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简040
第30期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9月14日
本期目录
【要情聚焦】
●我市“三举措”推进水产养殖尾水治理
●海曙区把好“三关”保障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
●余姚市临山镇葡萄设施农业成效显著
【标题简讯】
▲我市象山红美人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慈溪正大蛋业被列入国字号示范基地
【党建之窗】
★“江北农好”激活乡村振兴红色引擎
【他山之石】
◆崂山区党建统领乡村资源共享助力共同富裕
◎要情聚焦
●我市“三举措”推进水产养殖尾水治理。近年来,市农业农村部门按照“优质、高效、绿色、生态、安全”要求,抓好养殖尾水治理,推进健康养殖各项工作。截至2022年底,全市养殖尾水治理面积9541公顷,基本实现全域零直排目标。一是多级联动形成整体布局。出台《宁波市水域滩涂养殖规划》、《宁波市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方案(2018—2022)》,区(县、市)两级分别成立水产养殖尾水治理领导小组,科学划定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禁止养殖区,实行“清单式”、“表格化”管理,定期分析汇总调度,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治理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年度考核。二是提炼经验保障技术支撑。加强与各科研院所合作对接,探索不同养殖尾水治理工艺提高尾水处理效果。综合运用菌藻净化、贝类过滤、生态浮岛、生态沟渠、生物协同修复等技术,提出了以养殖尾水高效处理与资源化再生利用为核心的海水养殖池塘“藻-贝-植”尾水处理模式。三是强化监管形成长效机制。组织对全市尾水处理示范点进行全面检查评估,明确领导责任、专门机构管理和专人定期巡查的长效机制,指导各地开展养殖尾水跟踪监测。截至2022年底,全大市尾水排放检测点增加到463个,全年累计获取检测样品2842个、各类水质指标有效数据12755个。(渔业渔政渔港管理处、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
●海曙区把好“三关”保障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8月以来,海曙区坚持把好顶层设计、普查队伍、质量标准三道关,扎实推进土壤“三普”工作。一是把好“顶层设计”关。成立由农业农村、财政、发改、资规、统计、水利、生态环境等部门组成的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下达区级保障经费500万元,研究印发实施方案,明确任务书、路线图,按时间节点倒排任务、挂图作战,确保任务高位推进。二是把好“普查队伍”关。树立“一盘棋”思想,优化普查队伍构成,充分协调省农科院、第三方机构等各方力量,形成“政-企-校”联动,全区土壤普查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达到31名。采用“线下”+“线上”结合模式,开展全过程技术指导和业务练兵,增强专业导向与作业能力,已组织开展培训2期,通过结业49人。三是把好“质量标准”关。安排专家全程指导监督,采样队、质控员、平台管理员无缝开展自检和互检。内业检测技术人员、质控人员与内业检测专家以分级检查、抽查复核为抓手,对样点土壤实行“一点一码”全程追溯,实现土壤普查全过程质量控制,做到“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 (农田建设处、海曙区农业农村局)
●余姚市临山镇设施农业成效显著。余姚是“中国葡萄之乡”,“余姚葡萄”品牌获国家地理标志认定,品牌价值达10.93亿元,临山镇是浙江省葡萄特色农业强镇,该镇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一是设施投入足。大力投入葡萄温室、避雨、喷滴灌溉、智能化设备等设施农业建设,累计投入资金3.5亿元,实现全镇12000亩葡萄设施农业全覆盖,辐射带动周边市内外葡萄种植30000亩。二是经济效益高。运用三膜、单膜、避雨大棚等设施,结合栽培技术、品种优化,拉长葡萄采摘期,实现葡萄提前半个月开摘,延长一个月结束,病虫鸟害减少60%、农药减量70%、肥料增效50%、灌溉节水30%。该镇年产鲜食葡萄3万吨,平均亩产值2.5万元。三是产业融合深。以葡萄为媒融合果品庄园、农家乐园、休闲垂钓、山水景观、现代娱乐等元素,建设800亩的葡萄设施农业观光园。打造余姚市“江南葡萄沟”农业精品线,举办“千年临山卫,江南葡萄沟”节庆活动,推动一二三产农文旅深度融合,年接待游客18万人次,创收720万元。
(产业发展与市场信息处、余姚市农业农村局)
◎标题简讯
▲我市象山红美人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公告,我市象山县农业农村局申报的“象山红美人”已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并核发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证书。截至目前,我市共有3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有效期内农产品。
(市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中心)
