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报信息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宁波农业农村信息2023年第27期
  • 阅读:
  • 时间:2023-08-09 16:07
  •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 作者:
  • 甬简040

    第27期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8月9日

    本期目录

    【要情聚焦】

    ●宁波市念好“三字诀”激活乡村“人才引擎”

    ●我市实施“五大行动”推动水产养殖绿色发展

    ●我市加强亚运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测

    ●海曙区村集体经济综合评价指数居全市第一

    ●余姚市入选2023年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

    【标题简讯】

    ▲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名单公布,我市2人获表彰

    ▲滕头乡村振兴学院入选全国共享农民田间学校

    【党建之窗】

    ★市农业农村局开展“五聚”行动推进主题教育见行见效

    ★市农业行政执法队走在前当标兵推动主题教育见成效

    【他山之石】

    ◆舟山市“三双”赋能激活基层治理“全盘棋”

    ◎要情聚焦

    ●宁波市念好“三字诀”激活乡村“人才引擎”。近年来,宁波市念好人才“引、育、用”三字诀,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截至目前,全市“三农”领域有全职院士1人、博士生近300人、农技推广人才1059人、农村实用人才22.2万人,居全省首位。一是政策发力“引”才。实施甬江人才工程,发挥涉农院校、企业引才平台作用,“一人一策”制定引才方案,系统引进优秀紧缺人才。上半年,全市农业农村领域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3个,累计30个;新引进博士10人、硕士26人,数量居全省前列。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在余姚、奉化试点开展乡镇农技人员定向培养,今年招生12人(奉化4人、余姚8人),进一步夯实基层农技力量。二是科学手段“育”才。分层分级开展乡村振兴领军人才、高素质农民、农村实用人才等培训,今年以来,开设乡村振兴领军人才专题培训班4个,培训学员200人,完成省对市考核年度任务的100%。打造“首席专家+科技专家+推广专家+龙头企业”为构架的农业科技人才联盟,加快人才要素向创新型企业集聚。今年6月,我市三生生物与微萌种业成功创建农业农村部企业重点实验室,数量位居全省第一。三是需求导向“用”才。出台《关于高水平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意见》,围绕分子育种、疫苗研发、绿色生态等发展方向,开展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示范。今年以来,全市实施农技广项目、产业技术团队项目各17个,获省农业农村厅技术进步奖1项、农业丰收奖8项,申报获奖率达100%。

    (科技教育处)

    ●我市实施“五大行动”推动水产养殖绿色发展。2020年以来,我市深入实施生态健康养殖推广、养殖尾水治理推广、水产养殖用药减量、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水产种业质量提升等“五大行动”,有效推动全市海水养殖产业绿色健康发展。一是示范引领带动产业发展。通过与在甬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初步形成“科研单位研究+渔技部门推广+示范企业实施”的示范带动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共建立海水养殖相关养殖示范点15个,综合示范面积池塘930亩、网箱4万立方米。创新推广平面流养殖模式,全市平面流面积达19000m2。二是基础提升保障产出效益。实施传统木质网箱生态环保改造工程,在网箱养殖领域推广使用HDPE、碳纤维板等新材料。如,象山县已完成网箱改造65962平方米,商品鱼平均成活率稳定在80%以上,养殖效益提升12%以上。在海水池塘养殖上,重点推进大棚、小棚等设施化养殖。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立南美白对虾养殖大棚4000余亩、小棚14000张,单产相较传统土池提升100%-700%。三是产业引导构建发展格局。地产大黄鱼品种“甬岱1号”通过国家审定,成为高品质大黄鱼养殖首选品种,成果推广覆盖全省及福建主产区,近三年累计推广应用近1亿尾。推广配合饲料替代鲜杂鱼冰鲜料,核心养殖示范点已实现配合饲料替代90%以上。重点推进海水养殖池塘多营养层级养殖和尾水综合利用,建立尾水综合利用示范点1个,开展贝类苗种中培示范,可实现培育贝苗23亿颗以上。                   (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

