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简040
第25期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7月24日
本期目录
【要情聚焦】
●我市精准发力把好豇豆质量安全关
●我市实施水产用药减量行动助推水产养殖绿色发展
●海曙区抓好高温农业生产保障工作
●镇海“三做三精”抓好夏季“双抢”工作
【标题简讯】
▲省农业农村厅领导赴慈溪下访接访
▲我局携手中国电信实施低收入农户就业帮扶行动
▲慈溪首家国有大米应急加工厂竣工验收
【他山之石】
◆江苏昆山打造“四新”智慧农业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要情聚焦
●我市精准发力把好豇豆质量安全关。近日,市农业行政执法队围绕细排摸、严执法、优服务精准发力,深入实施豇豆农药残留专项执法行动,守护市民“舌尖上安全”。一是细排摸,掌握一手动态。构建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市县乡村四级信息网络,215家豇豆生产主体悉数建档立卡,覆盖率达100%。建立信息动态报送制度,每半月通报全市豇豆农药残留整治情况,实时增减主体数量和种植规模。二是严执法,夯实一方安全。紧扣严查农药经营使用、豇豆生产关键环节,抓好禁限用农药、生产档案、上市前自检及送检等制度落实,严查农药残留超标违法行为。行动期间,出动执法人员882人次,检查生产经营主体59家次,监督抽检豇豆样品53批次,农药样品9批次。三是优服务,强化一线宣传。坚持边执法边普法,深入田间地头、农资店,张贴发放宣传资料,督促经营主体履行责任,按照《农药管理条例》做好用药指导,重点宣讲豇豆违法违规用药的严重后果和法律责任。截至目前,累计开展宣传服务百余次,发放资料2000余份。(市农业行政执法队)
●我市实施水产用药减量行动助推水产养殖绿色发展。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水产用药减量行动,通过使用优质苗种、加强病害预警、依法精准用药、推广生态养殖等技术措施,有效降低水产养殖病害发生率,全市水产养殖用药总量和抗生素使用量明显下降。一是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在全市6个主要涉渔区(县、市)建立水产养殖用药减量示范点45个,覆盖大黄鱼、南美白对虾、梭子蟹等本地主导养殖品种。2020-2022年,全市各示范点整体实现渔药使用总量同比分别减少5.2%、8.3%、19.1%,抗生素使用总量同比分别减少12%、11.8%、24.8%,形成一批可复制、操作性强的用药减量养殖技术模式。二是优化技术服务体系。依托市县两级水产产业技术团队、病害防治专家组,开展“一场一案”指导;市县两级水产技术推广部门同频联动,2022年全市开展水生动物防疫体系线上+线下技术培训20余次,受训人数1000余人次,累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8000余份,示范药物发放50余份。三是加强风险测报预警。全市设立病害测报点52个,覆盖面积652.45公顷,涉及8个主导养殖品种。通过监测本市主要养殖品种流行病害,并对可能出现的病害进行科学预测,为养殖户病害预警提供依据,有效降低养殖过程药物使用量。(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
●海曙区抓好高温农业生产保障工作。7月以来,全市长时间高温晴热和强对流天气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对此,海曙区农业农村局多措并举抓好抗旱保收。一是加强在田作物指导。一方面,组织农户抢晴收割早稻、及时插种连作晚稻,加强单季晚稻、旱稻的田块田间管理,因苗施肥、科学病虫害防治,全力保障秋粮生产安全。另一方面,指导茶园、果园做好遮阳网覆盖等降温措施,督促人员适当开展茶园作业,做好个人防暑降温。截至目前,组织农技专家开展抗旱指导50余次,累计覆盖2000余人次。二是保障畜禽平安度夏。发布畜禽养殖场防暑降温措施10条,通过微信群等渠道精准投送,抓好防暑降温知识普及。从环境控制、卫生消毒、饲养管理、疫病防控等方面,开展专业化实地帮扶指导,重点检查沼气池等重点设施。截至目前,累计派出畜牧专家20余人次,指导养殖场10家,排除安全隐患1处。三是抓好保险兜底。发挥农险兜底保障作用,全区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水稻种植、葡萄种植、虾稻共作红螯螯虾养殖等领域,让农户吃下“定心丸”。联合保险公司畅通种养农户沟通渠道,密切关注高温灾害保险责任触发情况,第一时间通知农户申请理赔,切实保障投保农户切身利益。 (海曙区农业农村局)
