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标记:A
甬农函〔2023〕61号
市政协农业农村委:
非常感谢你们对茶产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你们在市政协十六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第19号提案《关于推进我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由我局为主负责答复。经研究,提出如下答复意见:
我市产茶历史悠久,是全国著名的茶产区、海上茶路的起航地,也是中国茶文化之乡。经过多年发展,我市茶产业呈现出区域化、专业化、品牌化三大特点。一是产业布局区域化。全市茶园面积21.3万亩,万亩以上产区主要集中在余姚、宁海、奉化、象山、鄞州、海曙等地。其中,余姚、慈溪为针形茶产区,宁海、象山为条形茶产区,奉化、江北为蟠曲茶产区,北仑、鄞州、海曙、镇海为扁形茶产区。二是生产经营专业化。全市现有专业化茶园经营主体580余家,辐射带动茶农3.8万户、6.6万余人,构成了我市茶产业的主要力量。现有适合高附加值茶生产的无性系良种茶园9.4万亩,占茶园总面积44%,成为我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阵地。三是名优绿茶品牌化。先后培育出瀑布仙茗、望海茶、奉化曲毫、印雪白茶等区域公共品牌,以及东海龙舌等企业品牌,进一步巩固提升了宁波名优绿茶主产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22年,全市茶叶总产量1.3万吨、总产值约9亿元,其中名优绿茶产值占比高达75%以上。
近年来,我市坚持高质量发展导向,立足优势,扬长补短,统筹做好茶产业、茶科技、茶文化“三茶”融合文章,有力推进茶产业稳步健康发展,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共同富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品质赋能,持续提升宁波茶产业竞争力
一是建设标准化生态茶园。制定《名优绿茶生产技术规程》《宁波白茶生产技术规程》等6个市地方标准,形成以地方标准为主导、企业标准为补充的茶叶标准化体系。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开展茶叶绿色食品认证,实施茶园减肥减药行动,建成国家级望海茶叶栽培标准化示范区1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区3个、市级以上生态茶园38个,培育SC认证企业150余家,覆盖茶园面积4.3万亩,占全市茶园面积的20.2%。
二是打造多元化好茶体系。针对市场消费变化,在巩固提升名优绿茶优势的同时,扩大工夫红茶生产,大力开发白茶、黑茶、抹茶等花色茶类,打造以名优绿茶为主导、多种茶类协同发展的好茶产区。2022年,全市名优绿茶、红茶、抹茶产值占茶叶总产值的87.5%。荣获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名茶4个(全国108个)、第11届“中绿杯”奖项63个,宁波名优绿茶获得“卷曲茶全国第一,条形茶名列前茅”的美誉。
三是培育融合化新型业态。大力发展茶旅游、茶养生、茶教育等新业态,推动茶生态、茶经济和茶文化有机融合。全市累计创建全国茶叶“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个(宁海桑洲镇和深甽镇),涌现出余姚老沈家茶宿、海曙向阳茶舍、鄞州柯青家庭农场、宁海俞氏五峰等一批产业融合的成功案例。我市“宁波海上茶路——浙东红色精品茶旅”入选全省十大茶旅精品线路。
四是开展定制化政策保障。制定落实生态茶园建设补助、新品种选育补助等扶持政策。2018年以来,创建最美茶园7个,省、市生态茶园38个,选育新品种8个(2021年开始),合计投入市级财政资金1340余万元。针对春茶低温冻害风险大、损失高的问题,创新开设茶叶气象指数保险,切实保障茶农利益。近三年,全市累计投保茶农328户、茶园5.1万亩,保费收入1000万元,实际赔付778万元,简单赔付率77.8%。
二、科技赋能,持续提升宁波茶产业硬实力
一是加强茶叶新品种选育。加强与浙江大学、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合作,组建市级茶叶新品种选育团队,开展优质特异新品种选育,自主选育出黄金芽、醉金红、望海茶1号等22个茶树新品种,御金香、黄金甲、瑞雪1号等8个新品种入选国家登记推广品种。大力培育茶叶种业龙头企业,加强茶叶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建成市级茶叶种质资源库2个。
二是加强茶叶新技术推广。成立茶叶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构建完善“首席专家+科技专家和推广专家+经营主体”的农技推广体系,通过举办培训班、送科技下乡、农技人员上门辅导等举措,提高从业人员技术水平。2022年种植业发布了茶园绿色防控基准化等4项主推技术,推广应用面积约3.5万亩。余姚市成为全国“青茶计划”的示范地区。
三是加强茶叶新装备研发创制。根据我市茶产业发展需要,自主研发创制了电磁滚筒杀青机、开放式连续回潮机、燃油式连续烘干机等一批领先全国的茶叶连续化加工设备,加快推进茶园管理机械化和茶叶加工连续化、智能化,累计建成名优茶生产线数19条。我市“蟠曲形 茶生产技术集成创新及产业化”项目获省农业丰收奖二等奖、“彩色茶树种质创新与利用”项目获省科技兴林奖二等奖。
三、文化赋能,持续提升宁波茶产业品牌力
一是举办大型茶盛会。连续九届举办宁波国际茶文化节,同步开展宁波国际茶业博览会、宁波国际茶文化节经贸洽谈会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提升宁波茶文化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成功争取“中绿杯”中国名优绿茶质量推选永久落户宁波,已举办十届评比活动,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最著名、最权威的名优绿茶评优品牌。
二是宣传宁波茶文化。加强对外交流,成立宁波东亚茶文化研究中心,每年举办“明州茶论”主题研讨会,邀请日本、韩国等专家学者来甬开展专题研讨。组织编撰《宁波茶通典》,在宁海茶山、余姚大岚、瀑布山设立三个茶事碑,进一步挖掘茶文化历史。开展“国际茶日”系列活动宣传,组织全民饮茶活动进机关、进乡镇、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等“五进”活动。
三是做优宁波茶品牌。积极组织茶企单位参加各级农博会、森博会、食品节等活动,推进茶产业区域公共品牌的特色创新与品牌效益。望海茶入选首届浙江十大名茶,品牌价值达13.7亿元;余姚瀑布仙茗、奉化曲毫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品牌价值超10亿元。
尽管近年来我市茶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高质量、现代化的要求相比,在基础设施、产品开发、成果转化、品牌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下步,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全力打好“建茶园、拓产品、强科技、促融合”组合拳,加快推进茶产业高质高效发展。
一是狠抓茶园建设强基础。按照生产机械化、绿色生态化、功能多样化的要求,推进现代茶园的规范化建设,重点打造一批集高效优质生产与生态景观美化于一体的新型茶园综合体,为茶产业高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优化茶类结构增效益。大力发展具有品质特色、效益突出、市场前景看好的彩色、专用新兴茶产品,扩大高值产品生产,扭转鲜叶资源大量浪费局面,实现总体效益规模的快速扩大,多方位开拓茶业增效门路。
三是强化科技创新提效率。依靠科技创新,试验、示范和应用最新科研成果,优化生产装备、物耗投入,通过“机器换人”,实现省力、节本和高效率生产,推进茶园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示范,提高生产效率和绿色安全水平。
四是推进融合发展拓空间。强化数字引领,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快捷流动、市场主体加速融合,打破时空限制,延伸产业链条,促进茶文旅融合发展,真正靠一片茶叶发展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
最后感谢你们对我局工作的关心,希望继续对“三农”工作给予支持。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6月13日
(联系人:朱锡康 联系电话:89186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