    ●我市加强亚运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测。近期,市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中心聚焦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涉农舆情敏感领域,加强数字赋能、系统监测、闭环管控,持续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为亚运会顺利召开营造良好氛围。一是提前部署,筑牢数字“防火墙”。制定亚运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方案,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两大核心技术,提高舆情分析效率。通过数据挖掘、网络搜索关键词等技术应用实现食用农产品品种监测、参数监测全覆盖,提升舆情处置评估能力。二是实时监测,守护网络“主阵地”。落实《宁波市农业农村局负面舆情处置办法》,实行24小时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及时分析研究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热点事件,根据四级研判体系,准确把握舆情事件动态性发展,实现预警、处置、评估全过程闭环管理;及时复盘总结,形成专题性的舆情分析研判经验。三是上下联动,串起应急“责任链”。确立层级联动、责任到人的舆情处理机制,一旦发现舆情苗头,第一时间上报,同步与涉事单位、部门沟通,督促其及时核查回应,避免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建立部门会商机制,加强舆情应急处置演练,定期通报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信息,营造上下同心,严把质量的工作氛围。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市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中心)

    ●海曙区村集体经济综合评价指数居全市第一。近年来,海曙区坚持夯基础、强监管、防风险,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迈入“快车道”。近日,省农村集体经济数字管理系统显示,海曙区村集体经济综合评价指数居全市第一。一是摸清资产底数。抓住全省唯一试点区契机,运用“村集体资产管理”模块开展资产盘点,提高数据填报的准确性,倒逼村专管员从“纸上盘点”向“现场盘点”方式转变。截至目前,累计增加资产卡片24911条,核销“有账无物”资产386处,为下步盘活闲置资源、实现市场经营打好基础。二是强化资金监管。应用“浙农经管”系统,推出村级集体资金便捷收款业务,通过“村民扫码缴费-资金入村账户”闭环模式,加强资金监管。开展财务支出在线审批与核算培训,全区400余名文书、出纳及代理会计参训,上半年,累计在线审批通过2.58万笔、39.85亿元,完成预警整改3109条。三是提升经营效率。出台《海曙区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实施办法(试行)》,通过转让、变卖、出租等方式,提升资产资源价格,有效盘活资产,鼓励小额项目采用在线拍卖方式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如,集士港村原振华公司大楼,2023年3月经评估、招标,年租金达到299375元,比招标前增加129%。

    (海曙区农业农村局)

    ●余姚市入选2023年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8月1日,农业农村部等3部门联合发布2023年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余姚市榜上有名。近年来,余姚按照优化生产结构、加强技术装备、打造全产业链、发展经营主体的工作布局,抓好农业农村领域国家和省级示范创建工作。2022年以来,我市获评省农业“双强”行动“赛马”激励地区、省第四届“河姆渡杯”粮食生产先进县银奖,泗门镇列入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一是坚持生产壮农。大力推进粮食扩面增产,全力守好“米袋子”“菜篮子”,稳定农业基本盘。全域开展“两非”整治,统筹打好占补平衡、地力提升、旱改水等组合拳,打造形成黄家埠镇上塘村、牟山镇青港村等一批粮食生产高效示范区。截至目前,全市完成粮油作物种植面积36.06万亩,新(改)建高标农1.3万亩、高效节水(喷微灌)620亩、绿色农田2000亩。二是坚持科技强农。实施农业“双强”行动,全面提升农业设施装备水平,争创省级水稻产业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引进正大集团合作开发“一带一路”中泰生态农业园,做强农业园区平台。2022年以来,全市建成农机服务中心、全程机械化应用基地各3个、农机创新试验基地2个,成功创建省级数字农业工厂5家、宁波市级数字农业工厂7家、数字化种养基地19家。三是坚持产业兴农。发挥余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多样化优势,围绕“2966”乡村振兴行动,着力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构建创新链、完善服务链,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余姚杨梅获评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泗门榨菜、陆埠裘岙村(茶叶)入选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名单。四是坚持主体活农。实施家庭农场整县提升工程,强化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家庭农场经营管理水平。开展“户转场、场入社、社提升”行动,以经营主体抱团发展推动产业规模化、高效化发展,推进农民合作社提质增效。截至目前,余姚市有家庭示范农场232家,其中省级37家、宁波市级71家、余姚市级124家;有示范合作社118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13家、宁波市级30家、余姚市级71家。

    (余姚市农业农村局)

    ◎标题简讯

    ▲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名单公布,我市2人获表彰。近日,人力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发布通知,我市余姚市黄潭蔬菜专业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其炎荣获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表彰,慈溪市林特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王立如荣获全国农业农村先进工作者表彰。 

    (组织人事处)

    ▲滕头乡村振兴学院入选全国共享农民田间学校。7月28日,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公布第二批全国共享农民田间学校名单,全省共有5所田间学校入选此批全国共享农民田间学校,我市奉化区滕头乡村振兴学院入选。

    (科技教育处、市乡村振兴促进中心)

