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报信息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宁波农业农村信息2024年第2期
  • 阅读:
  • 时间:2024-01-30 17:15
  •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 作者:
  • 甬简040

    第2期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2024年1月29日

    本期目录

    【要情聚焦】

    ●鄞州区新增2项省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镇海区连续三年获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优胜县

    ●余姚市聚焦“机械强农”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

    ●象山县突破“兰花蟹”驯养瓶颈填补国内空白

    【标题简讯】

    ▲宁海县2项特产上榜《中国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

    ▲2024年浙江迎春花展在镇海区开幕

    【他山之石】

    ◆山东省日照市用“清改用”规范农村“三资”监管 

    ◎要情聚焦

    ●鄞州区新增2项省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近年来,鄞州区抢占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先机,积极推进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挖掘、保护、申报工作,守好鄞州“乡愁”文化。近日,鄞州区雪菜文化系统、白肤冬瓜种植系统入选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库名录。一是强化保护、留住根魂。如将韩岭白肤冬瓜列入地方特色种质资源属地保护对象,制定保护方案,选择隔离条件好的山岙作为保护种植地块,最大程度地防止昆虫传粉、自然传粉和人为影响,现已实现白肤冬瓜种植约50亩左右,一亩地产量4千斤左右。二是开发利用、泽惠当代。发挥品牌优势,将文化遗产变为村民致富“聚宝盆”。构建以“引发”“新紫云堂”“三丰可味”等企业为龙头的鄞州雪菜产业链,打造一批中国驰名商标和省市雪菜名牌产品。2023年,全区种植“鄞州雪菜”面积超2万亩,年产8.5万余吨,产值超1亿元。三是弘扬文化、传承遗产。顺应时代发展,将农业文化好故事融入新表达,以新表达召唤农业文化遗产的影响回归。如建成占地3.5万平方米鄞州雪菜博物馆,分历史演绎、雪菜栽培、腌制加工、美食烹调、回味无穷等7个部分,展览500多件实物,全面展现“邱隘咸齑腌制技艺”等雪菜文化系统。

    (鄞州区农业农村局)

    ●镇海区连续三年获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优胜县。近年来,镇海区突出分类志愿宣传、基础设施提档和专项督查检查,纵深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工作。2023年,该区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减量3.3%,生活垃圾处理率达88.73%,资源化利用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均保持100%,连续三年荣获浙江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优胜县(市、区)称号。一是升级投运设施。按照“一栏二图三点四桶五机制”设施规范要求,全面更新完善信息公示栏、点位分布图等,累计更新公共投放点分类垃圾桶2664个、清运车43辆。全面对标城市垃圾分类标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补强农村垃圾分类设施薄弱环节,持续提升设施建设标准。如九龙湖村投入108万新建九龙湖村标准化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归集点,解决该村无收运场地的难题。二是完善监督机制。在实行“日巡查、日反馈、日整改、月通报”的监督考核制度基础上,增设精细化专项检查。针对垃圾归集点混投、三大件堆放点管理不规范、垃圾过夜等突出问题,开展“夜查行动”等专项督查,整改场站管理不规范等12处问题;并通过定期回头看检查制度,减少类似问题返潮现象。三是汇聚多方合力。镇海区以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垃圾分类志愿者回信为契机,8月成立区级垃圾分类志愿者总队,全年累计开展各类宣传活动138次,宣传人数5455人,形成了“美丽乡村,人人有责,人人共建”的氛围,2023年,相关案例获第十一届全国母亲河奖绿色贡献奖。以“黄背包”为代表的志愿团体长期活跃在美丽乡村垃圾分类一线,发动志愿者清理山林河道垃圾并进行分类。            (镇海区农业农村局)

    ●余姚市聚焦“机械强农”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余姚市围绕水稻、茶叶、畜牧等三大主导产业,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和高质量发展。2023年底,获评省第三批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称号。一是“机器换人”促转型。每年安排地方财政资金700万元,用于农机购置和示范项目补助,2023年新增各类农业机械1200余台(套),同比增长26%。组织农技、农机、数字化等专家,指导开展卫星平地宜机化改造、西兰花机械移栽、机械化养殖等技术试验,总结提炼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二是数智融合促发展。深化农业领域数字化改革,开发“全民飞手”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基于北斗导航的水稻种植全智能化“未来稻田”,推进“四明红”革命老区富民强村应用场景。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与浙江大学、浙江农科院等20多家高校院所开展合作,建立各类试验基地、工作站100余个,建成全程机械化应用基地10个、农机创新试验基地5个。三是集成服务促共富。围绕蔬菜、杨梅、竹笋等特色产业,推进农事服务中心建设,集成式提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科技推广应用、农业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等综合农事服务解决方案,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2023年,建设首批省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1家、区域性农事服务中心2家;在鹿亭、梁弄等山区乡镇(街道)共建成笋丝、粉丝烘干集中加工点16个,推广轨道运输机130公里。

