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标记:A
甬农函〔2023〕63号
徐孝昶代表:
您在政协十六届二次会议提出的第84号提案《关于发展优质高效粮食产业的建议 》我局已收悉,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我市粮食产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我局高度重视提案办理工作,经商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和市农科院等部门,针对粮食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发展以及市场化、产业化等方面短板问题,结合您提出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分析,现将办理意见答复如下:
一、主要措施
(一)创新发展态势
针对当前粮食产业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及时调整粮食生产发展思路,由过去一味追求高产向高产与优质并重转变,逐步向多元、绿色、优质方向转型。一是实施粮食科技攻关,提升粮食高产优产能力。“十三五”以来,市农科院先后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主持市育种专项5项次,目前在研4项。市农科院将继续增大研发力度,积极申报各类科研项目。二是推进耕种模式创新,全市以“水稻+”为重点发展推广种养结合、水旱轮作、立体种植等粮经结合新型生产模式,加强对茬口搭配和关键生产技术的研究,着力提高农作物经济效益,努力实现“千斤粮万元地”。在象山、余姚等地建立“稻、鱼、鳖”和稻鳅、稻鳖”等共生模式新型综合种养示范基地,打造稻渔综合种养全产业链,实现稳粮增收保生态、提质增效促转型。2023年,全市新增稻渔共生任务1万亩,标准化、规模化稻渔共生模式将成为新的粮食产业增长极。另外,结合间作套种、林下经济等新型农作制度,加快旱杂粮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全市旱粮扩面业加速推进,粮食市场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不断得到满足。2022年,全市共推广新型农作制度49.27万亩,其中稻经轮作4.58万亩,稻田种养0.23万亩,旱地多熟41.66万亩。三是推进优质粮食工程,2022年,我局以“非农化、非粮化”整治清理腾退耕地为基础,先行先试,着力创建了鄞州区姜山镇特色优质高效粮食基地等8个项目为市级特色高效粮食基地项目,累计总投资1.2亿元,市级财政奖补资金2800万元。基地核心规模面积达到200亩以上,粮食复种指数达到2.0以上,耕地地力一般达到中等等级以上。其中“两非”整治面积占70%以上,辐射带动周边连片种粮面积千亩以上。基地围绕品种优质化、模式生态化、设施现代化、管理信息化、机艺融合化、经营市场化要求,推进良种、良技、良法、良机融合,拓展粮食全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服务链,积累可推广可复制的产业带动增收致富典型经验。2022年8月以来,经乡镇申报,区(县、市)审核,市级评审、公示等环节,所有项目均已启动建设。项目建成后,将在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方面对全市粮食高质量发展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二)做强硬核优势
制定和实施现代种业强市五年行动计划,完善种业扶持政策,深化联合攻关体制机制创新,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一是品种选育工作成果丰硕。甬优5550等52个农业新品种获省级、国家级审(认)定及登记,“甬优”系列杂交水稻有88个组合209项次通过各级审定,“甬籼”、“宁”系列常规水稻通过审定18项次;“甬优1540”水稻列入2022年我市首个国家主导粮油推广品种;宁波种业等6家企业列入省种业阵型企业名单。甬优水稻已实现从1个到多个品种,从省内到全国各地,从单季稻到各类型水稻亩产记录的全面开花,已有30多个品种米质达到部颁二级及以上,多个品种多次获得“浙江好味稻”、“全国十大优质粳型超级稻推广品种”等称号。2023年我局会继续挖掘甬优杂交稻的超高产潜力,持续开展高产创建工作。同时,全市计划审定水稻品种3项次,申报新品种权12个,不断推进品种选育。二是市场化特色品种选育持续开展。市农科院依托在研育种专项,继续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高产籼粳杂交水稻和适合制作汤圆的糯稻;同时面向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等特殊需求人群开展低谷蛋白、高抗性淀粉、富含γ-氨基丁酸和微营养元素的功能性水稻品种的选育工作。市科技局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聚焦现代种业、绿色高效农业、智慧农业、农机装备等重点领域,实施农业科技重大项目。2022年,通过需求征集遴选、部门对接及揭榜挂帅等形式,立项支持“稻田绿色丰产增效与固碳减排协同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非粮化耕地和中低产田产能提升综合技术模式与应用”等现代农业重点科技计划项目17项。三是优质粮食品种应用推广力度不断加强。在稳定粮食面积的前提下,鼓励规模经营主体种植优质稻米品种,发展新型种植模式,全市共建设优质稻米示范基地15个,鼓励基地内规模经营主体种植优质稻米品种,发展新型种植模式,示范推广甬优1540、甬优15、甬优7860、南粳9108、嘉禾218和南粳46等米质优、产量稳的品种,取得了很好的示范带动效应,种植优质稻米的面积迅速扩大。四是充分对接粮食种业需求,鄞州区姜山优质高效粮食基地创建中,姜山镇引进了宁波种业公司建成600亩宁波市籼粳杂交水稻研究中心,40亩宁波种业基地即将落地姜山,助推姜山粮食基地规模化、产业化强劲发展势头。五是高度重视优质品种保护。2022年,全国首个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成立,是全市农业创新型企业、农业科研中心等在知识产权依法维权中的重要桥梁,为我市种业等农业全领域创新型企业和农业科研中心等“量身定制”出专项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同时,我局通过行刑协作,与宁波市公安局携手深挖打击“甬优”系列杂交稻种品种权侵权案,是我市历史上首次破获的非法经营、侵犯国家知名杂交水稻种子知识产权案件,也是全省首例规模性系列性侵犯种子知识产权大案。该案受到农业农村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案例被选入农业农村部第二批农业行政执法指导性案例、农业农村部2022年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十大典型案例。
