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展规划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宁波市“三品一标”工作专题报告
  • 阅读:
  • 时间:2023-08-14 11:24
  •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 作者: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中心
  • 为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积极探索新发展阶段我市农业绿色发展之路,高质量推进“三品一标”产业发展。2021年,我中心组织开展了“三品一标”产业生产状况的调查研究,通过调查走访认证主体、查阅资料、整理汇总历年数据,初步理清了我市“三品一标”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我市“三品一标”的对策措施,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三品一标”生产现状

    “三品一标”是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的简称,它是政府主导的优质安全农产品公共品牌,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重要手段。多年来,在全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通过出台财政扶持政策、落实目标考核责任制、强化认证管理和证后监管、开展技术指导服务等举措,我市“三品一标”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为我市农业绿色发展作出了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产品认证规模稳步提升。按照保质量、树品牌、扩规模、强效益的目标,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努力提高获证产品的总量规模,为我市优质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提供有力保障。2021年,全市累计新增“三品一标”产品188个,其中新获证无公害农产品79个,无公害产地整体认定2个,新获证绿色食品105个,新获证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2个,有机农产品再认证3个。绿色优质农产品比率达到63.98%。其中绿色食品新增数量和绿色优质农产品比率创历年新高。截止2021年底,全市有效期内“三品一标”农产品总数1662个、总面积228万亩,其中无公害农产品认定主体1075个,产品1362个,认定面积142.76万亩;有效期内绿色食品认证主体188家,产品277个,监测面积18.72万亩,批准总产量14.75万吨;农业农村部中绿华夏认证有机农产品3个,面积250亩,总产量327.8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20个,总面积66.81万亩,总产量62.53万吨。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企业2家,产品15个;全国绿色食品(雷笋)原料标准化基地1个,面积4万亩。

    (二)“三品一标”产业基础稳固提高。按照“三品一标”认证体系标准和管理办法,我市积极探索发展多产业链产品申报认证产品。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我市“三品一标”产业已基本涵盖粮食、蔬菜、水果、林特、中药材、畜牧、水产等多种初级农产品和部分初级加工产品,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生产、加工、包装、储运和品牌营销等认证产品产业链体系,为我市“三品一标”发展提供了稳固的产业基础。从认证产品种类看,粮食、果蔬、林特产品占比较大,约占总量的70%,也是我市“三品一标”产业的主力军。畜牧和渔业产品相对较少,约占总量的30%;从产品认证类型看,无公害农产品占比最大,产品总数占总量的81.9%,产地面积占总面积的62.5%。主要原因是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是我市最先开展品牌认证的产业,到现在已实施了近二十年,其产业基础稳固扎实;绿色食品占比次之,约占总量的16.7%。近两年我市绿色食品认证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果蔬、林特等初级农产品和加工产品数量较多,主要得益于精品绿色农产品基地创建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程的实施;地标登记农产品全市目前已达到20个,处于全省和计划单列市的前列。产品主要涉及果蔬、茶叶、水产品和中药材等产业;有机农产品3个,分别为茶叶、竹笋和稻米。

    (三)认证产品质量安全稳定。通过落实“四个最严”制度,严格执行认证管理质量技术标准体系,开展“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实行标准化生产,实施企业年检、标志市场监察、专项检查和产品监督抽检等监管举措,全力保障“三品一标”产品质量。全年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抽检合格率为100%,无公害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9%以上。“三品一标”产品已逐渐成为广大居民生活消费首选的优质安全健康的绿色农产品。

    (四)认证产品品牌效应不断增强。开展“三品一标”认证以来,我市培育发展了一大批国内知名的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如宁波岱衢族大黄鱼,余姚杨梅、榨菜,象山白鹅、红美人柑橘,宁海白枇杷、长街蛏子,奉化水蜜桃、溪口有机雷笋,慈溪杨梅、泥螺、麦冬和鄞州雪菜等绿色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产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和互联网等传媒宣传,举办绿色食品宣传月,参加中国绿色有机食品博览会、农产品地理标志展会和农交会,开展科技助农下乡活动等形式,积极宣传推荐我市“三品一标”绿色优质农产品,品牌公信力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不增强,品牌价值大幅提高。调查表明,这些知名优质农产品被大量销往杭州、上海等全国各地,价格均高于同类普通产品。

    (五)产地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三品一标”认证严格执行高于国家标准的行业标准,实行标准化生产。对产地环境状况、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生产加工环节等因素提出了更加严格的标准和要求。以绿色食品为例,出台的绿色食品标准多达100多项,实行全程质量控制,产地环境安全无污染,农药、肥料、饲料、兽药、食品添加剂等投入品实行准入清单式管理,减少了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激励了生态生产,从而显著改善了产地农业生态环境,促进了认证产品生态价值链的延伸,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二、制约我市“三品一标”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我市“三品一标”农产品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与目前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与省内外先进地区相比,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和新发展阶段的使命任务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问题表现为:

    (一)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从多年认证产品的数据看,我市“三品一标”绿色农产品认证产品多以种植业(农业、林特业)产品为主,占到总认证数的70%以上,畜牧和水产类产品比例偏低。同时绿色食品认证产品中,加工类产品占比也明显低于初级产品,这十分不利于我市“三品一标”的进一步协调发展。

