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标记:A
甬农函〔2023〕50号
周金波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与生态治理的建议”收悉。经商市生态环境局,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深入实施“肥药两制”改革、“甬有碧水”攻坚行动,不断健全长效工作体系,全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取得了较好成效。据市生态环境局监测,2022年我市94个市控及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和功能达标率分别达到93.6%和100%,与上年同比,水质优良率提升5.4个百分点,功能达标率提升2.2个百分点。
一、主要工作情况
大力推进农业生产向低碳、绿色、清洁生产转型,持续开展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与生态治理。
(一)加强系统治理,构建长效治水体系。统筹推进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协同共治,以“甬有碧水”攻坚行动为载体,构建长效治水体系,全面推进水生态环境治理。全市共布设94个市控及以上监测断面和176个三江一级支流采样点,每月开展水质监测并分析水质情况,未达标的断面(支流)以“一月一提醒”的方式通报给相关属地区(县、市),强化属地责任落实。利用无人船、无人机等设备对国、省控断面所在水体开展走航分析,精准实施“一点一策”。以流域水环境质量全面提升为目标,重点抓好支流水质突出问题的整改。建立“争先进位”的绩效考评机制,对全市市控及以上断面水质、三江一级支流水质和三江一级支流排水管理等三方面工作进行绩效考评并进行资金奖惩,充分调动各地治水的积极性。
(二)推进绿色生产,促进肥药源头减量。深入实施“科技强农”行动、“肥药两制”改革,持续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的示范推广,推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2022年,新增省级“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县1个,累计4个;推广配方肥和按方施肥6.51万吨、商品有机肥12.35万吨。建成化肥定额制示范方16个、农药定额制示范区15个;绿色防控面积100.88万亩次,统防统治面积达88.75万亩,其中植保无人机飞防面积达330余万亩次。不合理施用化肥减量866吨、农药减量23.6吨。市级全年共举办植保防控会议、会商会、现场会等54次,参会参训2245人次。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以“榨菜(雪菜)-单季晚稻”“蔺草-晚稻”“油菜-单季稻”“稻-虾”等为代表的粮经轮作模式已形成一定规模。
(三)强化清洁生产,加大资源循环利用。创新“市场主体回收、专业机构处置、公共财政扶持”模式,完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体系,目前,已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站(点)1176个。2015-2022年全市累计投入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资金1.14亿元,回收农药废弃包装物3460.4吨,无害化处置3275.6吨。2022年,全市农药包装回收率达103.06%。加强农作物秸秆全量、全域、全程、科学利用,建成秸秆标准化收储中心8个,奉化、余姚创建国家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2022年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7.3%,离田利用率达22.5%。在2022年11月召开的全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暨农村沼气安全生产管理现场推进会上,我市《以秸秆标准化收储中心建设为重点 打通秸秆全量化利用堵点》入选省级典型,并做现场发言,受到省领导肯定。
(四)深化末端治理,加快拦截沟渠建设。根据重点流域和面源污染分布特征进行科学选址,充分利用原有沟、塘、池、河、湖等水系,集成“生态沟渠+”的水生态共同体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模式。全市累计建成生态沟渠65条,建设长度113千米、覆盖农田面积5.3万亩。其中,2022年建成生态沟渠11条,建设长度38.9千米、覆盖农田面积1.23万亩。2022年省级生态沟渠评估通报中,我市生态沟渠质量优秀率居全省第三位。在生态拦截沟渠建设中,坚持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相结合,一条沟渠就是一条风景带,有效提升了农田“颜值”。例如,宁海县胡陈乡梅山村生态沟渠,通过沟中水生绿植景观设计、沟沿游步道设置和沟岸便民设施配套建设,成为村民茶余饭后散步休闲场所。
二、下步工作重点
我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与生态治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依然存在您在提案中所说的薄弱环节。下一步,我市将持续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厚植优势、补齐短板,完善长效常态防治机制,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一)抓紧“全局”,在系统治理上下功夫。统筹推进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协同治理,以水环境质量高位巩固且持续提升为主题,持续深化碧水行动。加大市控及以上监测断面、三江一级支流采样点水质月度监测力度,持续开展水环境质量问题“一点一策”精准治理。巩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成效,对已完成区域开展“回头看”,着力提升建设质量和长效运维水平。落实“甬有碧水”资金奖惩制度,不断强化属地责任落实,充分调动各地治水的积极性,确保治水成效,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二)抓紧“前端”,在肥药减量上下功夫。持续深化“肥药两制”改革,大力推进配方肥替代平衡肥行动,稳步加大配方肥和按方施肥、商品有机肥推广力度,推行病虫害绿色防控,建设一批化肥和农药定额制使用示范方。进一步加大社会化农事服务组织扶持和统防统治规范化实施力度,加强药剂技术与非药剂技术措施、作物配方肥和商品有机肥应用技术等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推动不合理施用化肥、农药持续减量。大力推广稻渔综合种养、稻菜轮作生态高效模式等绿色低碳生产模式。
(三)紧盯“中端”,在清洁生产上下功夫。进一步完善“市场主体回收、专业机构处置、公共财政扶持”的农药废弃物包装回收机制,加强各项措施的监督检查,推进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规范运行,督促指导回收站(点)、农资经营单位和农药使用者履行回收义务,推动我市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工作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化秸秆综合利用,以国家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完善收储运体系建设,抓实秸秆利用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加强秸秆离田经济人和秸秆利用企业的培育,不断优化秸秆综合利用结构,推进秸秆综合利用迈上新台阶。
(四)抓紧“末端”,在拦截沟渠上下功夫。持续推进氮磷生态沟渠建设,进一步加强技术人员队伍、工作制度体系和政策标准体系的建设。以“氮磷拦截、生态修复、洁净排放、田园景观”为总目标理念,以水生植物为核心,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系统推进生态型农田沟渠建设,做到统筹规划、科学选址、末端净化、连沟成网,打造“绿色低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农田水生态系统。
感谢您对我局工作的支持,希望继续对“三农”工作给予关心。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6月13日
(联系人:石彦荣 联系电话:89186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