捆服务队15个,秸秆机械打捆离田面积已达1.1万亩,较去年增长100%。三是加强高值发掘,保障终端综合利用。巧用秸秆成本低、营养丰等优点,新建“1+X”秸秆综合利用企业,通过猪粪发酵、蚯蚓动物反应器等加工线,主推肥料化、发展燃料化和饲料化的“一主两辅”秸秆利用模式,发掘秸秆资源价值。如宁海县浙江青山绿丰生态有机肥有限公司以秸秆代木屑,每年消耗秸秆近9千吨,可生产有机肥1万多吨,节本增效超60万元。
(宁海县农业农村局)
◎标题简讯
▲我市2名选手在第六届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1月5-6日,第六届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在浙江省湖州市举行。本次大赛由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主办,主题为“技能铸就兴农本领,人才助力乡村振兴”。赛事设有农机驾驶操作员、农业经理人、水产技术员、动物疫病防治员、橡胶割胶工、茶叶加工等6个赛项,我市马建波、朱涛2名选手在决赛中荣获一等奖,系我市选手参加该赛项以来取得的最佳成绩。
(市农机畜牧中心、市海洋与渔业执法队)
▲全市首个院士级农业智能装备专家工作站完工验收。近日,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宁波专家工作站实验基地(水果番茄精品园二期)顺利通过完工验收。该项目坐落于镇海区澥浦镇湾塘村,总投资约7771万元,占地约50亩。项目配备国内领先的智能温室系统、现代化栽培设施、高效的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及智能化装备,旨在打造一个专为高品质水果番茄量身定制的工厂化生产标杆平台。
(镇海区农业农村局)
◎他山之石
◆平湖聚焦“三新”赋能 打造未来农场“绿迹案例”。平湖市创新采用“清洁化生产+机械化设备+数字化管理” 的技术模式,成功打造了“投的起、用的好、赚的多”的绿迹未来农场样板,输出标准化服务,实现创新、高效、绿色、协同发展。成功入选全国智慧农业典型案例,浙江省首批“数字农业工厂”和“未来农场”。一是种植“新”模式,实现可持续清洁化生产。采用土培、沙培、气雾培三大种植方式,构建起良种良法良技融合的技术规程。自有专利的沙培种植是主推模式,该模式以沙为介质,结合水肥一体化与节水灌溉方式供给营养液。其中,沙培芹菜相较于传统模式,水肥用量下降约40%,产量增加30%至50%,且生产全程不打农药,产品品质深受市场好评,供不应求。二是打造 “新”基建,实现农艺农机融合高效。夯实基地“设施化+机械化”建设,对基地育苗、生产、资源循环等功能区等生产设施进行智能化改造,布设传感物联设备,打造生产管理新基建,基地生产设施化率达100%。针对性研发打造了园区北斗差分站、无人运输车、无人植保车、施肥机等自动化装备,实现从耕地起垄覆膜到植保采收分拣全过程机械化。依托物联网技术、北斗导航等技术,在灌溉、水肥、环境、温控等流程实现自动化控制和智能调度。三是数据“新”驱动,实现精准管理和模式输出。利用区块链技术,集成IoT设备、软件平台、算法模型,打造“农智云”平台,形成一套最小管理颗粒度可落实到“单个人、单颗菜”的标准化管理流程,实现“人事物财”全过程数字化、精细化管理,基地管理人效提高到了200亩/人,生产效率提高了50%以上。标准化服务模式已推广至7个省,覆盖面积2.1万亩,服务对象年产值1.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