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报信息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宁波农业农村信息2023年第24期
  • 阅读:
  • 时间:2023-07-20 11:37
  •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 作者:
  • 甬简040

    第24期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7月18日

    本期目录

    【要情聚焦】

    ●我市完善“三项机制”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鄞州姜山镇打造“荷塘小院”未来乡村共富工坊

    ●江北区多措并举栽出盆景产业“地瓜经济”

    【标题简讯】

    ▲我市早稻开镰收割

    ▲我市2家单位入选首批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

    ▲我市绿色优质农产品亮相上海农展馆

    【他山之石】

    ◆龙游县打好“三张牌”解锁强村富民新模式

    ◎要情聚焦

    ●我市完善“三项机制”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近年来,宁波锚定“两个先行”目标,以全过程信息化监管为主抓,完善“三项机制”,不断夯实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粮食综合生产效益。一是完善管理保障机制。制订《宁波市农田建设资金和项目管理实施办法》,构建“精简统一、务实高效、标准规范”的管理体系。在中央资金基础上,鼓励区(县、市)统筹整合财政资金,合理保障资金投入,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农田建设补助资金来源体系,确保亩均建设投资3000元以上。二是完善过程监管机制。按照“三统一、四制度、五关口”强化项目监督管理,即统一部署安排、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监管验收模式,严格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严把规划设计,严把招投标,严把质量安全,严把建设进度,严把上图入库审验五个关口。并结合“三联三送三服务”活动,落实“一单四全程”制度,形成政府、社会、受益群众多位一体的质量监督体系。三是完善管护规范机制。协同推行“田长制”,全市明确各级田长3142人,村级巡查员4179人;划定村级田长巡查网格2655个、村级巡查员网格10367个。发挥“浙农田”“耕地智保”平台作用,打好“人防+技防”组合拳。明确50元/亩/年的耕保经费可用于高标准农田管护,确保高标准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农田建设管理处)

    ●鄞州姜山镇打造“荷塘小院”未来乡村共富工坊。近年来,鄞州姜山镇以“管理+资金+技术”三维立体赋能,着力打造“村庄美、农户富、企业兴”的共富图景。一是“专班管理”助富。汇聚镇村两级力量组成“红色管家”团队,牵头成立共富工坊工作专班,召集6名“92后”年轻干部下沉专班,结合走马塘村实际情况深入研究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相关课题,进一步夯实“荷塘小院”共富工坊的理论基础;选派1名镇班子领导、1名联村干部、1名村“两委”委员直接联系工坊,参与活动策划、宣传推广等日常事务,帮助协调解决环境优化、装修设计等50余个具体问题。二是“外引活水”增富。通过微改造18处闲置民房院落,探索建立走马塘村“共富基地”,持续推动外部企业供给与共富工坊所需精准对接。截至目前,已引进6家有文旅运营经验的业态方,成功落地荷塘咖啡、稻田营地等6个优质项目,累计撬动社会资本4000余万元,部分热门项目成“网红打卡点”,开业首月营收额超10万元。三是“协议联动”带富。择优挑选第三方团队与有创业意愿的村民签订“共富协议”,通过提供技术培训、产品研发、包装设计等技术支持,持续深化乡村工匠、农户创客培育,引导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创业,为“荷塘小院”共富工坊注入源源不断的新生动力。截至目前,“共富协议”已累计带动20余户有创业意愿的村民开展技能培训,成功孵化荷塘茶铺、小梅阿姨糕点等村民自主创业品牌,6个月营收近百万。

    (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鄞州区农业农村局)

    ●江北区多措并举栽出盆景产业“地瓜经济”。近年来,江北区通过农业产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国内外市场拓展、电商数字化运营,打造农业领域“微型盆景”的“地瓜经济”江北样板。截至目前,该区盆景产业基地面积6000余亩,年销售额近亿元,已成为国家级苗木出口示范基地,获评国家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称号。

    (一)厚植“土壤”,夯实盆景产业发展基石。一是政策牵引,扶持产业发展。以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的“两非”整治为指引,优化空间布局,将盆景苗木产业主要基地调出粮功区范围,为产业发展腾出空间。同时,着力强化财政支农力度,对盆景产业设施改造提升、产业升级等项目给予总投30%(不超200万)扶持,并对从事盆景产业的区级以上合作社、家庭农场给予上年基准利率50%贷款贴息,扶持产业做大做强。截至目前,共补助资金215万元。二是技术赋能,激发产业优势。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目标,通过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利用、组织微型盆景行情和流行趋势研讨会、开展盆景造型技能竞赛等举措,同时借智农科院、宁波大学等专家团队,联动台湾地区南投县专业合作社,提升盆景精品化种植、特色化设计、电商直播运营等方面能力,促进盆景产业技术提能升级。目前,已经普及了温湿度实时检测、艺术盆景造型、原料苗自行培育等10余项技术,产值预计增幅8%以上,大幅提高了盆景苗木产业优势。三是中心辐射,实现抱团发展。着力构建“核心区+合作社+农户”多方联动的经营方式,以盆景种植核心区为中心,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支点,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实现组团式发展。按照“统一供应良种、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使用投入品、统一收购包装、统一品牌上市销售”模式,盆景产业由粗放管理向集约发展转型,实现“布局区域化、品种优良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科学化、服务社会化、产品安全化”的发展目标。目前,区域产业基地内有16家合作社,发展带动225家农户。

