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简040
第38期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12月4日
本期目录
【要情聚焦】
●我市新增一全国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示范单位
●海曙区数智集成打造水稻高产高效示范田
●江北区多举措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象山“红美人”助力产业再升级
【标题简讯】
▲我市新增1全国农机化技术推广典型案例
▲我市低收入农户增收工作成效显著
▲余姚正大猪业入选农业农村部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名单
【党建之窗】
★象山县农业农村局以主题教育为引领打造新时代“千万工程”县域新样板
【他山之石】
◆今年国家审定推出一批优质高产新品种
◎要情聚焦
●我市新增一全国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示范单位。日前,余姚市农业农村局获评“全国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示范单位”,系今年我市唯一一家入选单位。近年来,余姚市农业农村局依托“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推进农业行政执法专业化、规范化建设,成效明显。一是纵横结合推进肌理重构。组建四个执法中队,分别承担种植、畜牧、渔政、农机等4项职责,联系对接余姚的4个区域,形成专业和区域统筹推进的工作格局。明确与市场监管、公安、自然资源等部门执法边界,推动部分执法事项赋权乡镇,建立权责明晰、上下贯通、运行高效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二是精简人员强化执法队伍。全面分析全员基本情况、岗位分布及编制归属等,完成混岗分流、人员转隶,实现执法队伍一元管理,现有执法类公务员精简至21人,其中大学以上学历占80.9%,法学类专业占23.8%,农学类专业占42.9%,组建成一支专业化、高素质执法队伍。推动执法力量下沉一线,一对一联系乡镇,点对点开展联合执法检查等。每年集中开展案卷评查、军训、岗位大练兵等活动,每名执法人员年培训时长在60学时以上。三是聚焦重点提升执法效能。聚焦护航亚运、“绿剑”出征护农保春耕等重大行动,深入开展“绿剑”执法行动、农资打假“春雷”行动、私屠滥宰“扫雷”行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利剑”行动和“平安农机”行动等,全力筑牢农业安全防线。截至目前,累计出动执法人员3220余人次,检查各类生产经营主体909家次,办理农业执法案件72起。
(市农业行政执法队、余姚市农业农村局)
●海曙区数智集成打造水稻高产高效示范田。近年来,海曙区聚力打造国家首批、华东唯一的数字大田试点项目,扎实做好水稻生产示范“三篇文章”。11月,试点区内“甬优31”杂交稻以最高亩产1020公斤刷新我市单季稻亩产最高纪录。一是“技术研究”文章。与市农科院及种业公司合作,建立“甬优”系列水稻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建成省级粮食生产千亩方1个、市区两级粮食高产示范方18个,开展播种期栽培密度、插种本数以及不同肥料施用对比等试验,发挥品种高产潜能,增强示范带动效应。今年以来,全区共种植“甬优”水稻6.16万亩(其中超级稻3万亩),占全区粮食播种面积的62.66%。二是“田间管理”文章。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时监测田间病虫害发生情况,并及时采用喷杆喷雾机或植保无人飞机进行喷药防治,实现病虫害精准防治。加强太阳能杀虫灯、性诱捕器、显花植物等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有效减少试验区内施药次数。三是做好“数字耕种”文章。建成农机可视化、种植信息化、灌溉智能化等数字化系统,借助北斗基站自动导航技术、农机高精度自动作业与精准导航系统,实现拖拉机、插秧机等无人驾驶,减少项目区用工成本20%,在提升作业效率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农机化作业安全保障能力。
(海曙区农业农村局)
