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报信息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宁波农业农村信息2023年第28期
  • 阅读:
  • 时间:2023-08-31 16:22
  •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 作者:
  • 甬简040

    第28期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8月24日

    本期目录

    【要情聚焦】

    ●我市用好保险政策稳定生猪生产

    ●我市完成首例信用修复助力企业“加速跑”

    ●我市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推进大黄鱼产业提质增效

    ●奉化区打造蜜桃经济链助农增收

    ●海曙区多措并举推进迎亚运农业农村环境整治

    【标题简讯】

    ▲我市选手在省农机驾驶操作员技能赛项中夺冠

    ▲全市农业行政执法系统政务信息和公文写作培训班举办

    【党建之窗】

    ★市农业农村局聚力“五个担当”加快锻造“五型”模范机关

    ★市农机畜牧中心“点、线、面”结合打造“立体式”主题教育

    【他山之石】

    ◆江苏省太仓市“四则运算”做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

    ◎要情聚焦

    ●我市用好保险政策稳定生猪生产。今年以来,生猪市场持续低位运行,8月第2周,全国猪价为17.3元/公斤。同时,大宗饲料价格仍居高不下,饲料价格约3.59元/公斤,猪粮比为4.82,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上周生猪出栏平均售价仍处盈利线以下,生猪头均亏损达350元左右。对此,宁波市充分发挥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稳定器”作用,较好稳定生猪市场预期。一是首创机制托底保障。该险种系国内首个三年期生猪价格指数保险,市县两级财政给予65%的保费补贴,单猪保额为1000元,每头生猪赔付金额为“预期盈利”的90%,可较好满足国内生猪养殖市场风险的保障需求。如,象山县一规模生猪养殖场,自去年3月14日参保以来,累计投保4.92万头(次),自缴保费89万元,市县两级补贴163万元,累计触发理赔38次,获得赔款288万元,累计赔款金额超过农户自交保费199万元。二是扩大范围稳定基本。将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纳入对乡镇(街道)的乡村振兴考核之中,倒逼责任落实,乡镇(街道)安排上门集中投保服务,进行现场政策解读,提高生猪价格指数保险投保覆盖率。截至目前,该险种已覆盖136家养殖户(场),投保户(场)是2021年同期的近12倍,全市参保生猪47.6万头,占全市生猪存栏总量的74.5%,有效稳固了全市生猪生产“基本盘”。三是优化服务便捷理赔。运用浙里办平台简化赔付流程,以国家发改委每周公布猪价及饲料价格为依据,实现按周赔付,优化理赔程序,探索上线一键投保、理赔平台,流程由原先的15日缩短至3日。2023年以来,生猪价格指数保险已连续30周触发理赔,合计赔款已超4000万元,简单赔付率163%,有效保障养殖户现金流充足。

    (畜牧兽医处、市农机畜牧中心)

    ●我市完成首例信用修复助力企业“加速跑”。近年来,全市农业农村部门聚焦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积极探索柔性执法新机制,为企业减负松绑。近日,宁海县某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企业收到《信任修复确认通知书》,成为我市农业农村领域首个信用修复案例。一是施行“两书同达”制度。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在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主体严重失信名单管理办法、社会信用条例基础上,创新出台“两书同达”制度,即在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时,同步送达《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告知书》,引导被处罚组织申请信用修复,提前撤销行政处罚公示。二是落实信用修复闭环。本次涉事企业已依法履行行政处罚相关责任义务,披露不良信息满1年,且未产生新的计入信用档案的同类不良信息。在确认其符合修复条件后,市县两级农业行政执法部门

    全程跟踪做好服务,实现申请、收件、受理、审核、标注、告知全流程闭环,帮助企业仅用5天时间完成信用修复。三是抓好政策宣传普及。主动靠前服务,通过电话联系、一对一、面对面等方式,全程开展指导服务,解决企业不会申、申不准等难题。通过门户网站、新闻媒体广泛开展行政处罚信息公示、信用修复政策解读和宣传,助力失信主体重塑良好信用,营造诚信守法的营商环境。

    (市农业行政执法队)