    (余姚市农业农村局)

    ●象山县突破“兰花蟹”驯养瓶颈填补国内空白。5月以来,象山县聚焦“兰花蟹”(远海梭子蟹)人工养殖,严把苗种选育、养殖模式、技术指导三大关口,在国内首次实现远海梭子蟹的人工育苗,有效填补海水蟹养殖领域空白。一是育种技术优化。从福建、广东引进“兰花蟹”种蟹100只,选用复合型饵料和生态育苗技术,培育高成活率、高质量、环境友好型的“兰花蟹”幼苗。截至目前,“兰花蟹”种蟹运输成活率达95%,抱卵蟹成活率60%,优质抱卵率达80.7%,育苗成活率47.64%(蟹类育苗平均成活率为10%)。二是养殖模式探索。选用单独精养,与梭子蟹、文蛤、日本对虾混养和与南美白对虾混养三种养殖模式对“兰花蟹”幼蟹进行试验对比,养殖4-5个月后发现混养“兰花蟹”幼苗全部死亡,单独精养“兰花蟹”生长状态良好。截至目前,“兰花蟹”最大公蟹全甲长12.8厘米,全甲高6.7厘米,重量230克,平均重量在180克以上,亩均存塘数量300只以上,预计亩产达60千克。三是加强技术指导。组织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浙江万里学院科研处、象山县渔业局等单位的多名专家骨干,每半个月下沉基地,就水质控制、饵料投喂、病害防治给予针对性指导。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实现远海梭子蟹工厂化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突破,累计开展繁育苗种210万尾,销售额达20万元,推广养殖面积300亩。

    (象山县渔业局)

    ◎标题简讯

    ▲宁海县2项特产上榜《中国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日前,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发布首批《中国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宁海县农业农村局牵头组织企业申报的长街蛏子和“宁海白”枇杷2个农产品光荣上榜。

    (宁海县农业农村局)

    ▲2024年浙江迎春花展在镇海区开幕。1月25日,为期一个月的2024年浙江迎春花展·宋韵插花文化宁波行暨镇海区第四届草莓节在镇海区开幕,活动主题为“年宵花·中国年”,设迎春花展主会场、盆景分会场、兰花分会场和农副产品展销区等,共有省内外470个商户、5750个展品参展。

    (镇海区农业农村局)

    ◎他山之石

    ◆山东省日照市用“清改用”规范农村“三资”监管。2023年以来,山东省日照市抓住全省在主题教育中开展农村集体“三资”侵占挪用问题专项整治的有利契机,运用“四下基层”经验,打出一套“清改用”的组合拳,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全面提质增效。专项整治以来,全市已整改不规范农村集体经济合同10050份,收回违规占用的资产217余处,资源7600余亩,直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4360余万元。围绕“清”。充分动员镇村两级,运用查阅合同、调阅账目、走访座谈、实地查看等方式,对村级“三资”情况进行全面起底,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对每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先账内、后账外,先资金、后资产、再资源”的顺序,逐村核实厘清集体资产及负债情况,掌握集体资产存量、结构、分布和效益,确保账实、账款、账据相符。围绕“改”。树立整治到底的导向,紧紧盯住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下硬功夫解决。针对部分“三资”侵占挪用跨度长、情况复杂的问题,探索采取“仲裁+调解”的方式,每个区县成立20人左右的仲裁员队伍,筛选政策和法律水平高、熟悉村情民情的老党员、老支书作为调解员,打好“亲情牌”“政策牌”化解矛盾纠纷。围绕“用”。创新打造闭环式数字化“三资”监管模式,通过数字化赋能、常态化公开等方式,进一步加强源头防范。同时,充分发挥党组织统筹协调作用,积极探索跨村联建、强村强企带动、“飞地经济”等抱团发展方式,在用好用活“家底”上下功夫,通过摸清底数、盘活存量,进而优化配置、科学管理,实现农村集体“三资”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