●江北区多举措推进秸秆综合利用。近年来,江北区农业农村局出台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有效解决秸秆废弃和焚烧带来的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问题,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96%以上。一是深化技术支撑。推进秸秆粉碎腐熟还田技术在小麦和早稻上示范应用,通过腐熟剂应用缩短小麦、早稻收割后秸秆腐熟时间,为晚稻种植争取有利条件,2023年采购秸秆腐熟剂8吨,应用面积约4000亩。结合《2023年秋收农作物秸秆科学还田指导意见》,组织区、街道(镇)两级农技人员加强还田技术要点指导,提高科学还田技术覆盖率和到位率。二是加大资金投入。立足本区稻-稻、稻-麦等耕作制度,加大秸秆打捆离田补助力度,推进秸秆离田作物由水稻向小麦扩展。今年以来投入财政资金65万,对秸秆打捆离田服务主体予以100元/亩补助,全年计划打捆离田6500亩。不断拓宽秸秆利用途径,如推进本地秸秆消纳用于阳光玫瑰葡萄冬季覆盖、运送至奉化用于雷笋覆盖等。三是开展执法宣传。紧抓晚稻收割重点时段,开展一日两次常规巡查,配合生态环境部门抓好秸秆禁烧工作。11月以来,累计组织巡检132人次,发现秸秆焚烧点12个,现场扑灭12起。同时,在5个涉农街道晚稻集中连片种植区域悬挂横幅35条,组织相关培训4期,共计225人次参与。
(江北区农业农村局)
●象山“红美人”助力产业再升级。近年来,象山县聚焦技术研发、品牌营销、产业发展三方面持续发力,打造“红美人”产业高地。一是加快科研攻关。加强与中柑所、省农科院、华中农大等科研院校合作,实施省市级科研项目攻关“红美人”芽变品种选育、“红美人”特色杂柑设施栽培技术研发等核心技术,创新研发“红美人”柑橘种苗脱毒技术,加快实现全县“红美人”柑橘种源无病毒化。截至目前,累计实施“红美人”科研项目43个,建成红美人脱毒种苗扩繁基地2处、示范基地23处,年接穗供应量2000斤,脱毒种苗繁育能力100万株。二是提升品牌影响。举办象山柑橘区域公用品牌推介会、拍卖会及柑橘文化节,组织参加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中国农民丰收节等活动进行产品展销,并通过主播带货、授权品牌门店等方式进行“线下体验、线上推广”,有效打响“红美人”柑橘品牌知名度。截至目前,已在天猫、京东、抖音等电商平台开设象山红美人官方旗舰店3个,授权“象山红美人”商标使用主体390家,“象山柑橘”品牌价值已达27.67亿元。三是推动产业共富。依托象山柑橘产业联盟,完善“大户带小户,专业带业余”利益联结机制,推行“产业联盟+公用品牌+主导产品”营销模式,制定发布“红美人”橘橙等级与包装贮运国家团体标准,统一“红美人”分级上市标准,培优培强龙头企业和规模化种植基地,带动农户增收致富。截至目前,培育柑橘销售龙头企业14家,扶持发展柑橘家庭农场33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1家,带动全县5000余户橘农户均增收15万元以上。
(象山县农业农村局)
◎标题简讯
▲我市新增1全国农机化技术推广典型案例。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2023年全国农机化技术推广典型案例名单,余姚市农业农村局《以菜富民 当好蔬菜机械化生产的领头羊》入选(全省仅3项)。 (农业机械化管理处、市农机畜牧中心)
▲我市低收入农户增收工作成效显著。近年来,通过产业精准带动、公益性岗位开发、综合性保险兜底等专项帮扶举措,我市低收入农户收入年平均增长14.3%。今年前三季度,我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8343元(绝对值增量位居全省第二),增速11.9%。 (乡村振兴协调处)
▲余姚正大猪业入选农业农村部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名单。近日,农业农村部公布2023年度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名单,余姚市正大猪业有限公司入选(全省共6个)。该公司占地492亩,年产生猪10万头,生态养殖项目总投资约2.46亿元。
(畜牧兽医处、余姚市农业农村局)
★党建之窗
象山县农业农村局以主题教育为引领打造新时代“千万工程”县域新样板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象山县农业农村局以“心心象农”党建品牌为抓手,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全力把主题教育成效转化为乡村振兴实绩,用“千万工程”新实践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
一、聚焦“主题主线”,以新收获积蓄新动能
一是交流研讨深入学。领导干部率先垂范,通过“潜心自学+示范领学”“集中学习+交流学习”等多种形式,示范带动全局党员干部开展学习,组织开展听书会、研讨会、读书会等专题学习活动32次,推动主题教育理论学习入脑入心。二是循迹溯源现场学。局领导班子带领全体党员开展“追循足迹强党性、建功‘三农’谱新篇”现场学习,赴小蔚庄村参观象山港大桥奠基地追寻足迹、感悟真理,赴鄞州区湾底村感受领悟“千万工程”蕴含的战略思维、科学理念、为民情怀。三是创新载体融合学。与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开展结对共建,学习第一批主题教育先进经验,联合举办“院地联建跟党走 同心共富向未来”活动,实施“红色”共富研学、“数字”共富智库、“宅改”共富乡村项目,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二、坚持“求实求真”,以新思路破解新难题
