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标记:A
甬农函〔2023〕59号
金波代表:
您在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快打造百个幸福示范村的建议》(第270号)收悉。经商市委统战部、市经信局,现答复如下。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打造幸福示范村的关键在于促进农村宜居宜业。近年来,根据省统一部署,我市坚持把打造未来乡村作为乡村生产、生活、生态、文化、治理现代化升级转型的重要载体,集成“美丽乡村+数字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善治乡村”建设,打造了一批宜居宜业、具有示范引领性的未来乡村。2021-2022年,分两批次实施41个未来乡村创建,通过省级未来乡村认定38个,其中优秀8个,两项数据均居全省第一。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加强顶层设计。为更好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特殊作用,2021年我市出台了《宁波市统一战线同心助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行动计划(2021-2025年)》,将新乡贤作为重要力量单列表述,力争5年吸引5000名乡贤回归,认领1000个公益项目,打造50个乡贤回乡创业创新示范项目。2022年,出台《宁波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未来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底,建成未来乡村100个以上,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典型经验和实践成果。市县两级制定未来乡村相关规划政策17个,指导未来乡村建设全面实施。
(二)集聚多方力量。充分发挥高校智库、专家团队以及经济实体的力量,选取资源条件优越、村级收入较一般的项目村参与结对,主要在智力共建、产业共建、资金共投等方面展开合作。目前已签订合作协议的专家团队31家,达成意向合作的专家团队9家,共有10个创建村与市级国有企业展开帮扶协作。宁波大学与余姚市横坎头村签订合作协议,帮助其策划未来乡村片区建设,锚定“红色+绿色”发展思路,红色生态资源优势成功转化为强村富民产业优势,片区集体经济同比增长13.4%。依托侨梦苑、甬商总会、全市统一战线引资引才“同心桥”等统战特色平台,引导新乡贤围绕党委、政府重点任务,积极引进人才、项目、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增强乡村可持续发展能力。探索建立村民参与、乡贤参事的乡村治理新模式,引导新乡贤在宣讲法律法规、调解矛盾纠纷、乡村道德教化等方面主动担当,以乡贤文化的柔性辅助促进乡村和谐安定。试点开展“千名乡贤联百村”活动,进一步激发新乡贤在村庄规划建设、农村环境整治、基础设施改造等方面建言献策、倡议带头、出钱出力作用,走出了一条低成本可复制宜推广的美丽乡村建设新路子。实施“新乡贤助行公益行动”,推动设立各类新乡贤公益基金,常态化开展社会服务和慈善活动。海曙区“共富工坊”通过盘活闲置资源、组织劳动力生产、提供公共服务等方式,推动8个青年企业家与8个村社、12个共富工坊合作结对,精准匹配企业需求和农村优势,畅通村企合作路径,整合土地要素、挖掘当地资源,充分盘活农村剩余劳动力,送项目到村、送就业到户、送技术到人,积极拓宽村民收入渠道,让村民实现家门口致富。2022年,列入创建的41个未来乡村完成投资15.4亿元,带动社会资本投入5.7亿元。
(三)注重整体布局。紧密结合我市“精特亮”工程、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城乡风貌整治行动等中心工作,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在全市域范围内,挑选基础设施好、具有引领作用、特色鲜明的150个村列入未来乡村创建计划,引导乡村建设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一是突出一村一策,联合专家智库,科学寻找创建村可用资源,逐一分析研判、逐一明确方向、逐一制定方案、逐一落实项目,做到“一村一品牌、村村有特色”。二是突出串点成线,谋划跨县域“一环十线”美丽乡村风景线11条,系统串联沿线的美丽城镇、美丽河湖、美丽森林、美丽村庄、美丽田园,统筹谋划的未来乡村均位于风景线沿线,成为抓点提线带面的关键举措。三是突出片区发展,推广区域统筹、产业融合、利益联结、共同参与的片区组团发展新模式,实现强村带弱村。滕头村、金峨村等8个创建村积极推广片区组团发展,成立“强村公司”6家,示范带动全市128个片区组团建设。