    ◎党建之窗

    ★市农业农村局开展“五聚”行动推进主题教育见行见效。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宁波市农业农村局围绕续写“千万工程”新篇章,以强化理论学习指导发展实践,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开展农业农村“五聚”行动,以实际行动确保主题教育提成色、出成果、见成效。

    一是聚智创新,推进“千万工程”宁波篇章创新行动,汲取新力量、开启新征程。将“千万工程”作为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制订40条细化任务,整理一批特色学习教材、建立“千万工程”案例资料库帮助党员干部学思践悟“千万工程”的核心要义。围绕“乡村振兴”“千万工程”等主题内涵,将鄞州下应湾底村、奉化萧王庙滕头村、宁海梅林街道花园社区、海通食品集团串点连线,打造“溯农耕印迹、循振兴轨迹、步共富足迹、感幸福心迹”循迹溯源经典线。

    二是聚能强基,推进三个“一号工程”创优行动,培育新经济、激发新动能。推进“大三农”财政政策资金整合提升,实施农业领域“大优强绿新高”企业培育计划,做深做精乡村“土特产”文章。成功举办上海农业农村招商会暨“绿特优新”农产品推介会、“茶山蜜会”等一系列农业招商活动。其中,上海农业农村招商会共推出招商项目101个,现场签约项目13个、金额19.2亿元。

    三是聚势共富,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创先行动,打好组合拳、擦亮金名片。聚力提升农民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开发上线“淘在乡村”数字化平台,推进农村宅基地和农业“标准地”改革,一批农村集体经济“消薄”项目建设投产。紧盯民生实事项目,迭代升级低收入农户综合性保险,落实公益性岗位就业1052人,完成低收入农户综合性投保6.16万人。

    四是聚力和美,推进文明典范之都创建行动,打造大花园、增色大都市。紧密对接“精特亮”“迎亚运”,精心谋划全域和美行动,精致打造艺术赋能乡村,精细推动乡村善治升级,加快建设“一环十线”美丽乡村风景线。联动10个区(县、市)共同打造100个具有地域辨识度的和美乡村,以形神和美的乡村风貌为亚运盛会增色添彩。

    五是聚才强农,推进夯基固本创强行动,锻造好队伍、打造新亮点。对局内部管理制度进行“大起底”,系统梳理规章制度38项,集中修订中心组学习、考勤请假等制度11项,新增公务员绩效考核制度1项。在主题教育中开展争做“敢为、勤为、善为、有为”干部实践活动,开展“青春振农”青年干部接力成长活动,建立“月督季评年考”制度和“三农”工作绩效榜,激励党员干部“学出色”“干出彩”。             (机关党委)

    ★市农业行政执法队走在前当标兵推动主题教育见成效。自主题教育以来,市农业行政执法队党总支牢牢把握12字总要求,坚持“走在前、当标兵”,以一流标准、一流作风,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各项工作,将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农业执法工作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一、三学联动,在持续强化理论学习中培根铸魂。坚持把“学思想”摆在首位,对标以学铸魂要求,组织党员干部遵循原文系统学、追寻足迹溯源学、依循实际深入学,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铸牢对党忠诚、站稳人民立场。一是原原本本学。坚持个人自学和集中学习研讨相结合,推动党员干部切实做到学深学通学透、真懂真信真用。截至7月底,全员完成必读书目学习,发放学习资料350余份,组织集中学习研讨30次。实行“领学+交流学习体会”新模式,举办领学交流学习活动16次,将党的创新理论用心学进去、用情讲出来,不断提升对原著原文原理的理解和转化运用水平。二是寻根溯源学。扎实推进“循足迹看变迁”“追印迹悟真理”等系列学习,组织党员干部到鄞州区下应街道湾底村、宁海县红色教育基地等地开辟“第二课堂”,推动党员干部在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中体悟新思想的真理内核。三是知行合一学。坚持联系实际、立足岗位,把握从事什么工作就重点学什么的原则,加重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学习,推动党员干部深化对农业强国建设和农业农村领域执法监管等方面理论知识的认识。