    ●我市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推进大黄鱼产业提质增效。自2013年宁波岱衢族大黄鱼获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以来,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科研团队围绕岱衢族大黄鱼苗种、养殖、加工和市场等产业链各环节,建立安全优质标准化生产,培育壮大产业链核心企业,推进大黄鱼产业提质增效。一是抓好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多项关键和共性技术,培育大黄鱼“东海1号”“甬岱1号”2个新品种;通过集成生态养殖新模式、新技术,开发无公害大黄鱼系列专用配合饲料、超低温保鲜,脱脂风味大黄鱼加工新工艺等配套技术,提升养殖黄鱼品质;2022年,全市养殖岱衢族大黄鱼产量超3000吨,产值1.2亿元,占全市养殖产量的75.7%,产值的80%。二是抓好创新企业培育。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强化质量安全管理,加快培育岱衢族大黄鱼苗种、养殖和加工等产业链核心企业。建成岱衢族大黄鱼国家种质资源场1家、国家级良种场1家、省级良种场3家,年培育岱衢族大黄鱼苗种1.46亿尾,占省内大黄鱼苗种繁育量51.4%。建设国家级农业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1个,省、市级农业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4个,部级健康养殖示范场2个。三是抓好区域品牌打造。以地理标志保护工程项目为抓手,加快推进产业提升与融合发展,建设全产业链绿色标准化体系,构建“品牌+企业+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格局。截至目前,培育出“象山港”“御龙”“宁港”“岱衢洋”“甬岱”等一系列“宁波岱衢族大黄鱼”区域公用品牌。其中“宁港”“岱衢洋”大黄鱼入选宁波十大知名品牌,“小岛人家”脱脂大黄鱼入选浙江省知名品牌。

    (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

    ●奉化区打造蜜桃经济链助农增收。今年以来,奉化区持续深化“千万工程”,打造奉化水蜜桃经济链,全面助推蜜桃产业提质增效。一是探索“三方组合”,优化助农增收模式。创新“国企+部门+合作社”模式,推动水蜜桃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奉化区农商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对接水蜜桃产业农合联会员单位7家,收购水蜜桃500余吨,依托区域农产品公共仓实现贮存周转水蜜桃1000余吨,有效解决水蜜桃集中上市销售压力,减少果实损耗、增加果品收益,水蜜桃产值提升1000万元以上。二是实施“以节兴市”,激发助农增收活力。举办“蜜桃音乐节”“桃冠争霸赛”“蜜桃市集”等水蜜桃文化节系列活动,以“主题+体验”方式进一步提升奉化水蜜桃品牌影响力。同时,优选全省11个地市数百家特色农食产品,吸引客流超10万人次,有效释放暑期消费需求,带动消费市场活力。三是依托“共富工坊”,拓展助农增收渠道。依托“共富工坊”建设,通过挖掘品牌故事、加强自媒体宣传、拍摄微视频等多种宣传推广方式,辅以农产品种植、采摘等实地体验形式,成功打响“绿山农”“江阿婆”等共富工坊品牌。利用直播助销、全媒体推广等多种形式打开销售市场,有效解决水蜜桃滞销难题,区域水蜜桃销售量同比增长20%以上。

    (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市乡村振兴促进中心、奉化区农业农村局)

    ●海曙区多措并举推进迎亚运农业农村环境整治。为打好迎亚运“全域环境提升”仗,海曙区农业农村局认真部署谋划,以“点上精彩、线上美丽、面上洁净”为目标,分类施策做好农业农村环境整治,因地制宜展现海曙美丽乡村画卷。一是面上提升,下好凝聚“合力棋”。以“迎亚运、讲文明、提品质”为契机,持续推进村庄环境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升级,通过“地毯式”清扫,组建“村干部+志愿者”工作队伍,形成“党员带头干、干部跟着干、群众一起干”良好氛围,累计清理废弃垃圾500.9吨、乱堆乱放760处、河塘沟渠386条、田园废弃物97.9吨,实现整体村容村貌新蝶变。二是线上延伸,下好整治“攻坚棋”。聚焦杭甬高速、绕城高速亚运通勤线路和荷梁线、龙茶线等线路两侧田园、茶园、果林中的废旧农膜、棚架等环境问题,加强每周巡查监督力度,累计发现问题2662处,建立“分类整改、验收销号、跟踪踏勘”闭环机制,推进整治效果长效保持。三是点上造景,下好宣传“引导棋”。因地制宜植入亚运元素,营造节点氛围,展示海曙乡村美丽画卷。一方面,全力打造6个具有亚运元素的和美乡村,设置亚运造型景观小品与公益广告,真正让广大群众对亚运可感可触可享。另一方面,完成5处“两路两侧”沿线亚运公益广告宣传点位打造,为亚运会筹办展示靓丽“曙色风景”。

    (海曙区农业农村局)

    ◎标题简讯

    ▲我市选手在省农机驾驶操作员技能赛项中夺冠。8月23—24日,由省农业农村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总工会联合主办的2023年浙江省农业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农机驾驶操作员赛项在湖州举行,我市海曙区选手朱增明荣获一等奖,系全省唯一。

    (农业机械化管理处、市农机畜牧中心)