    (二)产品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三品一标”农产品作为绿色优质农产品的高端产品,实行的是体系化管理、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其生产管理成本一般要比普通农产品高5-20%以上。以种植业产品调查为例:绿色食品认证最低要求(规模100亩)为例,即同等规模下的化肥、农药减量施用或不施用,提高商品有机肥的施用比例产生的成本;认证所必需的产地环境和产品检测、人员成本及标志使用等相关费用。其中产地环境和产品检测费1万元;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增施有机肥和推行绿色防控技术,总增成本1.0万元;执行企业管理体系增加人员管理成本(内检员、培训等)3万元;认证审核费0.8万元、标志使用费0.1万元;基地规模化管理配套设施(如制度上墙、标识标牌制作等)0.1万元。合计增加成本6.0万元。同样,渔业产品(以(白对虾+蛏子+青蟹混养)绿色食品认证最低要求(规模200亩)为例)增加成本15万元。畜产品(以(散养肉鸡)绿色食品认证最低要求(规模2万只)为例)增加成本16万元。因此,除了在少数大型超市供应的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因销售价格高于同类产品,能体现其自身价值外,多数市场无法真正体现出优质优价的优势,严重影响了企业生产积极性。

    (三)政策扶持有待进一步加强

    为推进“三品一标”发展,我市先后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2018年前,对新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复查换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绿色食品续展产品等都给予了1-2万/个的补助。2018年农业农村部对无公害认证制度进行改革,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合二为一,审批权限下放改由省级(含计划单列市)农业农村行政部门承担。宁波市财政补助政策也同步进行了调整,取消了无公害农产品认定补助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农业企业申报、复查换证的积极性。同时对新认证绿色食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创建和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企业申报等也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措施。

    (四)品牌推广有待进一步深化

    经过多年的宣传引导我市“三品一标”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大量绿色优质安全的认证产品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但仍有不少市民对无公害、绿色、地标农产品只限于字面上的认知,无法真正做到与普通农产品的区分,部分市民甚至没有绿色食品、地标农产品这方面的概念,消费者的认同感并不强。另外,部分生产主体在没有因认证获得较多红利的情况下,对“三品一标”认证品牌的推广缺乏积极性,直接影响了品牌的市场认知度。“三品一标”的品牌推广任重道远。

    (五)产地环境质量对认证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环境质量安全和污染问题也日趋突出,影响了部分区域的“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如在我市海曙、江北、镇海、北仑等地部分区域,因土壤中汞、镉、铅等重金属含量超标,无法通过农产品环境检测而导致产品不能认证,成为“三品一标”产业发展制约“瓶颈”。

    三、推进我市“三品一标”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坚持政府推动、政策引导、企业参与的原则,进一步强化财政补助政策,提高贴补力度,增加财政投入,保持“三品一标”产业的平稳健康发展。一是将“绿色优质农产品比率”提升成为县、镇两级政府工作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力争全市绿色优质农产品比率达到58%以上。二是加大“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补助力度,探索建立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生产生态补偿机制。建议恢复无公害农产品认定和复查换证补助,对新认证绿色食品种植业产品补助6万元/个、渔业(畜牧)产品补助15万元/个,新认证绿色食品生产资料认证企业补助7万元/个,提高渔业(畜牧)产品绿色食品续展补助金额至5万元/个,通过政策良性引导,提高生产主体开展“三品”认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按照两个“三品一标”的发展要求,加大精品绿色农产品基地、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绿色食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平台建设投入,探索以乡镇(街道)、县(区市)为单位整建制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对列入全国绿色食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园区的给予、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的、市级绿色优质农产品高质量示范工程建设试点项目的分别给予每个1000万元、100万元、200万元的财政补助。

    (二)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

    以发展绿色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为主线,加快推进“三品一标”绿色优质农产品结构调整,补短板、强弱项,狠抓薄弱环节,优化产业结构。继续保持无公害农产品认定,增加新申报数量,努力提高复查换证率在70%以上。在稳定增加认证总量同时,积极开展畜牧、渔业产品和精深加工产品以及绿色食品饲料和农药的认证,逐步提高畜牧、渔业产品和加工产品的比重,确保“三品一标”认证数量与产业类型协调发展。

    (三)强化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积极开展“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生产管理体系的技术研究和应用,提高科技支撑能力。组织开展基于新“三品一标”要求的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和标准化生产相关技术的科技攻关,研究推选出一批先进的种养生产技术、加工技术、绿色食品生产资料和标准化生产模式和体系,通过试点示范逐步推广应用。通过多种方式,加强生产主体内检员、负责人的培训力度,提高科技应用到位率和整体管理水平,推进三品一标”农产品高质量发展。

    (四)完善品牌培育体系建设

    以精品绿色农产品基地创建和地标农产品保护工程实施的抓手, 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不断完善绿色优质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培育管理体系。一是做好认证储备库建设。统筹规划好“三品一标”区域发展目标和任务,把一些优势突出、特色明显、产品质量和信誉良好的主体列入认证申报储备库里,提高品牌的产品数量和质量基础。二是强化品牌宣传。充分利用各种新闻传播媒介、拍摄专题片、在相关农业农村网站开辟专栏进行品牌宣传;积极开展绿色食品宣传月、科技下乡等活动, 积极组织参加绿博会、农博会、地标展等大型展会活动,宣传推荐我市绿色优质农产品品牌。三是搭建产品销售平台。与宁波甬农鲜科技公司合作,在鼓楼等地建立绿色食品销售专馆,搭建绿色食品稳定的销售平台,并以此基础,为绿色食品企业牵线对接市内外大型商超、与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食堂合作,拓展绿色食品、地标农产品销售渠道,不断满足广大居民的消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