一是把好“领题关”,夯实调研基础。党组书记担起“第一责任人”职责,领导班子成员履行“一岗双责”,带动全局中层以上干部主动领题,聚焦当前“三农”工作痛点、难点和堵点,开展问题大梳理、难题大排查,梳理出农业生产最需要、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群众最关心的突出问题81项,为精准调研明确方向。二是把好“破题关”,破解发展难题。坚持“一线破题法”,制定调研“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班子成员带队组建5支党员突击队和1支青年服务队,深入农业企业、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一线,综合运用走访、座谈、谈话等方式开展调研150次,形成调研报告30篇,现场解决问题82个。三是把好“答题关”,转化调研成果。坚持把解决问题作为调查研究的关键一步,加强对调研课题完成情况、问题解决情况的督查督办和跟踪问效,建立调研一线破难清单和成果转换清单,提出工作举措24条,形成《关于“象城集聚 山海共富”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象山县稻虾综合种养稳粮实施方案》等转化成果17个。
三、做到“实干争先,以新担当绘就新画卷
一是让农业经济更“强”。实施农业“双强”行动,前三季度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首次突破百亿、达到101.63亿元。农业生产稳中向好,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超额完成省市任务,象山白鹅、象山红美人柑橘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象山柑橘”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到27.67亿。二是让农村环境更“美”。持续深化农村“三大革命”,美化“六度空间”,精心谋划全域和美行动,高泥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建成省级未来乡村5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带2条、市级“一环十线”美丽风景线1条、市级艺术赋能村7个,示范打造“时尚东海岸城、斑斓西沪港、潮隐西海岸、富美大塘港、风情石浦港”5个美丽乡村集成展示区。三是让农民群众更“富”。实施以宅基地改革为重点的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发放全县首张农村宅基地资格权权票,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农房)650宗,引进乡村产业项目18个、总投资2.02亿元。前三季度,全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5.67亿元、经营性收入2.8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005元、增长6.9%,增速居全市第1。 (象山县农业农村局机关党委)
◎他山之石
◆今年国家审定推出一批优质高产新品种。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品种审定公告,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根据《种子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有关规定,审定通过了1304个水稻、玉米、大豆、棉花新品种。水稻方面,审定通过米质达到国标1级优质米品种50个,较上年增加6个;兼具高产、优质、绿色的“三好品种”28个,同比增加6个。玉米方面,审定通过15个籽粒机收品种,覆盖三大主产区,籽粒含水量平均为23.7%,同比下降0.56个百分点;耐密品种选育初现苗头,郑原玉333、郑品玉608等品种在西北种植密度每亩可达6000株以上。大豆方面,审定通过17个高油高产大豆新品种,占比达到五分之一,亩产最高达到240公斤,含油率最高达到22.97%,同时筛选推荐了7个适合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大豆品种。棉花方面,审定通过纤维品质优质I型和II型品种26个,占比达到51%;生育期小于110天且品质不低于Ⅱ型的短季棉品种2个,可用于黄河流域棉区麦后直播棉种植和长江流域棉区扩种油菜茬口衔接。据了解,国家品审委按照种业振兴市场净化行动安排部署,正组织持续推进品种审定绿色通道和联合体试验整治,不断规范品种审定试验,同时加快修订小麦、棉花品种审定标准,多措并举为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提供有力品种支撑。
(农业农村部网站)