▲慈溪正大蛋业被列入国字号示范基地。近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公布首批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单位名单,全国仅有178家示范基地入榜,慈溪市正大蛋业有限公司入选,系宁波市唯一获此殊荣的示范基地。
(慈溪市农业农村局)
★党建之窗
“江北农好”激活乡村振兴红色引擎
近年来,江北区农业农村局党委紧扣乡村振兴目标,坚持“党建共建”强合力,“红色团队”优服务,“党建农播”促共富,强化“江北农好”党建品牌对“三农”工作的引领,实现江北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
一、高水平结对共建,打造乡村共富联合体
坚持红色引领乡村振兴,积极发挥“村+机关”结对共建作用,推动要素互换、优势互补,支持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入股联合、项目开发、合资合作等形式做强新型集体经济,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23年,区镇两级联动开展环云湖片区红色共富行动,完成《环云湖片区红色共富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修订,新增旅游线路2条,实现慈城环云湖片区环境整治、服务配套、景观设计全面提档升级。
二、高效能资源共联,打造红绿联动双引擎
坚持红色赋能绿色产业,依托区域党建联盟,一体化推进延链补链、质量提升和品牌打造,加快培育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产业,让乡村空间不断增添城市元素,引领带动江北全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如慈城镇虹星村通过农业产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国内外市场拓展、电商数字化运营,做好盆景文章,建立占地面积1.1万方的直播基地,年电商直播销售额近1500万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过130万元。
三、高质量服务共享,打造乡村振兴新窗口
坚持红色带动志愿服务,组建“江北农好”党员志愿服务队,联系服务30个基层单位,依托智汇田间、三农讲坛等载体,常态化开展“三联三送三落实”活动,推动工作力量向基层下沉,服务向基层延伸。组织开展“书记比武·聚力共富”活动,选派17名优秀区级农指员(第一书记)驻经济相对薄弱村、乡村振兴重点村、重点项目村开展帮扶结对,成功落实帮扶计划资金200万元、引入捐赠资金5.76万元、落实项目16个,助力乡村共富发展。
(江北区农业农村局机关党委)
◎他山之石
崂山区党建统领乡村资源共享助力共同富裕
今年以来,崂山区纵深推进党建统领乡村公共资源共享行动,以“乡村公共资源+共富公司”模式整合各类乡村优势资源,把党建工作触角延伸到产业发展各个神经末梢,推动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趟出了一条共同富裕新路子。
一、强化党建统领组织优势,从“单兵作战”到“合力攻坚”
坚持“组织力+市场力”相结合,出台《强化党建统领推动乡村公共资源共享促村集体增收的实施意见》,成立工作专班,一体化顶格推进。坚持党建统领、市场逻辑、协调联动的思路,充分调动各街道党委龙头作用,聚焦村情社情,建立健全乡村公共资源共享10套工作台账,理清村集体资产资源,强化问题导向,累计摸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源型资产259262亩、低效利用资源性资产88亩、闲置资源性资产1107亩、被侵占资源19亩,梳理经济合同1459个,整改问题合同55个,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892间,累计助力村集体增收5176万元,通过统筹谋划,深入实施,将党建统领乡村公共资源共享行动不断走深走实。
二、激活闲置资源内生动力,从“机械相加”到“深度相容”
积极探索资源整合、高效利用新路径,在建立台账、查摆问题的基础上,强化抱团、融合和市场的理念,着力破解公共资源闲置、碎片化等问题,进一步拓宽集体增收渠道。深挖闲置和低效利用的资产资源潜力,多途径盘活闲置的厂房、“僵尸”企业所占土地、闲置宅基地等资源,推动实现低成本收回、高效益再利用,做好乡村公共资源“清收管用”文章。积极整合产业发展资源,将特色资源利用由“低效无序”向“高效有序”转变,王哥庄街道晓望村,充分整合种茶制茶资源,成立全市最大的集体茶叶专业合作社——晓望茶叶专业合作社,动员1500余名茶农及8家茶叶生产加工企业抱团发展,自主培育“甘霖春”茶叶品牌,探索走出了一条规模化、品牌化经营的新路径。
三、搭建产业发展共富平台,从“一马当先”到“万马奔腾”
通过组织搭台、技术支持、市场运作,推广共富公司模式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今年以来新成立8家共富公司,实现增收84万元,进一步拓宽对接市场渠道。沙子口街道东麦窑村按照“围绕产业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行“党建引领特色旅游、产业引领居民致富”新模式,成立麦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利用社区闲置农房建设有地域特色的家庭旅馆“仙居崂山”“瑜上山间”网红民宿项目,实现组织建设与民宿旅游产业互促共赢,村集体年均实现收入200万元。北宅街道南北岭村通过组建村级共富公司,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用地,打造集旅游观光、休闲采摘、生态养老于一体的艺术度假小镇,有效带动村民致富。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