    (二)延伸“藤蔓”,拓展盆景产业发展外延。一是整合资源,融通国内市场。坚持市场导向,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深耕多地合作交流,与国内各大花卉市场形成合作,在北京、天津、漳州、广州等多个城市开设门店拓展业务。江北区慈城盆景基地已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盆景苗木特色基地,截至5月底,国内盆景销售额达5500万元。二是厚植开放,拓展海外市场。积极构建适应新发展格局的产业体系,“一手抓国内、一手抓海外”,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打通与荷兰、意大利等国家的海外新渠道,产品主要销往西欧、东南亚等地。年出口微型盆景120万盆以上,盆景苗木年出口额2500余万元,已成功创建为国家级苗木出口示范基地。三是创新业态,打造电商平台。注重拓展“互联网+”发展,搭乘现代“电商”快车增设线上销售渠道,建立微型盆景直播基地,以直播电商赋能产业链,培育电商直播式“共富工坊”,实现销售渠道多元化。坚持“专业团队运营+农户自主直播”形式,实现盆景线上销售与线下内容及品牌孵化。先后培育了“宁波虹星园艺中心”“瑞昇园艺”为代表的微型盆景网店,仅两家2022年全年电商直播销售额逾千万元。

    (三)壮大“块茎”,释放盆景产业发展动能。一是精准售后,挖掘市场潜能。利用“互联网+服务”模式,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包括盆景品种、款式、造型及个性化要求,有的放矢推出私人定制式服务,提升消费市场的客户黏性。打造集办公接待、科普教育、线上线下交易、售后服务一体的盆景苗木产业融合发展综合服务平台,持续优化服务。截至目前,以虹星村“虹星派”为代表的盆景品牌已经在广州、上海、北京等国内多个城市立足,成为推介江北的一张产品名片。二是链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以开发新兴盆景艺术理念,统筹推进村社联合、产业联营、电商联售,联结返乡年轻人及本地农民合力,推进艺术盆景产品迭代,有效打造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链,促进集体经济增收和村民致富。截至2022年底,盆景产业集聚的虹星村近90%村民融入盆景产业链,村民年平均收入增收1.5万元以上,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过201万元。三是多元共进,描绘和美蓝图。立足产业发展基本线,引导村集体开发多元化业态,探索产业发展与乡村观光旅游同行的特色之路,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新时代和美乡村。2022年,该区慈城镇虹星村获评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2023年3月,该村作为“中国微型盆景第一村”,改造完成虹星村盆景大道,建成盆景直播展示中心,集成展现全域美丽乡村新风貌。

    (江北区农业农村局)

    ◎标题简讯

    ▲我市早稻开镰收割。7月9日,鄞州区姜山镇种粮大户卢方兴的早稻开镰收割,拉开了全市早稻收割序幕。据统计,今年全市早稻种植面积为31.4万亩,较上年增0.2万亩,增幅0.6%;预估总产13.8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市农技推广总站)

    ▲我市2家单位入选首批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近日,农业农村部公布首批企业重点实验室名单,我市2家单位入选,占全省总数的1/2。其中,宁波微萌种业有限公司获批农业农村部西甜瓜白菜数字种业重点实验室、宁波三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获批农业农村部华南生猪育种重点实验室。     (科技教育处)

    ▲我市绿色优质农产品亮相上海农展馆。7月7—9日,我市组织13家具有宁波特色的企业亮相上海农展馆2023浙江名特优土特产展示展销暨长三角绿色优质农产品推广周活动。据统计,3天展会成交金额18万元,意向金额163万元。

    (市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中心)

    ◎他山之石

    ◆龙游县打好“三张牌”解锁强村富民新模式。今年以来,龙游县以集体经济发展为核心,打好“抱团发展、产业带富、成果分配”三张牌,高质高效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截至5月底,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上行政村126个,占比47.9%,排名全市第二。一是打好“抱团发展牌”。针对部分村级经济基础、区位特征、资源条件等情况,大力推进农村集体经济“抱团发展”经营模式。湖镇镇聚焦渔光互补、屋顶光伏板块,总投资6200余万元打造全省省管产业单位系统首个光伏EPC工程项目-湖镇两山新能源共富综合体项目(一期),吸引湖镇、社阳2个乡镇23个村抱团入股,建成后每年可创造发电收益600余万元,节约标煤4392.11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419吨,预计实现碳汇价值1200余万元。二是打好“产业带富牌”。依托资源优势,以发展特色产业为突破口,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规模发展、筑巢引凤”等原则,鼓励地方发展特色产业项目。如大街乡新槽村引进亿元“神农谷药园”中草药种植项目,通过土地资源入股方式统一流转全村2500余亩土地种植中草药,同时联结周边贺康等5村组建“强村公司”,成立中草药产业联盟,依托“本草讲堂”为村内80%以上剩余劳动力提供“培训+实践+用工”的中草药种植“一条龙”服务,实现村集体年均增收30万元。三是打好“成果分配牌”。以“花菇共富”模式为样本,村集体通过土地、闲置厂房等资产资源参股,形成“折股量化”利益共同体,带动500名本地低保、低边、残疾农户个人增收,每年为实验区村集体增收10-20万元。在健全完善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股份分红机制的基础上,严格落实“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村提取当年净收益的30%用于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股份分红”要求,以“人头股+农龄股”结合的方式,推动有条件的村积极开展股份分红。2023年以来,仅西门村、方门街村、北门村、驿前村四村分红就高达2481.85万元。 

    (龙游县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