    二、研以致用,在深入抓好调查研究中推动工作。坚持“深、实、细、准、效”五字诀,组织党员干部带着问题下去、带着答案上来,沉到一线解剖麻雀,探寻推进农业行政执法规范高效的真招实策。一是注重靠前谋划。以农业行政执法机构和基层等为重点,加强调研统筹工作,提前制定工作方案,为确保调查研究取得实效,合理安排调研地点确保6个重点区(县、市)全覆盖。二是注重一线调查。结合“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联镇街入村社”活动,组织“绿剑”志愿服务队深入开展学雷锋志愿活动、普法宣传等活动,组织专题调研近20次。发放宣传资料3.56万份,全面摸清各区(县、市)农业执法情况,深入了解我市农村宅基地执法工作实际、存在的困难和不足。三是注重成果转化。坚持紧贴实际、紧扣实效,分析当前农村宅基地执法工作中存在的5个问题,提出5条建议。建立成果转化清单,跟踪转化运用成效,推动农村宅基地执法工作厘清职责、明晰边界、构建机制、强化保障,确保高效履职尽责。

    三、聚力主业,在主动担当实干笃行中护航发展。聚焦主题教育推动发展的根本要求,立足主责主业,紧扣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投入品安全和农业生产安全目标任务,加大执法办案力度。至7月底,全市农业执法案件立案206起,查获违法物资9537公斤,罚没57.7万元,挽回经济损失8.5万元。一是护航农产品质量安全。紧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关键领域,结合“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农产品执法年活动,集中开展农药残留、屠宰、禽蛋等专项执法行动,截至7月底,全市共开展监督抽检1089批次,查处违法行为254起。二是护航农业投入品安全。以打击生产和销售假劣农药、种子、化肥、农膜、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违法行为为重点,开展“绿剑”护农保春耕等执法专项行动。截至7月底,全市出动执法人员逾1万人次,检查生产经营主体4247家次,质量抽检245批次,查办农业投入品相关案件61起。三是护航农业生产安全。开展农机安全专项执法行动,打击上道路拖拉机涉假牌证、违法载人、无牌无证,无车身反光标识等违法行为。截至7月底,全市共检查主体138家,查处违法30起。开展农业投入品包装废弃物和废旧农膜回收专项执法行动,查处乱丢农资废弃包装物、废旧农膜等违法行为12起。

    (市农业行政执法队)

    ◎他山之石

    ◆舟山市“三双”赋能激活基层治理“全盘棋”。今年以来,舟山市依托“双述双评双比”专项行动比干劲比成效、聚人心增合力,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战斗力”,大力激活基层治理“全盘棋”。截至目前,全市开展乡村振兴述职500余场次,超2.1万人参与,村社干部“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干事创业氛围愈加浓厚。一是头雁“双述”展本领,拓宽共富路径。村社党组织书记依托向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向乡街党(工)委“双向”述职平台,挖掘交流“村企抱团”“村村抱团”建强村集体经济模式经验。2022年,全市培育强村公司18家,160余家企业结对帮扶100个村,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8.09亿元,同比增长10.5%,其中年总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增幅达到30%以上的村分别为73个和76个,双30%以上的有43个村。普陀展茅黄杨尖村联建互助、多元融合打造“路下集市”,助力2022年村集体经济增收超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达12%;岱山岱东沙洋村推行村企联建助推“沙洋晒生”成共富“黄金果”,沙地花生种植面积1950亩,年生产销售沙洋晒生50万斤,产值800万元,带动700户种植户增收。二是队伍“双评”检成效,建强基层堡垒。在接受村民群众和上级组织“双评”基础上,结合工作督导、实地查看、第三方满意度测评等方式,邀请村民代表、“第一书记”、“两代表一委员”等,考准考实村干部真本领。定海区把群众监督作为考评利器,创设“群众直评、组织参与、全程监督”的公开述职模式,全区79名村书记通过现场评比、数字晾晒等模式进行公开述职,如马岙街道马岙村利用“善自分”小程序“云端”晾晒+网格员上门收集村民评分;环南街道五联村向村民发布述职评议二维码,实现述职评议“不出岛”“码上办”。三是村委“双比”见实绩,提升幸福指数。坚持边比边晒、边查边改,“比作风、比业绩”双比和问题整改同步推进,强化结果运用激励,评比情况与年度综合考核、村“两委”换届挂钩,形成各村拼搏赶超的良好氛围。嵊泗县积极倡导“双比出实招,整改谋实效”,菜园镇全力推行“履职视频”晒比,大力推广“大事政府办、小事社区办、微事自己办”“三事分流”工作机制;五龙乡边礁村优化“包干走访听音队+群众参与辨音会+联合行动回音组”体系,就考察组问题反馈清单向群众“讨良方”“寻优解”,开展“进网格、听民声、办实事”4次,收集意见建议24条。

    (舟山市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