(四)打造未来场景。按照“一统三化九场景”的要求,以党建为统领,聚焦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引导未来乡村创建村构建未来产业、未来风貌、未来文化、未来邻里、未来健康、未来低碳、未来交通、未来智慧、未来治理等场景。通过创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农村人居环境、乡村风貌等均得到了提升。一是产业业态更加多元。村内产业从一产向二、三产延伸,涌现出了农产品精深加工、民宿、餐饮、乡村休闲旅游、工业、电商等业态。二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实现城乡一体化公交、村级医疗服务点全覆盖,新建各类生产、生活、生态场景230个,累计388个,与创建前比增长了145%。三是公共服务更加惠民。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体系,推广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参与的“一老一小”共建共享模式,确保“3+X”养老服务、“2+X”托育服务保障到村。截至2022年底,全市共升级打造“一老”场所105处(村均2.56)、“一小”场所49处(村均1.19)。四是乡村治理更加有效。深入推进“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建设,持续深化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打响“村民说事”“小微权力”等乡村治理特色品牌。2022年,38个未来乡村实现村集体经济总收入4.33亿元、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2.86亿元,与创建前比分别增长了18.4%和6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5万元,与创建前比增长了16.7%,高出全市平均水平4513元。
(五)强化数字赋能。推动省市县三级数字服务向乡村延伸,打造具有宁波特色、满足村民需求的数字化应用。目前,列入未来乡村创建名单的浙里未来乡村村级驾驶舱上线率达100%,省级推广宁波特色应用2个、市级平台首批推广应用10个、县级建成系统8个逐步在未来乡村落地推广,服务26万余人次,广受村民好评。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推广“村民说事”升级版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标准化建设,迭代“互联网+说事”模式,规范村级小微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形成乡村治理“宁波范本”。慈溪市五姓村积极推行应用“桥治分”微信小程序,以数字赋能基层治理新模式,村民通过“点一点、扫一扫、说一说、拍一拍”,参与民主评议、环境美化、平安治理和志愿服务等活动获得积分,积分可用于兑换商品和服务,极大激发了乡村治理实践中群众的参与热情,形成了“政府导治,村民自治,平台数治”的乡村数字治理新模式。鄞州区湾底村通过开发数字农业监察系统,实现对农业生产的全方位监测。金峨村打造了“数智金峨”智能驾驶舱,通过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乡村治理、民生服务、乡村发展相融合,建立了“法治、德治、自治、智治”四治融合的村庄治理体系;通过物联网支持的公共服务平台,让村民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教育、医疗、信息公开等各种基础服务;实施“村播计划”,构建“互联网+精品花木”销售模式,拓展了花木零售产业多样化销售渠道。
(六)营造良好氛围。加强院校合作,以宁波大学、宁波万里学院等高校团队为支撑,组建未来乡村研究机构、技术服务团队30支,组织开展业务培训、论坛讲座等活动100余次。加强智力支撑,通过线上线下辅导,加强对相关干部、村书记、村民的业务指导,共计服务970余人次。加强媒体宣传,在宁波电视台、宁波日报、甬派等主流媒体上发布宣传报道超过30篇,《关于开展未来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在宁波日报头版进行发布。紧扣新乡贤工作主题,联合各类主流媒体、新媒体等,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采风互动、专题报道,在全社会形成说乡贤、颂乡贤的良好氛围。《浙江日报》《宁波日报》相继刊发我市新乡贤工作做法,省委统战部和浙江卫视合办的《同心共富》栏目报道了缪伯刚、童跃、鲍志昌等我市新乡贤故事。
二、下步打算
(一)持续深化未来乡村建设行动。加快推进未来乡村项目建设,迭代更新各类生产、生活、生态场景,强化引领示范,带动提升全市乡村农产品、文旅产品、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持续强化未来乡村的引领带动作用,打造幸福示范村标杆。2023年计划新建未来乡村23个。
(二)建设具有辨识度的和美乡村。按照“一村一特色”要求,注重资源挖掘、特色塑造,强化风貌管控、环境提升,遵循规划布局科学合理、人居环境宜居宜业、个性特色充分彰显、建筑风貌融入自然、产村融合协同推进的原则,研究制定和美乡村建设支持政策。2023年计划打造100个具有地域辨识度的和美乡村,和美乡村覆盖率达到20%。
(三)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建设。指导成立宁波市和美乡村与乡村振兴研究创新联盟,组织联盟成员单位与100个具有地域辨识度的和美乡村对接,整合“三农”领域政产学研优势资源,构建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合力推动机制,打造集交流合作、要素对接、指导服务、信息咨询、培训提升于一体的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各类专家学者“智囊团”“思想库”“人才库”作用,合力推动我市和美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感谢您对我局工作的关心,希望继续对“三农”工作给予支持。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6月15日
(联系人:张雷 联系电话:89186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