(三)建强产业链条
一是以建链补链强链为抓手,积极拓展粮食产业发展空间。抓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积极探索以粮食产业链优势端带动向上下游延伸,因地制宜补短板、强弱项,扩展功能链,开拓新的业态和市场空间,引导产业链与各类功能区共生发展、落地生根,千方百计扩大粮食的增值领域,实现粮油产品多层次增值,深度挖掘从田间到餐桌全产业链条的增值潜力。推动发展优质粮食订单,带动农户、农民合作社,有效实现助农增收。二是把准粮食安全供给侧矛盾,抓住粮食产业链条构建主动权。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纽带,通过树立优粮优价导向,依托粮食储备资源,完善“加工企业+国家粮库+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企业和农户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实现合作收粮,共享储粮,从根本上提高小农户应对风险能力,带动种植加工降本增收,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是全力做好粮食保供稳价,确保粮食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果断应对粮食价格对产业链的冲击,主动适应和引领粮食产业转型升级,优化粮食收储价格政策,完善优粮优价市场购销机制,扩大粮食仓储能力与优化粮食消费结构双向推进,加速清理积压库存和更新储备库等基础设施,做好粮食市场和流通的文章,注重物流配送和产品销售,培育居民节粮、存粮习惯,有效发挥稳市场、保供应、促发展、保安全的作用。保障粮食产业稳定发展。
(四)做大粮食品牌
全市连续7年组织生产主体参加“浙江好稻米”推荐活动,连续5年与市粮食局共同开展“甬优杯”宁波十大好稻米推选活动,通过粮食收储企业、大米销售企业的共同参与,扩大我市优质米知名度。各地也纷纷组织开展“好稻米”推选活动,以此为载体,鼓励和引导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创建自己稻米品牌,进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推动稻米生产由“卖稻谷”向“卖稻米”、“卖产品”向“卖品牌、卖文化、卖情怀”转变,逐步强化质量兴粮和品牌争先的意识,通过强质量、树品牌来实现提效益。全市发展水稻产加销一体的主体已达到100多家,已有大米品牌50余个,年售大米近万吨
二、下阶段工作计划
(一)针对亩均产出低的问题
一是加快发展优质稻米生产。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消费对生产的激励反馈作用,大力推广产量和品质兼顾的水稻品种和因种栽培技术。进一步加强优质水稻品种及绿色生产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度,扩大优质稻米示范基地规模,加强对优质稻米生产技术的培训力度,促进优质稻米生产规模化、标准化。二是聚焦粮食种业、高产技术配套、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方面,持续加大粮食科技攻关,在2023年农业重大专项指南中设立“水稻抗病虫功能基因挖掘与聚合利用技术研究”“高产优质籼粳杂交水稻良种选育及应用”等粮食科技重点方向,力争在现代种业、绿色高效农业、农机装备等领域取得一批科技成果。三是大力推广新型农作制度。以“水稻+”为重点的粮经结合、水旱轮作和立体种养等模式为基础,重点在稻田综合种养上开展进一步的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稻渔共养、稻菜轮作、农旅融合等模式,同时加大对“蔺草-晚稻”、“油菜-单季稻”、“绿肥-单季稻”等农民应用意愿较强的新型种植模式的推广力度,打通粮食全产业链,实现粮食产值亩均超万元目标,探索宁波“粮食安全”与“共同富裕”两个“国之大者”新路径。
(二)针对种业支撑力不强,主体小散弱、模式传统、加工能力不足、水平底下问题
一是进一步发挥宁波种业优势,继续加强育繁推一体化,2023年计划推广“甬优”“甬籼”等水稻品种690万亩以上。重点整合打造“甬优”水稻等10个高标准种质资源库,构建甬优杂交水稻种业创新平台等3个高能级种业创新服务平台,打造宁海水稻省级良种繁育基地等3个高层次种业繁育基地,优化夯实种业支撑。二是进一步实现规模效应。引导优质粮田整村、整片流转,发展粮食规模经营,充分利用“两非”整治后的耕地,重点打造3个万亩粮食生产基地、8个“非粮化”整治利用粮食生产示范基地、50个以上千亩粮食生产示范方。三是加快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和支持专业化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设,开展有偿为种粮农民提供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等服务,促进全产业链发展,促进粮食生产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
(三)针对产业链缺失、品牌力不强等问题
一是加大粮食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产销对接和协作,发展“产购储加销”一体化模式,共同参与粮食生产功能区、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和产后服务中心建设,拓展物流营销和服务网络,着力打造绿色、有机的优质粮食供应链。二是加快推进传统粮食加工的工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积极发展提升奉化千层饼、余姚大糕、象山米馒头等传统特色产业,支持粮食企业多途径实现粮油副产品综合利用,推动酿造业、饲料工业发展,大力发展方便食品、速冻食品,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提高综合效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促进粮食企业向化工、医药、保健等精深加工领域延伸,构建粮食精深加工转化产业体系和产业链。三是深入推进“特色兴农”和“品牌强农”行动,以“甬优”系列产品为重点,加强地产稻米品牌建设,延长稻米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使广大粮农真正享受到品牌农业带来的实惠,为共同富裕贡献宁波粮食品牌力量。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全市粮食产业发展工作的支持!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6月13日
(联系人:彭可 联系电话:8918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