    ▲全市农业行政执法系统政务信息和公文写作培训班举办。8月24日,市农业行政执法队举办了全市农业行政执法系统政务信息和公文写作培训班,各区(县、市)农业行政执法队一中队中队长、信息联络员和市队全体干部共50余人参加培训。

    (市农业行政执法队)

    ◎党建之窗

    ★市农业农村局聚力“五个担当”加快锻造“五型”模范机关。市农业农村局以深化“稻花香里话担当”党建品牌建设为抓手,以“五个担当”党建引领行动汇聚上下同心、争先进位的拼搏力量,加快锻造“五型”模范机关。

    一、高举“旗帜”,以三农铁军的政治担当锻造“忠诚型”模范机关

    实施“党性锤炼·培根铸魂”行动计划,高质量开展主题教育,充分发挥领导班子“头雁效应”,带领处室(单位)主要负责人赴横坎头村开展“追寻足迹强党性、建功‘三农’谱新篇”现场学习。深挖“千万工程”政治富矿,印发文件要求、召开全市会议传达贯彻、制订40条细化任务,同时整理一批特色教材、建立“千万工程”案例资料库,力争学出精髓、学出门道。成立“青春振农”青年干部接力成长营,围绕“书写‘千万工程’新篇章”主题,组织开展“领悟思想伟力 奋楫再启新程”青年干部“思享汇”,持续开展“每日一‘习’话·钉原文”学习活动,创建“党建书吧”“红色长廊”, 在打造“红色地标”中提升示范效应。

    二、筑牢“底盘”,以红色堡垒的责任担当锻造“强基型”模范机关

    实施“组织赋能·强筋健骨”行动计划,树立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三基”工作导向,每月向支部下发“工作提示单”“重点学习内容”等,开展党建工作“清单化”销号,修订局党建工作考核计分标准,建立月点评、季通报、年述职等机制,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连续三批入选模范党支部。在获评首届优秀机关党建品牌的基础上,持续擦亮和拓展深化“稻花香里话担当”党建品牌,印发《局党建品牌深化建设方案》,培育孵化特色党建子品牌,构建富有农业农村部门辨识度的“135N”党建品牌矩阵体系。

    三、厚植“情怀”,以强村富农的为民担当锻造“服务型”模范机关

    实施“不忘初心·躬身力行”行动计划,在全系统开展“为农、亲农、姓农”实践活动,推动干部入农村、走百家、访千户,帮助协调解决扶持政策兑现、产销对接中遇到的难题。聚焦农忙时节,组建150余支“保耕团”联镇街、入村社、连田头,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活动,同时建立起“驻点到县、任务到村、作物到田”服务保障机制。今年全市早稻面积达31.4万亩,超出省任务9.1万亩,面积创近七年新高。5月,调研时发现宁海农户粮食丰收却“卖难”问题,发动全局党员干部,2天内认购宁海胡陈乡“爱心土豆”1.3万斤,解农户所急。

    四、坚守“红线”,以干净干事的自律担当锻造“廉洁型”模范机关

    实施“清风护航·唤肌醒体”行动计划,以“稻花香里亮廉辉”清廉机关品牌建设为统揽,将正风肃纪、勤政廉政和效能争先的理念引入到工作实践。结合主题教育对局管理制度进行“大起底”,系统梳理规章制度38项,集中修订、新增12项制度。围绕“清风送廉  建功三农”主题,开展清廉文化“八个廉”活动,组织参加《阳光热线—清廉机关 你我同行》特别节目,充分展示党员干部勇于担当、勇立潮头、强渔兴农的良好形象。6月,获评我市“清慈杯”清廉机关建设优秀案例。

    五、勇当“旗手”,以事争一流的使命担当锻造“奋进型”模范机关

    实施“潮头奋楫·聚力领跑”行动计划,在主题教育中开展争做“敢为、勤为、善为、有为”干部实践活动,健全干部全链条式培养赋能机制,建立“月督季评年考”制度和“千万工程”实践绩效榜,组织2期“誓立先行之志 牢筑压舱之石”述职亮绩活动,大力营造“争一流、争第一、争唯一”的氛围,激励党员干部学要“学出色”,干要“干出彩”,在农业“双强”行动、数字“三农”改革、和美乡村打造、城乡共富提质“主战场”上再建新功,彰显“顶梁柱、顶得住”的硬核担当。

    (机关党委)

    ★市农机畜牧中心“点、线、面”结合打造“立体式”主题教育。自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市农机畜牧中心锚定“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聚焦理论学习“基本点”、调查研究“成长线”和稳进提质“发展面”,着力打造“立体式”主题教育,在“锻造一流作风,奋进两个先行”中谱写农机畜牧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一、坚持跟进学与溯源学相贯通,深挖理论学习“基本点”