●镇海“三做三精”抓好夏季“双抢”工作。眼下正值“双抢”关键期,镇海区围绕农时精准施策,做好稳粮增产关键文章,截至目前,全区早稻面积1.42万亩,产量预计达1260万斤,创历史新高;晚稻播种1.7万亩,完成率54.8%。一是做实政策,精准滴灌。下发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等39万元,确保种粮补贴应补尽补、及时到位。积极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水稻直播机、插秧机等在市级补助基础上再增加区级补助至50%。截至目前,下拨购机补贴金额315万元。全区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4.35%,居全市首位。二是做深试点,精准推进。针对镇海区域面积较小的“先天短板”,开展粮油作物单产提升行动。强化高产主推技术展示示范,新建粮食生产千亩方3个,全市首创麦(油菜)-稻-稻三熟制种植模式试验示范,粮食亩均产量可预计提升10%。三是做优服务,精心保障。新投入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两座,区域烘干能力同比提升38%,粮食烘干率达95%以上。组建“双抢”服务小队,积极引导“双季稻”农民多种连作晚稻,强化晚稻优良品种供应推广,全区推广应用甬优15、甬优1540等晚稻苗2.91万,良种覆盖率达98%。(镇海区农业农村局)
◎标题简讯
▲省农业农村厅领导赴慈溪下访接访。7月17日,根据省农业农村厅“百名局长下访接访”行动安排,副厅长王宗明带队赴慈溪市开展督导下访,推进群众诉求解决。
(办公室)
▲我局携手中国电信实施低收入农户就业帮扶行动。7月21日,“翼路领航 筑梦共富”低收入农户就业帮扶活动启动仪式在中国电信宁波分公司和义路5G魔方厅(海曙区和义大道96号)举行,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斌、中国电信宁波分公司总经理徐伟斌等出席仪式。
(乡村振兴协调处、市乡村振兴促进中心)
▲慈溪首家国有大米应急加工厂竣工验收。今年6月,总投资2414万元、日加工量200吨的慈溪市国有大米应急加工厂正式竣工,系慈溪首个、十四五期间宁波市首个建设完成的国有大米应急加工厂。
(慈溪市农业农村局)
◎他山之石
◆江苏昆山打造“四新”智慧农业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近年来,昆山市不断探索农业农村数字化改造,全面提升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水平,以数字化引领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获评首批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先进县、首批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县。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建立智慧农业新系统。建成昆山农业农村大数据云平台,纵向上接省农业物联网管理服务平台、苏州“三资”管理、数字昆山公共智慧底座等平台,下联企业或基地;横向汇聚局系统各部门业务工作,形成上下互通的县级农业农村共享交换综合性大数据枢纽,基本实现“市镇村企业”四级联动数字化治理模式,使用活跃用户总数1600余人。二是加快“智改数转”,打造智慧农业新场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建省级数字农业农村基地5个、苏州智慧农业示范生产场景6个,物联网技术应用面积5.71万亩,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74.5%。建设巴城镇高标准粮油基地智慧大田等智慧农业场景,实现植物生长过程自动化监测与调控。三是聚焦项目建设,树立智慧农业新标杆。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引领带动作用,强化科技创新,建设陆家未来智慧田园A+温室工场智慧农业数字化标杆工程;推进玉叶智慧农业产业园提档升级,提升“菜篮子”市场保供能力。打造“昆味到”智慧农业品牌微商城,2022年销售超1000万元。四是探索信息监管,构建智慧农业新生态。布局农业水质监测点135个、水质分析点42个、水环境分析点1个、环境监测点8个、小环境气象监测点3个,实现农业生态环境实时监测。建立健全化肥农药全程可追溯体系,推进化肥农药实名制购买定额制使用。建立病死动物统一收集、集中处理的网络化运行体系,实现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全覆盖。
(昆山市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