    一是原原本本消化。开展书记讲党课、集中自学、交流研讨等方式,对党中央确定的学习资料,一篇一篇读、逐段逐句悟,全面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精髓要义、实践要求。4月份以来,各支部组织开展集中学习18次,专题研讨和交流7次,书记上党课3次,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20余次,党员学习交流上百次。二是层层递进深化。推出“主题教育每周一金句”学习活动,每周一上午在浙政钉工作群推出思想政治金句,既有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之神”,也有破解难题的“锦囊妙计”,亦有洗涤心灵的“成长之道”。截至目前共推出教育金句20余段。三是循迹溯源转化。组织开展“循迹溯源学思想,担当作为建新功”现场学习和主题党日活动,学习参观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指导过的地方,实地感悟伟大思想的初心源头,汲取奋进力量。全体党员干部先后赴多地红色基地参观学习,先后参观象山才华剪纸艺术馆、宁波档案馆、滕头村“滕小院”、海防历史博物馆等地,通过溯源学习,着力引导党员干部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农机畜牧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坚持察实情与出实招相统一,描深调查研究的“成长线”

    坚持扑下身子下沉一线,直奔问题直面矛盾,聚焦农机畜牧领域发展瓶颈,开展问题大梳理、难题大排查、破题大攻坚,研究透彻、找准根源、提出对策。农机方面,围绕宁波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开展调研,赴海曙、鄞州、宁海等地,深入总结“十四五”阶段发展成效,深挖存在问题,锚定2035年发展目标,提出一系列农机化发展破题举措。畜牧方面,根据农业强市建设和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抓住畜禽种业这个关键核心,深入企业一线实地调研,走访科研院所寻策问计,为加快建立与现代畜牧产业体系相匹配、引领畜牧业转型升级的畜禽种业发展探索新路。中心领导率先垂范,带领调研组深入10个区(县、市),实施相关调研行动20余次。

    三、坚持重实践与求实效相促进,拓宽稳进提质“发展面”

    牢牢把握“重实践、建新功”的深刻内涵,把开展主题教育与中心工作结合起来,以党员干部的担当实干推动农机畜牧高质高效发展。全力做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着力推动示范创建工作任务,稳步推进农机服务体系提档升级,重点保障春耕、“双夏”、秋收、冬种等重要农时农业机械化生产。今年上半年,我市共计补贴机具1238台(套),受益主体 809 户。持续推进畜禽种业创新发展,筑牢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屏障,全市应免畜禽免疫密度达100%,实现“先打后补”规模场100%上线,严格兽医监督及屠宰监管,防范调运及屠宰风险,扎实有序推进“两化”行动,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

    (市农机畜牧中心)

    ◎他山之石

    ◆江苏省太仓市“四则运算”做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近年来,江苏省太仓市坚持源头治理与过程管控并举、基础建设与技术创新并进,纵深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探索形成了“一片田、一根草、一只羊、一袋肥”的现代农牧循环模式。一是聚焦组织保障,做优农污治理“加法”。推进生态农业融合发展,编制实施太仓-昆山-常熟边界地区生态循环农业专项规划。启动编制农业有机废弃物肥料化利用、农牧农渔循环等专项规划,加快解决农业废弃物就近就地利用问题。于2010年率先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近五年向村集体发放生态补偿资金超2.1亿元。二是聚焦药肥使用,做精源头防控“减法”。推行“平价采买、政府补贴”农药销售模式,建立“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集中配送体系,实施高效低毒农药、生物农药替代,农药包装废弃物无害化处置率100%。推进新型肥料替代传统肥料,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超30%,土壤有机质提升0.5%。定期发布主要农作物基肥主推配方,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超96%。三是聚焦废物处理,做深资源利用“乘法”。推进畜禽粪污、废旧农膜、稻麦秸秆再利用,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稳定保持在99%以上,2022年废旧农膜回收率96.8%,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100%。规划建设“一厂六中心”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体系,预计建成后年处理秸秆量超13.5万吨、生产有机肥超10万吨。四是聚焦绿色生态,做大污染减量“除法”。广泛布局“农牧”“农渔”“粮蔬”“粮菇”等循环模式,发展“稻蟹共生”“稻鸭共作”等种养模式,今年计划新增农业循环面积超1.5万亩。年内实施高标准农田新建项目2.74万亩,建设生态护坡、沟渠、湿地等,实现节水30%、节药19%、节肥13%。推广低积累品种替代、钝化、叶面调理等修复治理技术,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0%。

    (江苏省太仓市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